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記者的這十年,有幸做上了自己喜歡的職業(yè),能有機會下鄉(xiāng)、拍攝、采訪、寫稿,也走遍了金陽的山山水水。最特別是能夠用圖片、文字等記錄即將要消失的東西,這是一件累并快樂著的事情。由于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原因,我們彝族祖祖輩輩都長期住在統(tǒng)稱為“三房”(瓦板屋、石板房、茅草房)里面,這些簡陋的房子不能遮風擋雨,而且低矮、潮濕、透光性極差??上攵覀兏篙叺募揖訔l件是極為艱苦。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黨的富民政策的進一步落實。金陽縣委、政府和扶貧開發(fā)兩資辦把“三房”改造,移民新村,彝家新寨等建設作為全縣廣大貧困群眾最擁護、最歡迎、最積極、最盼望、最關心、最直接、最滿意、最現(xiàn)實的親民為民工程。使廣大彝族農(nóng)民的居住條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得到了快速提高,像石磨、背水桶、瓦板房這些從古至今和彝族人民分不開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這些反映著彝族文化的事物,現(xiàn)在已經(jīng)和我們要說拜拜了。
采訪瓦板房夢寐以求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彝族人,近50了至今沒有住過一夜瓦板房而慚愧,但是通過平時所見所聞我能想像得到住瓦板房的艱難。于是聯(lián)想到瓦板房既然漸漸消失了,那為什么不留下一些資料作為歷史讓后人看看呢,作為一個新聞人,紀錄一下這段歷史是我義不容辭的分內之事,這段歷史是一段瓦板房的歌謠,更是一個民族的成長史。
這些年,雖然經(jīng)常下鄉(xiāng),但是沒有看見過成片的瓦板房村莊,由于這些年改造,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又具有濃厚民族特色的小青瓦房。最近,好不容易打聽到在金陽最高峰獅子山北麓的高峰鄉(xiāng)一個村莊至今還有成片的瓦板房,主要是那里的村民已經(jīng)移民到條件好的地方去了,瓦板房拆了又不值幾個錢,就一直保留到現(xiàn)在。雖然村民都搬遷了,家里還有一些日常生產(chǎn)、生活用具,閑置的時候有的要不要來看看,他們曾經(jīng)居住過的地方,如果他們搬遷的時候把瓦板房拆除了,哪里去找這種最珍貴的圖片呢?于是到高峰鄉(xiāng)去一睹瓦板房的風采成為我近年來夢寐以求的一件事。前幾天,我們把想采訪一下金陽最后的瓦板房一事說給單位領導聽以后,有幸得到縣委宣傳部大力支持,并給我們安排了小車,安排了相關事宜。
在一個明媚清晨,我們穿起長袖襯衣、外衣、太陽帽、照相機等相關工具,7點從縣城出發(fā),小車駛過S208線就進入了著名的四川省生態(tài)自然保護區(qū)——百草坡,然后就向目的地高峰鄉(xiāng)基達村方向奔去。通過保護區(qū)牧場,小車在彎彎曲曲的通村公路上行駛著,拖著一條長長的灰色尾巴。由于同事有點暈車,吹風的時候,灰塵時不時朝開起的窗口進來,我們也變成了灰太狼。雖然一路顛簸,疲憊不堪,但是看見漫山遍野盛開著五顏六色的索瑪花,看見村民在地頭忙碌的身影,看見萬里無云的天空,再暈車的同事也不暈車了,長談著他20年前曾經(jīng)在這個鄉(xiāng)工作時的情景、發(fā)展和變化。
