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學 張玉坤
摘 要: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是指從朝鮮半島的平安道遷徙而來的朝鮮族及他們的后裔所建造的住宅。早期的平安道遷徙民以開墾火田著稱,大部分民居依山而建,就地取材。該類型建筑在我國朝鮮族民居中歷史悠久、建筑形制獨特,是朝鮮族傳統(tǒng)居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關鍵詞:空間形態(tài);建筑形制;地域演變
1 緒論
1.1 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的形成與分布
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主要分布在我國鴨綠江沿岸及吉林省和遼寧省內(nèi)陸地區(qū)。經(jīng)過半個世紀多民族居住文化的交融與演變,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既保留了傳統(tǒng)居住形態(tài),又融合了眾多地域特征及人文因素,形成特點突出、形式各異的地域建筑文化。
1.2 研究方法
本文以鴨綠江沿岸的梨田村朝鮮族民居為例,探討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居住文化的特點與地域演變。論文從空間與行為的對應關系,研究傳統(tǒng)民居的建筑形制與空間特點,并從多民族居住文化的互動與變遷角度,探討演變過程中的居住文化的民族性與地域性問題。
2 建筑形制與空間特點
2.1 建筑形制
梨田村位于鴨綠江沿岸的一座小山坡上,住宅背山面水,房前有菜地、倉庫、玉米樓,房后有果樹和室外旱廁,用地周邊用木樁和柳條編成圍墻。住宅通常建立在40cm高的毛石臺基上,屋身平矮,屋頂采用木屋架,形成坡度緩和、倒角平緩的四坡或前后兩坡稻草屋頂,且四周檐口挑出深遠,起到遮風避雨的作用。墻體采用木柱土墻結構,木柱一般包裹在墻體內(nèi),在柱子之間搭水平木桿,再沿木桿的垂直方向捆綁高粱稈,最后將攪拌的黃土澆筑在上面,表層涂刷白灰;有些地區(qū)則采用木刻楞結構,在壘垛的原木結構內(nèi)外層澆筑泥土填補縫隙并找平。由于當時經(jīng)濟條件的限制,有些建筑直接將土墻裸露在外面。泥墻、木煙囪、草屋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彰顯建筑的自然屬性與質樸、敦厚的地域風貌(圖1)。
2.2 平面形態(tài)
梨田村朝鮮族民居,其平面沿水平方向“一”字形展開,采用單進三開間或四開間。其中三開間平面作為最小的居住單元,由一間廚房和兩間臥室組成。房間與房間之間用墻或推拉門隔離,房間南側均設有直接對外的出入口,各空間既獨立又在室內(nèi)形成穿套型連接,北側一般不設置門窗,以抵御冬季西北風的灌入。臥室分為上房和下房,靠近廚房一側的房間為下房,遠離廚房的房間為上房。下房是年輕夫婦和孩子們生活的空間,這里也是家庭起居及會客的主要空間;上房是家里的老人生活的空間,客人來訪時,一般是從臥室南門直接進入屋內(nèi)。(圖2)。四開間平面是在三開間平面的基礎上在廚房的另一側加設了一間儲藏間(圖3)。
廚房按“凹”字形布置,靠炕一側布置灶臺,另一側整齊擺放醬缸、水桶,盆等生活用具,中間靠墻一側則布置櫥柜。此外,通常在正面主入口兩側室外臺基上堆放干柴,原因是離廚房近,搬運方便,而且可以利用深遠的挑檐遮擋雨雪。
(a)
(b)
圖1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外觀
圖2單進三開間平面
圖3單進四開間平面
3 地域演變
3.1 出入口變化
在出入口設置方面,早期的平安道型朝鮮族住宅與其他類型傳統(tǒng)朝鮮族民居一樣,每個房間均設有直接對外的出入口,房間與外部的聯(lián)系比較密切。隨著時間的變遷,如今很多住宅將各臥室直接對外的門關閉或改為窗戶,從廚房依次進入各個空間。原因有兩點:一是獨立的對外出入口導致各個房間散熱量較大,不利于冬季保溫;二是隨著家庭人口的減少,家庭主要的生活起居都集中在下房與廚房之間,臥室的對外出入口逐漸喪失了其功能。
3.2 居住方式變化
在傳統(tǒng)的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中,老人的生活起居通常是在自己的房間里進行,用餐時老少不能同席,需要給老人單獨設席。近年,隨著朝鮮族出國務工人員的增多,很多住戶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他們不需要太多的房間,逐漸將室內(nèi)隔墻和房間門取消,并在靠近廚房一側的下房空間里進行他們所有生活起居。
3.3 半炕空間的形成
在與漢族等他民族居住文化的交融與互動過程中,一些朝鮮族住戶將滿鋪炕改為漢族式半炕,在他們的平面中臥室南側形成地室或地炕空間。地室與室內(nèi)地面平齊(圖4),而地炕則高于地面20-30cm,且比炕面低20cm左右,不設煙道,上鋪炕板(圖5)。這些空間可以以走道、夏天起居、就寢等多功能空間來使用。90年代后期,在一些新建朝鮮族住宅中,有些平面直接采用了漢族民居模式,在廚房兩側分別布置炕與地室空間,有些住宅還將地室改為地炕空間。地室、地炕及半炕空間的形成與朝鮮族民居自身的特點及周邊他民族居住文化的影響密不可分。
圖4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的平面改造
圖5新建朝鮮族住宅平面
4 結語
本文以梨田村為研究對象,探討了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的空間特點與地域演變。梨田村作為早期平安道原籍朝鮮族的遷徙地,民族文化與特殊的地域環(huán)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平安道型朝鮮族民居的獨特風格,“一”字型平面、滿炕、臥式生活模式成為他們傳統(tǒng)的居住文化;同時在與他多民族居住文化的交融與地域融合過程中,半炕、出入口整合等變化,賦予傳統(tǒng)民居一種新的地域性特征。
參考文獻:
[1] 金日學.朝鮮族民居空間特性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1
(05):53-56.
[2] 樸玉順.溫突——朝鮮族民居的獨特采暖方式[J].沈陽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00(03):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