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易行的通衡大道,另一條則是坎坷的羊腸小路?!笨ㄋ_特說她走的是后一條。
瑪麗·斯蒂文森·卡薩特(Mary Stevenson Cassatt),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極少數(shù)活躍在法國藝術(shù)界的美國藝術(shù)家,畫家和版畫家。
1844年5月,瑪麗·斯蒂文森·卡薩特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費城。她的市長父親同時也是富有的證券經(jīng)紀人,而一貫不喜歡顯山露水的母親其實出身于顯赫的銀行家家庭。良好的家庭背景帶給卡薩特的不僅僅是衣食無憂,還有無比豐厚的知識累淀——她從幼年時代起就有機會接受法語和德語的教育,后來還能說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語和西班牙語。
7歲時,卡薩特舉家旅居法國巴黎。5年時間里,她有幸跟隨父母出入中產(chǎn)階級的上流社會,譬如參觀當?shù)厮囆g(shù)博物館、萬國博覽會以及拜訪各個聲名鵲起的私家畫廊。絢爛的流派,繽紛的色彩,碰撞的筆風……這整個奇妙的世界點亮了小女孩的眼睛。
石油、煤炭、鋼鐵的飛速發(fā)展吸納來眾多移民,《湯姆叔叔的小屋》以凌厲式的攻擊逐步喚醒世人思想中的現(xiàn)實因素,費城的繁榮和開化前所未有——回歸美國,年輕的卡薩特興奮不已,“當以微觀和敏感去詮釋這一切!”
秋意搖曳,16歲的卡薩特考取賓夕法尼亞美術(shù)學院。她信心滿滿,憧憬無限;偕同的女伴卻嗤之以鼻,她們只想把接下來的培訓作為步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果不其然,與校園的窗明幾凈形成鮮照對比的是簡直令人作嘔的尖酸——女生不允許畫裸模而只能通過醫(yī)學院的解剖課“隔靴搔癢”;導師和男生總會晃動著高傲的頭顱不屑一顧……即便這樣,卡薩特依舊用功。古老的學院式教法演繹成堅實的繪畫基礎(chǔ),妙齡少女愈加老練的技法也令這里的“男權(quán)主義者”刮目相看。與此同時,美術(shù)學院狹隘的時空信息也分明羈絆了卡薩特的創(chuàng)造力——這種與生俱來的榮耀,她不得不想念童年的歐洲了。
20歲,卡薩特橫下心來宣布志向:要當“嚴格意義上的職業(yè)畫家”,要做成“真正的藝術(shù)家”!一向慈愛的父親暴怒了:她可以保留所有愛好輔佐生活,但絕不可以拿任何一個挑釁社會!父親甚至咄咄逼人,“我寧愿看見你死也不愿見你成個畫家!”然而卡薩特強烈的反抗也令父親始料未及。最終,拗不過女兒的父親首先作出了妥協(xié)。
1865年,帶著父親給出的物質(zhì)支持,卡薩特由母親陪伴抵達巴黎。沒有魂牽夢縈的驚喜,原來彼時的歐洲同樣保守男性為尊的教育體系!初來乍到的卡薩特無法就讀權(quán)威院校而只能待在私人畫室里——這又有什么妨礙?課余到盧浮宮反復臨??;瞻仰庫爾貝、馬奈這樣的大家;還能逃開教條的清規(guī)戒律,活脫脫像頭小鹿收放自如。
可惜好景不長。普法戰(zhàn)爭爆發(fā),卡薩特被迫終止學業(yè)回國。故鄉(xiāng)的接納倒比先前老氣橫秋些。在缺少畫具亦雇不來模特的灰色季節(jié),卡薩特舉步維艱——父親企盼自己的堅持足夠澆滅女兒的初衷,事實上他仍反對她的選擇。
好在1871年,匹茲堡主教邀請卡薩特為其臨摹宗教畫,年末去往意大利。此后的朝圣足跡遍布南歐各地,委拉斯貴支的風俗畫明亮精彩且親近于人;魯本斯的神界人物豐滿健碩又深情款款;哈爾斯的肖像畫形神兼?zhèn)浜喼憋h出煙火味……每一處都令她的思想重新鮮活。在塞維利亞有6個月的煎熬,卡薩特記得那里“女人之間相互隔絕,男女說話不合禮儀”。
1872年,卡薩特的作品《陽臺上的調(diào)情》被巴黎官方接納并獲許在辛辛那提工業(yè)博覽會上展出。這幅以西班牙風土人情為主題的畫作充斥著饒有力度的寫實手法。盡管有批評家評判它太過“媚俗”,但這無疑算作卡薩特藝術(shù)之行中的巨大轉(zhuǎn)折。她給朋友寫信:“女人在這里無須抗爭也能獲得社會的承認?!?/p>
于是自1873年起,卡薩特決定結(jié)束游學并在巴黎定居。也是這一年,莫奈的《日出·印象》成為歐洲藝術(shù)邁向自然主義巔峰的典型。1874年4月15日,卡普辛大街上第一屆“獨立派”畫展光影奪目,但參展的70幅畫作連一半都沒賣出!但這絲毫不能削弱卡薩特的熱情,她躑躅在畫家新穎的詮釋里流連忘返,她對埃德加·德加的技法尤其心動,卡薩特回憶:“我把鼻子尖貼在玻璃櫥上凝視德加的藝術(shù),這是我想看的藝術(shù)。”
她從中汲取然后迫不及待地加以嘗試,《伊達》便是第一次以真實姓名署名的肖像畫??ㄋ_特把它送至沙龍畫展——畫中為創(chuàng)立女子藝術(shù)學院既不戀愛也不結(jié)婚的主人公形象引來唏噓一片;而德加直呼“有人和我感覺相同”!畫家不善言辭,但他欣賞卡薩特的純粹。