金陽之高峰——高峰鄉(xiāng)
高峰鄉(xiāng)地處高寒山區(qū),平均海拔3000多米,全鄉(xiāng)共有6個村,16個村民小組,732戶,3350人,耕地面積9899畝,適應種植的農(nóng)作物只有馬鈴薯、蕎子、燕麥,是一個以畜牧業(yè)為主的彝族鄉(xiāng)。也是金陽縣海拔最高、最邊遠、最高寒、最貧困的鄉(xiāng)。由于人煙稀少,地廣物稀,被人們稱之為金陽的“西藏”。解放幾十年,因為長期以來不通公路,全鄉(xiāng)沒有一間磚瓦房;因為不通公路,全鄉(xiāng)一半以上的老百姓沒有看見過汽車;因為不通公路,農(nóng)民的洋芋幾年也換不起一次種子。時代在進步,偉大的祖國也在前進。2007年6月,金陽縣發(fā)動全縣廣大干部和各族人民奮戰(zhàn)一年多,終于修起平整而又結實的公路,這同時標志著金陽縣全面實現(xiàn)了鄉(xiāng)鄉(xiāng)通公路的目標。
瓦板房,彝族的別墅
彝族瓦板房一般分土墻和竹笆墻,現(xiàn)在的都是土墻瓦板房,人字形結構,用木架搭成,用椽子作瓦,椽子一般每塊長約1.5米左右,寬約2尺左右的長方型,俗稱“瓦板”。房屋面坡度一般在30度左右,用很多椽子豎起從不開門那邊,四個人或者五人以四層或五層同時蓋起走,由最底層那個人先蓋,然后以此類推。一般蓋瓦板分兩層,底層滿鋪,上層于兩塊相連接處蓋一塊。最后再用一塊椽子橫著用二三十斤重的平石頭壓起,防止被大風吹掉,然后便大功告成。
屋內隔木板或竹籬笆,裝飾著簡單的紋飾圖案。室內分左中右三部分,進門為中堂,寬大,中堂靠右上方設火塘、置鍋莊?;鹛磷筮?,用木板或竹籬笆隔成內屋,為女主人臥室和收藏室,入門右側為畜圈。屋內上層空間設竹樓,儲糧,男性臥室或客房。屋檐上有的雕刻著各種動物、花草等圖案。
三鍋莊平時燒柴,用以做飯、取暖和照明,其上方,用繩索吊一長方形木架,放置竹簾,以便烘烤糧食。每天晚上睡覺前把有火的炭集中在一起,放一根大柴禾在里面,讓它第二天起來了還有火,火塘一般終年不滅,也是家人和客人圍于在此侃侃而談的地方,是大多數(shù)彝族群眾社交的場所。坐三鍋莊周圍也是很講究座次的,內室邊是女主人的位置,上邊是男主人、客人和長輩的位置,這兩邊都鋪有草席或竹席。下邊是煮飯、燒火等炊事活動的地方,特別是有客人的時候不是隨便亂坐的,禁忌有人跳越或翻越三鍋莊。
彝族瓦板房的外墻一般不開窗,整個一間房子修建下來不用一顆釘子,一個鐵絲,用現(xiàn)代話來說是最低碳,最環(huán)保的房屋。
每個家庭都想擁有屬于自己的一個家,家就是房屋,哪怕這房屋是多么豪華的別墅,亦或是簡陋破爛不堪的茅草屋,總歸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彝族有一句俗語:父母欠兒子的是給他找媳婦、修房子,兒子欠父母的是養(yǎng)老送終,可想而知房屋在人們心目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金陽瓦板房發(fā)展經(jīng)歷了舊社會,解放以后到合作社,其最快發(fā)展屬于合作社時,然后改革開放以后逐步得到了控制。這些年來已經(jīng)沒有人再砍伐森林了。修建瓦板房都是從改造瓦板房的地方買瓦板來修的。在舊社會瓦板房不是哪家都住得起的,由于需要很多人力、物力、財力,只有地主和富裕的人才能住得起的,平民百姓只能住草房和竹子房。
瓦板不是鋸出來的,而用刀劈撕成的
