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秦秀英,1947年出生,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人,只上過一年半小學。2011年開始重新識字,學做自然筆記,作品被多家媒體刊載,最近出版新書《胡麻的天空》。
梅雨季節(jié),上海整座城都濕漉漉的?!董h(huán)球人物》記者來到秀英奶奶的二兒子呂永林位于閘北區(qū)的家中采訪,一開門就見到了這位面相柔和、聲音低柔的老太太。這是一間未經裝修的兩居室,沒有刷墻、沒有鋪地板,更沒有什么整體式廚衛(wèi),水管子任其自然地裸露在墻外,墻邊放著幾個花盆、幾株植物,墻壁上只有主人寫的一些字、畫的幾幅畫作為裝點。
兒子呂永林、媳婦芮東莉正巧都已下班回家,秀英奶奶給大家端上了親手做的胡麻油花卷。在小小的餐桌前,記者和秀英奶奶隨意交談起來。她說話帶著濃重的內蒙古河套地區(qū)口音,每次記者剛做出一絲疑惑的表情,還沒來得及發(fā)問,旁邊的兒子和媳婦就會立刻接上幫忙解釋,感覺這一家子人的性格,也都像這個屋子一樣,不加修飾,率性熱情。
秀英奶奶的新書《胡麻的天空》也是這樣的風格,樸拙而自然,透著清新的泥土氣息,翻開書頁,久疏自然的都市人能夠感受到一股撲面而來的鄉(xiāng)情鄉(xiāng)韻。秀英奶奶是4年前才開始學寫字、學畫畫的。這本新書,連另一位70歲開始學寫作的“勵志奶奶”姜淑梅看到了也稱道不已,說她“寫得好,畫得好”。她的經歷也再次向世人說明了,人生沒有太晚的開始。
鐵棍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
“有了動物,人的生活也能多一點活樂,沒有了動物,雞不叫,狗不咬,甚聲音也沒有,人就覺得冷冷清清的……”
“夏天的胡麻花開成一片一片的,頭頂上是藍盈盈的天,地里頭是藍盈盈的胡麻花。胡麻開花一片藍,唱上個山曲解心寬……”
在《胡麻的天空》里,68歲的秀英奶奶記述了她對世界的觀察。從上海閘北公園里的落葉、昆明蝴蝶谷的蝴蝶,到內蒙古河套公園里的月季,從回憶往昔到記錄當下,她用工筆畫下圖案,著以鮮明的色調,配上樸拙的文字,形成了一篇篇賞心悅目的作品。這本書讓很多人認識了她,稱她為中國版的“摩西奶奶”。
1940年,80歲的摩西奶奶曾在紐約舉辦個展,引起轟動。這位一輩子生活在農場里的老婦人,從未受過正規(guī)的藝術訓練,77歲才開始畫畫,她那些清新、明快的畫作感動了全世界。
秀英奶奶本名秦秀英,原本也是一位極其普通的農村婦女,人生的戲劇性轉變開始于2011年。這年3月,呂永林夫婦把她從內蒙古接到上海,第二天帶她去公園,照下許多相片?;氐郊遥瑑合卑颜掌斎腚娔X,并拿出了紙和筆,讓婆婆照著屏幕畫下來。幾十年都不曾碰過筆的老人為了不讓小輩失望,用顫巍巍的手,畫了一朵蒲公英,一朵二月藍,還有一條毛毛蟲。
后來兒子媳婦白天上班后,秀英奶奶就一個人去閘北公園鍛煉、散步,看見好看的花,就把掉在地上的花瓣和葉子撿回家照著畫。兒媳婦又建議婆婆把時間、地點和天氣都寫上,這樣就成了一則完整的“自然筆記”。
秀英奶奶只讀過一年半小學,認識的字屈指可數(shù)。為了做好自然筆記,她開始查字典,學會了更多的字詞。兒子給她買了本《新華字典》,媳婦給她拿來個小本,她就把常用的字一遍又一遍地抄在紙上。起先,她連標點符號都不懂,整個句子連成一長串,后來才知道點上小黑點,接著知道有逗號、句號?!缎氯A字典》被翻得卷了邊,子女要給她買本新的,她卻用針線給它縫上了一個大補丁,說:“再來一本,也禁不住我這么個翻哇?!?/p>
當了一輩子文盲,要重新開始學文化,對于這位“忘性比記性大”的六旬老人來說,擺在面前的困難像座山一樣大??伤械氖悄托模骸爸灰霉W,不怕學不會,俗話說,牛頭不爛,多費兩爐柴炭。只要時間長,肯定能煮爛。鐵棍磨成繡花針,功到自然成?!?/p>
2011年的10月27日,對秀英奶奶來說是值得紀念的一天,她畫的上海閘北公園里麻雀覓食的圖畫,被芮東莉一個記者朋友看中,登到了《新聞晨報》的頭版。一位農村老太太的“拙作”登上了都市大報的頭版,這給了她極大的鼓舞。兒子和媳婦趁熱打鐵,開始教她用電腦、上網,后來還幫她在網上創(chuàng)建了自己的博客。
找到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
2011年末,秀英奶奶回到內蒙古過冬,身邊沒了兒子和媳婦的督促,她還是堅持不斷地翻字典、認字、學電腦,還學會了在網上和兒子媳婦視頻聊天,學會了更新自己的博客。她的博客名字叫做“臨河而居”,一輩子生活在家鄉(xiāng)河套平原,她最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老鄉(xiāng)們的認可。