1877年,德加拜訪卡薩特的工作室,相互神往的二人初次得見。卡薩特的第一幅兒童作品《藍色手扶椅中的小女孩》格調(diào)溫婉璀璨,據(jù)說便是賴與德加的指導:比方添畫背景,比方以參差構(gòu)圖與互補色巧妙達成另一種的平衡……如此杰作竟被1878年的沙龍展覽拒絕!卡薩特出離憤怒,她無法不質(zhì)疑評審會成員中居然還有個藥學家!事后,卡薩特堅定了離開沙龍的決心,并在德加引領(lǐng)下積極籌備第二年的印象派畫展。
德加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人脈資源與卡薩特共享,每周四晚上準時邀請她參加印象派畫家的聚會??ㄋ_特獨到的藝術(shù)智慧在理性圈子里補充了更多的感性和柔情,許多經(jīng)典印象派作品正是經(jīng)由她的推薦才入得美國收藏界內(nèi)大放異彩——盡管當時她自己的作品還少為美國民眾認可。
卡薩特擅長使用非傳統(tǒng)的材料進行耳目一新的探索,包括油畫、粉畫、版畫乃至壁畫的種種,她的作品滲進生命之光。她說:“我以我自己的方式看待藝術(shù)?!碑嫾覀兓诓煌挠^點時而爭吵,特別是卡薩特與德加往往吵到不可開交,但也絲毫動搖不了彼此的交情。在德加以美國藝術(shù)家為模特的畫作中,至少有八幅是關(guān)于卡薩特的作品。德加在晚年由于失明導致性情突變,對人對己苛刻異常,忙碌的卡薩特特意把他的侄女接來巴黎照顧他。1917年,德加在一個安靜的午夜與世長辭,卡薩特悲慟萬分,她始終覺得“沒人能夠代替他”。
十歲年齡的距離,亦師亦友的親密,卡薩特與德加以同樣努力生活的氣質(zhì)演繹起最久遠的藝術(shù)對話。他們的人生又似乎平行而過。德加生前曾這樣解釋自己的獨身:“我只有一顆心,只能獻給藝術(shù)?!笨ㄋ_特的母親則評價自己的女兒:“假如一個不結(jié)婚的女人對任何工作有一種明確的愛好,她是幸運的,越熱衷于它就越好?!?/p>
1904年,卡薩特被法國授予榮譽軍團勛章,同年應芝加哥美術(shù)協(xié)會之邀再度回美;1914年,母校賓夕法尼亞美術(shù)學院為昔日的女弟子頒獎,卡薩特逐漸為世人關(guān)注。很快,倔強的她又一次遠離故土,繼而移居到法國南部的格拉賽。
1926年6月14日,82歲的卡薩特與世長辭……
21年以后,美國舉辦“卡薩特藝術(shù)作品回顧大展”,主辦方稱贊她“充當了法國和美國藝術(shù)界的橋梁并且推動了美國藝術(shù)審美的提高”,活躍在法國藝術(shù)界的美國女畫家在祖國實至名歸??ㄋ_特把滿腔濃郁的情愫成全在畢生鐘愛的畫布上,哪怕這份歸屬在她有生之年有如高山仰止;哪怕白發(fā)蒼茫之際她也惋惜“做女人失敗”。她走的是她自己的路。
本片的配樂無疑是這方面的亮點。配樂上采用藏傳佛教的法器樂器,如筒欽、扎木年、鐃鈸樂器、達瑪鼓、風鈴等音效的運用,使得影片更加充滿了原汁原味的基調(diào)。與本片男一號多布杰所演的另一部以藏族文化為背景的電影《可可西里》相比,后者運用了管弦樂隊的配樂背景,誠然,這有助于表現(xiàn)博大的精神主題,但筆者認為這樣的配樂多了些程式化的因素,缺少更為細膩的音樂表達。其二,首尾主題的呼應。影片以上行羽-角的五度音樂動機開始,點出了女主人公生活中出現(xiàn)的困境。而在結(jié)尾與藏族媽媽一起撫畫的場景中則以下行羽-角四度音樂動機結(jié)束,音響上有回歸的感覺,表現(xiàn)了配樂的嚴謹性。其三,采用大量留白,音樂簡約而細膩。該片有大量的留白處理,即使是有音樂的部分,也多以音效烘托下的少數(shù)音為旋律點綴。這種手法配合了劇情,顯示出了人物在不同階段內(nèi)心的變化,在給人以更多心靈空間與思考空間的同時,又給人以頓悟的效果,由此引出影片所要訴說的主題:不必糾結(jié)于過往,任何過往都只是生命輪回中的一個過程。它告訴人們應該如何面對現(xiàn)在的困惑從而積極的面對生活。
正如奧斯卡最佳紀錄片導演Mark Harris曾評價的一樣,“曼陀羅是一部非常深刻的關(guān)于死亡與重生,失去與治愈的作品?!边@在片尾的主題曲《Tell me, Siddhartha》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以吉他伴奏為背景,小調(diào)式的旋律讓歌曲充滿淡淡的憂傷;非常自然的、口語化的方式來演繹,沒有絲毫的炫技細節(jié),自然流暢。
音樂以問句的巧妙方式“Tell me , whos your father…”,帶著疑問,帶著彷徨,待著期盼,所有的一切,終將在輪回中得到答案——“All can I believe when your life is body cl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