由于所鋪的瓦板是以云衫木用大刀劈撕而成的,所以瓦板上有自然形成的凹凸不平木紋條,下雨時便成雨水溝。劈撕瓦板蘊含著樸實的彝族文化,彝族有一句俗語:強教的人不成才,削出來的瓦板不防雨,(意思是:如果他不愿意,不想做,天天教育他也等于零,削出來的瓦板椽子因木紋被被砍亂了,下雨的時候,雨就漏出來,不防雨)。一般劈撕瓦板還是講究技術的,先看看這棵樹大不大?樹子是不是筆直的,有沒有結疤,然后在樹根上用斧頭砍2尺左右,看看木紋是不是直的,直的就可以砍倒,再砍成1.5米左右的圓柱體,豎起用大刀把它劈撕成幾份相同大小,用大刀定為七八分厚,慢慢的用一根木頭敲打把瓦板劈撕出來。如果是旋轉的,那就不用再砍了,雖然采取了許多辦法,但是有的樹子砍下來了,中間木紋彎彎曲曲,還是不能用,白白浪費資源,即使是廣袤的森林,也經(jīng)不住人們的砍伐。
劈撕瓦板還要看看你運氣好不好,運氣不好的人一天砍了幾棵樹,一棵都不能用,有的甚至幾天都找不到一顆好的樹子,只會讓你累得疲憊不堪;運氣好的人砍一棵樹就可以劈撕瓦板了。劈撕瓦板也要技術,不是哪個都可以的,還是有一個師傅,一個成年男子一天最多劈撕七八十塊瓦板。由于才劈撕出來的瓦板是濕的,因為很重而背不起,因此,專門燒一大堆火烤瓦板,讓水分曬干,劈撕瓦板時,事先要準備好搓搓有余的干糧,然后幾天幾夜的住在原始森林里面的,所以劈撕瓦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時候會引起許多森林火災。
瓦板房一般適用于海拔2200米以上的高寒山區(qū),因為高山潮濕,二半山以下的由于氣候干燥、經(jīng)常日曬雨淋瓦板會變形、開裂漏水,瓦板房的壽命也不長。瓦板房每年都要翻修一次,把底瓦板翻出來蓋在上面,再把平上的翻出來蓋在底面,每年這樣翻修以后,然后有人住在家里,經(jīng)常生火,可延續(xù)瓦板的壽命。睡在瓦板房里面,一旦下雨了,雨點打在椽子上嘩嘩的響,看得見天上的星星月亮,所以沒有習慣的人,第一次睡在瓦板里面是睡不著的。蓋瓦板房的時候,主人家就宰豬殺羊犒勞幫忙的人,一個瓦板房只要蓋好了,再好好的管理可以住四五代人,不成問題。
揮之不去的記憶
“1948年8月的一天,我們一行4人從老家南瓦鄉(xiāng)背起炒面出發(fā),準備到百草坡去劈瓦板,修建瓦板房,結果在半路上裝炒面的羊皮口袋繩子斷了,我們不知道這種情況,后來才曉得我們彝族說這是不吉祥的前兆。第二天我們在砍樹子的時候,我的叔叔被倒下來的大樹子打死了,沒辦法,只有把叔叔的尸體抬回家。那時候百草坡是很大的原始森林,那些白木杉每一顆都是幾個人合抱才圍得起來。就是因為修建瓦板房才被砍完的,現(xiàn)在倒在地上的大樹子雖然腐朽了,但是到處都看得見,你想一下,修一間房子就要1000塊左右的瓦板椽子才夠,如果政府不控制,百草坡的原始森林早就沒有了哦?!?/p>
提起瓦板房今年79歲的阿苦阿吉滔滔不絕地說著揮之不去的那段往事。
“我今年78歲了,記得事的時候,我們營盤周圍這些都是原始森林,有的樹子大得三四個男子都合抱不起,高得到天上去了,看它頭帕都會掉下來,我們劈椽子都是在這些地方劈的。其它區(qū)的人也背起干糧來找,所以森林里面到處都是被砍倒在地上的大樹子,那些是幾百年,上千年的樹,太可惜了。以前我們這里只有20多戶,現(xiàn)在已經(jīng)上百戶了,這些瓦板房都是合作社以前就修建的,改革開放以后國家管得嚴格,修建一間房子要上稅,辦理手續(xù)才可以,特別是近20年來,已經(jīng)不再辦理砍伐森林的手續(xù)了?!?/p>
高峰鄉(xiāng)基達村阿則家組陳當則告訴筆者。
