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兆利 宋全愛
“黃昏戀欠賬”:有效承諾還是無效戲言?
張兆利 宋全愛
一老者寫下了10萬元“忠誠”補償欠條,結果在離婚時被法院認定為有效;一婦人手持欠條狀告同居男友索賠“愛情欠款”,結果被法院駁回其訴求……相似的案件,緣何判決卻大相徑庭——
案例一:“忠誠欠款”,被判有效。因前夫“出軌”離婚后,52歲的李女士經(jīng)人介紹與退休干部張某相識,并于2010年登記結婚。2013年7月,李女士因張某出現(xiàn)婚外戀將其告上法庭。庭審中,雙方均表示同意離婚,同時李女士出具了一份張某書寫的“忠誠保證書”,上面載明:“若是因外遇導致家庭破裂,張某愿意承擔10萬元精神補償費,并放棄所有家庭財產(chǎn)。”法院審理認為,張某書寫的保證書,符合《婚姻法》的原則和精神,內(nèi)容亦不違背法律禁止性規(guī)定,遂判決被告賠償李女士精神補償費10萬元。
點評:對于這個案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認識:首先,“忠誠保證書”是有效的。婚姻,事實上可以推定為特定男女當事人之間存在的一種契約,“互相忠實”則屬于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法定義務。本案中的“忠誠保證書”,就是張某作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特定當事人在不違反法律和不損害公序良俗的前提下,自愿增設了關于身份關系的“違約責任”條款。其次,“忠誠保證書”是法律規(guī)定的夫妻忠實原則的具體化。我國《婚姻法》第4條規(guī)定:“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本案中張某出具的“忠誠保證書”,不但沒有違反法律規(guī)定,而且還遵循了《婚姻法》的原則和規(guī)定,體現(xiàn)了維護和諧家庭關系的美好愿望。第三,違諾要承擔法律責任?!爸艺\保證書”簽訂后,被告本應遵循誠信原則,按照承諾全面履行自己的忠實義務。但其卻因自身的過錯侵害了妻子的權益。這時,就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28條規(guī)定:“婚姻法第46條規(guī)定的損害賠償包括物質(zhì)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涉及精神損害賠償?shù)模m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guī)定?!北景钢校瑹o過錯方李女士作為原告,因張某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導致她的人格權利遭受侵害,故其提起的賠償請求得到了法院的支持。第四,懲戒“違諾者”具有法律和現(xiàn)實意義。法院的這一判決,反映了法律對違反夫妻忠實義務的批判態(tài)度和對健康的婚姻道德精神的提倡,起到的是雙重的保障和教育作用,有助于樹立規(guī)則的權威性。
案例二:“愛情欠條”,判決無效。2012年初,同為喪偶的萍大媽和強大伯結識并確立了戀愛關系,不久便過起了同居生活。然而好景不長。2014年3月,強大伯卻突然提出了分手,深感“良心不安”的他特意給萍大媽出具了一張欠條,上面寫著:“本人從3月1日開始到老死為止,欠同居女友真愛一份。為此每月支付愛情欠款500元?!睂τ诜质值慕Y局,萍大媽十分氣憤。她認為,男方違背社會倫理道德,不僅嚴重損害了她的名譽權,而且給她造成了終生的痛苦。于是,一紙訴狀將強大伯告上法庭,請求依法判令被告履行欠條所承諾的義務。法院經(jīng)審理認為,原告與被告是同居關系,均系雙方自愿,同居關系不受法律保護。雖然被告給原告打了一張欠條,但沒有法律依據(jù),所以不受法律保護。基于此,法院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
點評:現(xiàn)實生活中,雖然“黃昏戀”逐漸被認可,但進行正規(guī)登記的老年人卻只占一成多,多數(shù)老年人選擇同居而不登記結婚。但是,法律在尊重當事人自由意愿的同時,亦將相應的后果歸由當事人自己承擔。比如,同居當事人之間不互負忠誠義務,雙方中的任何一方甚至從法律上來說仍可與他人戀愛、同居;當一方當事人出現(xiàn)生活困難時,另一方?jīng)]有法律上的扶助義務;當一方當事人出現(xiàn)意外身故時,另一方?jīng)]有權利繼承對方的遺產(chǎn)等。因此,同居當事人之間不存在任何法律意義上的權利義務關系?!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適用〈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1條規(guī)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根據(jù)這一規(guī)定,一方要求解除同居,而另一方不同意發(fā)生爭議的,不在法院受理范圍之內(nèi)。本案中,法院正是基于上述理由,判決駁回了萍大媽的訴訟請求。
案例三:“戀愛保證書”為何無效。60多歲的于先生是北京人,喪偶,有房有車,退休后又找了一份兼職,收入尚可。50歲的王女士為非京籍,已離異兩次。二人2012年初相識并建立戀愛關系后,于先生向女友王女士借款5萬元用于經(jīng)商。在經(jīng)營過程中,于先生的生意一直是賠多賺少。他擔心王女士變心,就要求女友出具了一張“如日后女方提出分手,男方所借5萬元現(xiàn)金則不用歸還”的戀愛保證書。2014年2月,王女士與于先生解除戀愛關系。之后王女士要求于先生歸還借款,后者則以已做出保證為由拒絕。雙方為此鬧上法庭。法院審理認為,盡管原告已出具“保證書”,但仍有權要求于先生歸還借款,遂判令被告于判決生效后的10日內(nèi)付給原告借款5萬元及利息。
點評:一方面,涉及人身關系的保證不能適用《合同法》的相關規(guī)定,該法第2條規(guī)定:“本法所稱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xié)議?;橐觥⑹震B(yǎng)、監(jiān)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xié)議,適用其他法律的規(guī)定。”本案中的戀愛關系,當屬“婚姻”的一部分,涉及王女士和于先生的人身關系,在此關系中發(fā)生的“如果分手,無需歸還借款”式的保證書,自然不能按照《合同法》確定的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來確定其效力。另一方面,以金錢限制婚姻自由的做法不符合法律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