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蓮
泡茶師的作品比制茶師的作品難懂,因泡茶師的作品并不只針對“可看見的”品茗空間。品茶空間、行茶法、經(jīng)過浸泡而從茶葉深處釋放出來的茶湯,以及喝完茶后的茶渣,謂之泡茶師的作品。
如何才能掌握住泡茶師的作品呢?不要把時間花在擔心時間的流逝上,因為時間總會過的,不要為了“怕忘記”而顧著拍照留念,整個過程變得只庸庸碌碌忙著攝影。泡茶品茶的過程一定會隨著時間逝去的,故舉行茶湯會時要全神投入,把當時的一分一秒都過好。時間雖然會永久消失,但在這段時間所發(fā)生的體驗與接收到的領悟卻會一直留在我們的身體,化身成為我們靈魂、智慧的一部分,永遠和我們在一起,記憶可抗御時間的消逝。故泡茶品茶時要盡量清晰地感受整個流程,要敏銳地注視別人的用心所在,置身其間迎接正發(fā)生著的茶事。
“茶湯喝了就無了”它還算是作品Ⅱ馬?當然它是。凡眼睛看到的一碗茶湯、一杯茶湯,它仍然處于“未完成作品”階段,泡茶師本人或與品茗者將茶湯喝了,是“泡茶師的作品”發(fā)展的進序。至此,人們才深刻地享受到這個融合了制茶師與泡茶師思想與手藝的“茶湯作品”。在一位泡茶師的品茗空間里待過、品過他沖泡出來的茶湯,才算是擁有過那個泡茶師的作品。
被喝進肚子了看不見了的“茶湯作品”并不代表它消滅了,反而一直“活”在我們的身體中。“茶湯作品”進入人們的身體,它的內(nèi)含物影響著人們,如:好茶讓人身心舒暢,心思靈敏,會改變?nèi)藗儍?nèi)心的氣場;劣茶消耗人們的能量,妨礙身心健康。擁有一包茶葉或一碗茶湯而沒有喝它,是不能達到這種境界的。
茶渣最后被丟棄是更難讓人接受的,它也屬于“泡茶師的作品”的一部分。一般的作品都被人們供奉在最珍貴的位置上,而茶渣最后都與廚余收在垃圾桶,怎么說是作品呢?所以泡茶喝茶的人在茶會進行的最后階段,要將茶渣好好地請出來,好好閱讀一番。您可以預備一優(yōu)質(zhì)雪白的瓷器,拿起渣匙細心地將茶渣從茶壺邀請出來,從各個角度注視它,這時的茶渣,悠悠然地以完全沒有修飾的茶體呈獻,不外求任何多余的、奢侈的面相,此乃辨識茶渣作品。辨識完畢,將茶渣鄭重地安放入滓方才結束茶湯會。懂得茶渣亦有生命,尊重它完成生命的方式,茶渣就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