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里有一句“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孔融4歲時,母親讓他分酥梨,結果“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其父很奇怪,就問孔融,孔融說:“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2012年,上海一所小學的一年級語文考試,閱讀題材料是“孔融讓梨”,其中一問是:“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么做?”有學生回答“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皯{什么說真話就錯了呢?”這位小朋友的家長一怒之下把考題曬上微博,一天時間里就被轉發(fā)近萬次,評論上千條,甚至引發(fā)國際媒體的關注和討論。也許您對孔融讓梨的做法有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也可結合親身體會講一講,來稿字數不限,請發(fā)至fufy101@126.com。
“融四歲,能讓梨。弟于長,宜先知?!笨兹谧尷?,這個故事沒有誰不知道的?!暗苡陂L”這個“弟”,在《三字經》里面寫成“弟弟”的“弟”,但念應該念成悌(tì)?!暗苡陂L”,對兄長要尊敬友愛。“宜先知”,應該早早就知道?!暗苡陂L”,實際上就是弟弟尊敬兄長。
四歲就知道讓梨的孔融,從小就卓爾不凡,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很小就顯露出對各種應接交往之道的熟練把握。十三歲的時候,孔融的父親擔任泰山都尉,孔融跟了父親到京城去,那時候的京城在洛陽。到了京城以后,當時的河南尹,類似于今天首都的首席長官,叫李膺,名聲很大,地位很高,架子很大,脾氣也很大。大到什么地步?輕易不見人的。就算你是個人物,他也不見,他只見天下有鼎鼎大名的人。
孔融的父親雖然說是孔子的第十九代孫,雖說也是泰山都尉這么個官,可是都不在李膺的眼里。李膺連孔融的父親都不打算見,怎么會打算見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孔融呢?但是,孔融很絕,就是要見李膺,就是要去看看這個架子很大的李膺,到底是個什么人物。他是怎么見到李膺的呢?孔融通曉當時的禮儀,他跑到門口,說:“我要見李大人?!遍T衛(wèi)一看來者是十二三歲的小孩,說:“李大人怎么會見你呢?”孔融答:“且慢,你去通報李大人,我是他的世交之子?!边@就是禮儀范疇的問題了。古人講的世交就得三代有交情了,就是你爺爺跟我爺爺是朋友,我父親跟您父親是朋友,我和您是朋友,這才能稱世交。這看門的一看,這么小的一個小孩,居然是我們李大人的世交之子,那他肯定有三代的交情,我別惹他,我去通報。一通報呢,這李膺也吃不準,因為那個時候誰敢說是我的世交之子,他肯定不敢假冒,就說:“讓他進來,我看看?!笨兹诰桶菀娎钼?,按照禮儀,規(guī)規(guī)矩矩地行禮。李膺一看,咦,那么小一孩子,我不認識啊。就問:“小先生,你祖父跟我是朋友嗎?”因為一看年齡相差太大了,都不能問你爸是不是我朋友,我還得問問你爺爺是不是我朋友,那當然不是嘛!孔融怎么回答才能既不撒謊又符合禮儀呢?孔融才十二三歲就很厲害,他說:“李大人,我的先祖孔子和你的先祖老子互為師友,難道我們還不是世交嗎?”李膺一想是啊,三代世交,這都二十代了,怎么都是世交啊。李膺一看,這個孩子厲害啊!旁邊的賓客一看,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反正他也見到李膺了,而且李膺也拿他沒有辦法。旁邊的賓客都在贊嘆孔融,不可貌相。這時,來了一個煞風景的人,也是一個大夫,叫陳韙。這個人能夠進到這個圈子里,肯定也是當時的名人。他看著孔融生氣,小孩子編這么一個故事,還不能說編的,因為他是孔子的后代。李膺又不能說自己不是老子的后代,誰能說老子跟我沒關系,當時漢朝老子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陳韙就拿一句話去冷嘲熱諷孔融,結果留下一句成語:“少時了了,大未必佳?!薄傲肆恕?,大家都讀“了了”,但這兩個字應該讀“伶俐”,即聰明伶俐的“伶俐”。陳韙看不過,意思是這小孩子,看你小時候聰明伶俐,長大以后未必怎么樣。大家知道孔融怎么回答的嗎?孔融不能跟人對罵,人家也是個長輩,又是李大人的座上客,你怎么能跟他吵呢?回答還得守禮,怎么回答?“哎,是是是,這位陳大人,看來您小時候一定是很伶俐啊?!本桶殃惔笕私o擠兌了,那意思說你小時候肯定很伶俐,你現在不怎么樣??兹诰褪沁@樣一個人物。
“孔融讓梨”的故事許多人都聽說過,但很多人對孔融其人卻不甚了解。為什么流傳最廣的是“孔融讓梨”的故事,而不是那些更能顯示孔融智慧的故事?那么孔融還有什么傳奇的故事呢?
