易明
中國人對過年有著最特殊的感覺,東西南北不同地域各有差異,我就認為福建家鄉(xiāng)的年節(jié)更豐富、更有味道。45年前兒時的那一次經(jīng)歷總是令我念念不忘。今年大年初一后,北京下了兩場雪,雖然來得有點晚,卻有了不少祥瑞之氣。上世紀60年代末,北半球的冬天比現(xiàn)在要冷很多,在沒有暖氣的南方,下雨是常有的事,但如果遇上寒潮飄幾片雪花,總是會驚天動地。
早晨醒來一出被窩便凍手凍腳,冬天福建老式的木板房里面雖然糊了紙也是八面透風。在那種濕寒的環(huán)境里,只有不停地找事情做,身體才會溫暖一些。春節(jié)前,福建各家要做的事情非常多,農歷臘月初三開始洗刷除塵,這是一件大事。把家具鍋碗等可以清洗的東西整得干干凈凈,有些桌椅使用多年,漆已經(jīng)脫落了,木頭部分經(jīng)過洗滌泛出本色白光。房子要徹底打掃,如果是木頭房子木板地,就用一桶一桶水來沖,跟人淋浴似的,從頭到腳來個痛快,總之是沒有不干凈的地方。做過這些事以后,人會感到一種說不出的舒服清爽。你的勞動成果幾乎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下,如果什么都不做就真讓鄰里鄉(xiāng)親笑話了。
如今,聚族而居已經(jīng)成為遙遠的過去,小家庭沒有了大家庭的熱鬧,傳統(tǒng)的大宅子差不多都變成高高的住宅樓。單元房的私密性隱藏了人們的喜怒哀樂,也養(yǎng)成了一些人日漸懶惰的習慣,不要說自己動手大掃除,就是搞一點年夜飯也成了難事。干得費勁吃得沒勁,即使有除夕夜餐館里的燈紅酒綠,同樣掩蓋不住老老少少內心里的落寞。40多年前,福建還是對臺的海防前線,幾乎沒有什么大工業(yè),山多地少,糧食都不夠吃,從政府到百姓就一字:窮。
我的家鄉(xiāng)連江自古以來物產算得上豐饒,祖上的規(guī)矩是,平常再難,這個年也要過好,所以大年前這十幾天確實讓人忙得不亦樂乎。物質匱乏的年代,找夠十幾口人吃的好東西不容易,別說家家沒多少錢,就是有錢也可能買不到。那時候,許多人家吃的主食是一種“地瓜米”,其實就是我們現(xiàn)在經(jīng)常吃的白薯,切成碎絲放在竹屜上曬干了,可以存放很長時間。這東西老吃一定會傷胃,問題是不吃又沒別的東西吃。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大米屬于奢侈品,江米屬于稀罕物,是過年做年糕的必需品。一大袋米放水里泡,然后用石磨磨成漿,用布袋瀝去水分,揉成團加傳統(tǒng)工藝制成的紅糖板使勁拍打,上屜蒸后再使勁拍打。做好的年糕切成大塊,上面貼個紅紙片,幾家各分一些,這個“年年高”的寓意給人無限的滿足。年糕一下屜,孩子們熱熱地就開始揪著吃,非常粘牙。涼了以后,等大人把年糕放油鍋里炸,一片一片吃。類似的食品還有許多,比如用芋頭粉碎加工的食物也非常好,最有名的一個小吃叫八寶芋泥。
過年講究葷素搭配,在物質匱乏的年代買到葷腥太不容易了,好在家族里的長輩有辦法,到海邊漁村總能找到一些魚蝦螃蟹和貝類。我對魚的吃法印象深刻,像蛇一樣細長的鰻魚要切成段,染上點紅色,之后下油鍋炸;現(xiàn)在已經(jīng)十分罕見的野生黃花魚一定是整條清蒸或紅燒;鯊魚要把魚肉刮下來混入淀粉反復攪拌打魚丸。這魚丸是我家鄉(xiāng)福建連江的傳統(tǒng)美食,逢年過節(jié)宴請賓客不能缺了它。魚丸分實心(無餡)和包心(有餡)兩種,包心魚丸最有特色,要選用上等魚類,如鰻魚、黃花魚、鯊魚的肉,搗爛加適量的食鹽、清水和白薯制成的好淀粉,攪拌40分鐘到1個小時,然后手工包餡成丸,投入清水湯鍋。水燒開,魚丸浮上來,撈起晾干,可以存放一段時間。想吃的時候再放到湯鍋里煮熟,加入上等的魚露、味精、醋,表面撒點切碎的小蔥,讓人垂涎欲滴。
現(xiàn)在做魚丸都用機器來攪拌,以前是純手工,花的氣力要超過推石磨??创笕颂鎿Q著干活,我們這些孩子也總想試試,無奈有心無力,沒幾下就敗下陣來。冷凍運輸都非常方便,連江魚丸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國內大城市都有。東南亞各國福建的華人華僑很多,魚丸也成了人所共知的風味食品,甚至在美國費城唐人街也能吃到正宗的連江魚丸。前幾年,有朋友認為北京市場大,把加工廠直接搬來,可怎么弄也不成。剛開始以為是材料的問題,后來專門從南方運,還是不行,最后才發(fā)現(xiàn)是水的問題。只有家鄉(xiāng)的水才能保持家鄉(xiāng)食品的味道,這一般人都明白,沒有家鄉(xiāng)的水,魚丸都成不了型,最后只好打道回府了。