瓦板房將要退出歷史的舞臺
這些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黨的富民政策越來越好,不僅國家解除幾千年來的各種提留稅收,給糧食直補,母豬保險,退耕還林,農(nóng)村低保、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保。還有什么“三房”改造,移民新村,彝家新寨等建設,農(nóng)民修建自己的房子,共產(chǎn)黨、人民政府幫還要予以補助,和改革開放以前相比真的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F(xiàn)在到處都是漂漂亮亮又有我們彝族特色的大瓦房,好多農(nóng)民住的都是洋樓,兩三樓一底。說起瓦板房,而今不要說住在低山的人,就好多高二半山的人也不知道瓦板房是什么樣子的。
“以前舊社會即使富裕的父母都很難給自己的兒女修一間瓦房哦,修一個草房都要準備幾年才修得起,人民政府不補助錢給我們修房子,我們自己有一點錢都不可能拿起來修房子的,現(xiàn)在家家戶戶都住上了磚瓦房,真的想起來好像做夢一樣,以前做夢也不會做這些的,黨的富民政策硬是越來越好了,我們應該好好的珍惜才是。”
高峰鄉(xiāng)舌覺村有關人員告訴筆者。
彝族修瓦板房時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習俗,修一間瓦板房,一般準備兩三年,然后選擇吉祥的日子,請鄰居和親戚朋友幫忙到森林里劈撕瓦板,早上婦女煮蕎粑粑時,拿出來的時候不能豎起放,豎起放了,男子們到森林里砍大樹子時,樹子不會倒在地上,就有許多麻煩事,不順利。到森林里劈撕瓦板要幾天幾夜,必須先準備好干糧,干糧基本上都是已經(jīng)煮好的蕎粑粑或者炒面,以前彝族一般背干糧都是用羊皮口袋背的,如果一路上口袋繩子斷了,就不吉祥了,意味著將要出事,有人受傷或者死亡,因此知道這些習俗的人就會不再去回來了,下次再去。不知道這種習俗的人會出現(xiàn)天災人禍。還有修瓦板房抽土墻達到最后時,彝族婦女都不能背泥巴上去的,婦女上去了意思是不吉祥如意,不富裕,不健康。婦女連木桿、瓦板那些都不能跨過。
2010年,涼山啟動彝家新寨建設,實行綜合扶貧開發(fā),進行統(tǒng)一規(guī)劃、整村推進,加強村落基礎設施建設和產(chǎn)業(yè)扶貧,從根本上改變彝區(qū)貧窮、落后的面貌。
據(jù)涼山州扶貧開發(fā)和兩項資金管理辦公室統(tǒng)計,截至2013年底,全州共投入資金66.84億元,建成彝家新寨824個,涉及住戶6.7萬余戶、33.7萬余人,實施整村推進扶貧175個,從2010年到2013年,減貧50萬人。
千百年來,我們彝族祖祖輩輩都住著瓦板房,它凝結著彝族人的智慧,象征著彝族人的性格——簡單,質樸而又堅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今黨的富民政策使我們將要徹底遠離這種簡陋的瓦板房,但是民族的性格依然深深的烙印在每個彝族人的身上。這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更是彝族農(nóng)民的需要,就讓瓦板房成為歷史吧,而我們要做的便是銘記這段歷史,然后以一個彝族人的精神去開拓更美好的未來。
別了,彝族的瓦板房!來吧,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