孔融不僅聰明伶俐,而且非常從容??兹诹粝聛淼墓适露际撬r候的故事。他家里有七兄弟,孔融是老六。他哥哥的一個朋友,遭到宦官的追捕。大家知道,宦官在漢朝氣焰熏天,兇殘無比。他哥哥的這個朋友實在沒辦法,就逃到孔融家里,要躲一躲。那一天,孔融的哥哥不在,正好外出了,這個朋友就把這個情況跟孔融講??兹谑莻€小孩子,照道理來講,嚇都嚇個半死。這個朋友被宦官追殺、通緝,而且又是到孔融家里來找他哥哥的,他哥哥又不在,那么,孔融不就可以說:“請您別處想辦法,我哥哥不在。”但孔融不是,孔融說:“不要緊,我哥哥不在,我是他弟弟,我可以當半個家,請住下?!彼桶堰@個被宦官通緝的要犯,掩護在家里。東窗事發(fā)以后,當地的官府當然要找孔融算賬,孔融是窩主嘛,那時候孔氏一門爭相坐牢,爭相救死,都說是自己收留的,就孔融的母親也說是她收留的,孔融也說是自己收留的,孔融的其他幾個哥哥都說自己收留的,無一退縮,在當地傳為美談。
但是,我們記住孔融的也不是這件事情,我剛才在前面講的兩個故事恐怕聽說過的人不太多,我們記住他的還是孔融讓梨??兹谧尷娴墓适乱娪凇犊兹诩覀鳌?,也叫《孔融別傳》。孔融有七兄弟,他是老六,每次吃梨的時候,孔融都挑一個小的吃,這個跟我們今天的觀念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家里孩子越小,吃的東西越大。孩子牙還沒有呢,蘋果要吃個大的,爺爺奶奶吃個小的,爸爸媽媽吃中等的,倒過來了。而孔融沒有,他老挑小的吃,人家都覺得很奇怪。孔融的回答是,我是小弟弟,我當然應該吃小的了。這就是一種謙讓和友愛之情。這么一件簡單的事情,由于長久以來都被作為“悌”的代表,傳誦千百年。而在近現代,孔融讓梨的故事經常被收到小學課本里。所以大家記住的,好像孔融一輩子就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讓了個梨,別的事情沒做,其實不是,孔融做了好多事,但是孔融讓梨就作為中國傳統美德,作為“悌”的代表而流傳下來。
“孔融讓梨”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它之所以能夠傳誦千百年,就是因為它所提倡的“悌道”。而“悌道”之所以成為美德,關鍵就在于“謙讓”二字,那么這種傳統的“悌道”有什么現實意義呢?
我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梁實秋先生,曾經專門寫過一段文字來講孔融讓梨,我覺得他講得非常好。梁先生講,“有人猜想,孔融那幾天也許肚子不好,怕吃生冷,樂得謙讓一番。我不敢這樣妄加揣測。不過我們要承認,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謙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讓梨的故事,發(fā)揚光大起來,確有教育價值?!?/p>
梁實秋先生講,孔融讓梨的故事,所展現出來的謙讓品德,是非常有教育意義的。我想,這也就是《三字經》把他放在教育次第第二位的原因。這也正是這個故事得以流傳千年而不絕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