在冬至這天,連江有一個獨特的風俗,要在祖先神龕前陳列三盆簪花的壽面。堂中另擺一張圓桌,桌上放著一只大竹籮,籮中盛著江米磨成的粉團,點綴幾個“福橘”。擺放新紅筷兩副,筷子兩端簪一盒四季花和綢制的迎春花,一只叫“孩兒弟”的泥塑胖娃娃也端坐其中。全家男女老幼潔身凈手后,團坐在大竹籮周圍搓捏米粉團,叫搓搓丸。大人喜歡捏蝙蝠(福)鹿竹等象征吉利的東西,小孩則愛捏老虎、雄獅、白兔等威武活潑的動物。小孩每捏出一件,大人都贊揚一句,這叫“喝彩”。即使孩子捏了一個烏龜,大人也要喝彩說:“長壽長壽!”這樣全家聚在一堂,歡歡喜喜搓搓丸,是其他節(jié)日所沒有的。
搓搓丸象征團圓。相傳古時候有個窮人叫木連生,母親雙目失明,郎中告訴他,要到浙江天目山下雙清村,用一碗東西泉的水來洗眼睛,才能重見光明。孝順的木連生不辭長途跋涉的辛苦,千里迢迢取回泉水給母親洗眼,果然如愿以償。有一年,天下大旱,五谷絕收,地主依然上門催租,母親被迫跑到深山去躲債。木連生獨自在家,好不凄涼,一個過路人同情他的遭遇,施舍10兩銀子給他還清了田租。木連生拿著余下的錢,趕緊進山去找母親回來。他無數(shù)次沿山呼喊,但仍然沒見到母親的蹤影。他急中生智,把米磨成漿壓成團,然后搓成米丸,煮熟后貼在樹干上。母親從深山里出來尋找食物,看到米丸,想到應是山下人家的食物,就沿著樹干摘米丸充饑。她邊吃邊走,不知不覺就回到了家里,母子終于團圓。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個傳說,每年冬至都要磨米漿壓米團搓丸子,寓孝道教化于節(jié)慶民俗之中。
生活離不開一泓清流,上善若水。南方的水軟,北方的水硬,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福建是福地,聚集了四面八方人才的北京城也是福地。今年北京的老百姓,得益于國家南水北調這個大工程,喝上了南方的好水。什么都有個比較,我住在亦莊北京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幾年了,用自來水洗臉盆刷牙杯,幾天不清理就會積累下黑垢,現(xiàn)在沒有了。有人以為南方水多,長江、富春江、閩江、九龍江、珠江,其實有的地方從古至今一直缺水。比如我家鄉(xiāng)的黃岐半島,缺水的事居然融入過年的風俗。過去秋冬季節(jié)旱情嚴重的時候,人們往往半夜擔著木桶到井邊排隊取水,去晚了就沒了。當?shù)厝苏鲁跻患依镆怼靶履晁?,于是吃完除夕夜的團圓飯,年輕力壯的男人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古井邊“守水”,或跑十幾里地到水源充足的外鄉(xiāng)挑它一擔回來,慢一點就成“去年挑水今年返”的人了。
提到上面這一段,是因為上千年的煩惱事今年也終于解決了。下面是今年3月初《福建日報》的一篇報道:
今年春節(jié),在連江縣筱埕鎮(zhèn)大埕村,旅美華僑陳勵群和家人過了一個開心的團圓年。從大洋彼岸歸來,他總希望能在家里多住上幾天,但往年家里沒水洗澡,他只能寄居在30公里外的縣城親戚家中。“今年不一樣了。”陳勵群說。
原來,為保障黃岐半島10萬群眾春節(jié)期間用水,連江縣投入2500萬元建造的黃岐半島應急抗旱供水工程上月實現(xiàn)供水,解了當?shù)厝罕娙济贾薄?/p>
黃岐半島地處連江東南部沿海,包括筱埕、安凱、黃岐、苔4個鄉(xiāng)鎮(zhèn),屬于資源性缺水區(qū)。有些年份,由于連續(xù)干旱少雨,幾個鄉(xiāng)鎮(zhèn)只能輪流供水?!耙郧?,我們兄弟姐妹想回家過年,有時卻被老父親攔住——村里沒供水,不要回來了?!标悇钊侯H為感慨。
近年來,連江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群眾用水難問題,在累計投資4000萬完成黃岐半島鎮(zhèn)村管網(wǎng)改造的基礎上,2013年又全面啟動黃岐半島應急抗旱供水工程??h領導親自督辦,并多次赴黃岐半島調研工程建設進度。該工程去年12月建成,上月12日實現(xiàn)供水。
據(jù)悉,現(xiàn)在筱埕鎮(zhèn)居民用水水價在2.5元/噸的基礎上加1元/噸的調水費用,而實際上,工程投入及黃岐半島調水成本每噸達5元。此外,總投資1000萬元的筱埕鎮(zhèn)供水工程也將啟動,日供水約1萬噸。
(編輯·麻雯)
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