秀英奶奶的大半輩子在農村勞動中度過。小時候她原本住在內蒙古五原縣城,父親是做粉條的,母親和奶奶發(fā)豆芽賣,后來國民黨抓壯丁,父親因為不愿意中國人打中國人,就當了逃兵,全家人躲躲藏藏來到了一個叫做“二喜民圪蛋”的地方。
農村的大院,成了秀英奶奶的舞臺。 “母親一出來,大大小小的動物就會往她身邊湊……母親不慌不忙的,先是給羊抱草,再給雞兒撒食,然后喂豬,給騾子上料,貓和狗一直跟著?!痹趨斡懒值幕貞浝?,別人家養(yǎng)的雞鬧雞瘟都死了,她卻能把雞養(yǎng)活;別人種不好的地讓她去種,她憑著自己的經驗,總能把地種好。
到了上世紀90年代,秀英奶奶的丈夫在鎮(zhèn)上開了個小型的木材加工廠,為了一家團聚,她從農村搬到小鎮(zhèn)。之后,她開了個小賣部,守著一個小柜臺,天天把它擦得锃亮。而她自己的天地卻變得狹窄了。不久工廠倒閉,二女兒下崗、兒子下崗、大女婿去世、丈夫去世……各種不順遂,使她的生活更加黯淡無光。
即便被二兒子接到大城市上海,兒女們孝順體貼,她仍然感到不自在。讓她耿耿于懷的是一次“到菜市場買蔥,聽不懂上海話,用一塊錢買了一棵蔥”。還有一次去超市里買鹽,她問售貨員“咸鹽在哪兒賣”,結果售貨員一聽笑彎了腰。這一笑,秀英奶奶往心里去了。她覺得委屈、憋悶,和大城市里的人沒法溝通。后來便更寡言少語,在兒女們看來,老人實在寂寞。
直到開始畫畫和寫作自然筆記,秀英奶奶終于找到了一種屬于自己的表達方式,也找到了一種與自然、與他人的溝通方式。后來一發(fā)不可收拾,又寫起農事筆記、社會筆記,在她的筆下,往事如涓涓細流,不斷呈現(xiàn),有個人的體驗、家族的歷史,亦可見大時代的影子。
“社員干活磨洋工,下地人等人,回家人擠人。就這樣,社員的生活一年比一年窮,地也是一年比一年瘦”記錄著分田到戶前人們的心態(tài);“三月三人們要蒸寒燕燕,七月十五蒸面人人,八月十五烙月餅”記錄著獨特的民俗……作家劉震云做了如此評價:“個體生命的歷史之中,已經包含著族群的歷史、民族的歷史、人類的歷史?!?/p>
全靠家人的鼓勵和支持
“現(xiàn)在婆婆開朗多了。有時候管我叫師傅,她還經常開玩笑。我們倆現(xiàn)在是亦師亦友的感覺。”芮東莉對記者說。
在她的印象中,原來婆婆是一個可憐的老太太。一生貧窮,生活苦悶,性格自卑,老伴早逝后,更加孤苦。“但凡見到個人,坐下來了就跟你絮叨以前的苦難生活。有點像祥林嫂,訴起苦來,沒完沒了的。我除了當個聆聽者,什么也做不了?!?/p>
現(xiàn)在的秀英奶奶創(chuàng)造了價值,收獲了自信,新書出版,還將收到一筆版稅,這對她來說可是一輩子都沒有賺到過的一筆巨款?!耙f我一個農民,怎么出書了呢?”“名利雙收”的秀英奶奶感慨,這一路能夠堅持下來,全靠家人的鼓勵和支持。
“兒子媳婦把很多精力放到了我的身上。學電腦的時候,我一開始連字母有大小寫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懂。媳婦教我,我怎么也學不會。第二天輪到兒子教我,我剛開始學會了,過了一會兒又忘了,兒子都急了。我知道他們的苦心。”
她不知道的是,她剛學著更新博客時,兒子媳婦為了鼓勵她,私底下變換著網名給她寫留言、寫評論,“今天署名阿貓,明天署名阿狗”,芮東莉偷笑著對記者說。每當看到秀英奶奶禮貌的回復,他們倆私下里是既好笑,又開心。
秀英奶奶說,一開始,她畫畫、寫字是為了“取悅”子女,多少有些不情愿。但后來,這成了她自覺的行動。在兒子呂永林看來,母親是有天賦的:“她形象思維能力很好,畫的那些老建筑,房屋的門朝哪邊開,房間的數(shù)量、方位一點都不錯。而且母親的情感豐富,即便在辛勞的日子里,她也從不忘記在院子里、窗臺上養(yǎng)上一些美麗的植物,海棠、水仙、夾竹桃、天竺葵、九月菊、滿天星……”
秀英奶奶是個左撇子,工作起來,左手畫畫右手寫字,左右開弓,陣勢壯觀?,F(xiàn)在,她還收起了徒弟,讓自己的妹妹秦秀平也開始學著寫自然筆記。
她還是保持著更新博客的習慣,最新一篇描述了1958年家鄉(xiāng)通火車時的情形。有網友稱贊她描繪了一個童話世界,鼓勵她再接再厲。秀英奶奶回復:“我會保持下去,永不放棄!”還有人讓她介紹經驗,她回答:“我沒學過畫畫,但有耐心,膽子也算大,不怕在紙上畫出來的東西不像。只要肯堅持,就會越來越好。”
但采訪中,她告訴記者,最近的她,又陷入了新的煩惱。有個老年大學邀請她去做講座,這讓她很為難:“平時拿起紙、拿起筆來,畫一畫、寫一寫還可以,講話就不行了,那么多的人聽,講得不好就讓人笑話了?!痹趦鹤酉眿D的幫助下,她開始備課、做PPT,“很辛苦,但學無止境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