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國維《人間詞話》中“隔與不隔”之說一直穩(wěn)居其中,其地位僅次于境界說。王國維致力于如何從狩獵古典的隔轉化為融合隔與不隔,并結合高尚之人格和天賦之才能,創(chuàng)造出文學的經(jīng)典。但是王國維并沒有給出明確的“隔與不隔”的定義,本文試圖通過書中所列詩句、其美學追求探尋其“隔與不隔”的理論內核。
關鍵詞:人間詞話 隔 不隔
《人間詞話》中直接出現(xiàn)“隔與不隔”字樣的共有四處。在第80則中他如此寫到: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服食求仙藥,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寫情如此,方為不隔?!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薄疤焖岂窂],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睂懢叭绱?,方為不隔。
然而,到底何為“隔”,何為“不隔”,靜安先生并沒有給出明確定義。若從以上詩句分析,我們能得出這樣的結論:“隔與不隔”實為讀之感覺,若讀之順暢,有一瀉千里、暢達無阻之感則為不隔,若詩詞中多用典故、借代、擬人等手法,需借助注釋或已有知識方能理解文意,則為隔。具體說來,“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币痪鋵懗霰娙似毡橹駹顟B(tài),道出人生之真諦。詩人用他靈敏的筆觸寫下眾人的心靈體驗,因而能獲得人們的情感共鳴,激起讀者心中已有的情感因素。此種詩句,無需翻譯,自深得其理,含有某種集體無意識。所以稱之為“不隔”。至于寫景之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兩句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大草原下廣闊的視野,似蓋的天際,茫茫天空下,牛羊在悠閑點綴著無邊的山野。讀罷,似乎我們腦海里已呈現(xiàn)了這樣開闊壯美的景象,語語都在目前。如此順暢自然之情、之景應為靜安先生所說“不隔”。正如其所說“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裝束之態(tài)”。
至于隔之詩句,靜安先生舉出白石詩句: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數(shù)峰清苦,商略黃昏雨”“高樹晚蟬,說西風消息?!?/p>
評:格調雖高,然如霧里看花,終隔一層。蓋因此幾句詩詞要么化用前人詩句,要么使用擬人手法,思后方能會詩意,曉詩情。所以給人“隔”之感。
“隔”之詩句,追求典雅精致,雖不如“不隔”之詩句明白曉暢,然亦是使詩句富有文采的一種舉動,是文化發(fā)展和沉淀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結果。如“謝家池上,江淹浦畔”一句,謝家乃晉代謝安、謝玄一門望族,后人多將謝家人事化為詩句,有“舊時王謝堂前燕”“莫把新詩題別處,謝家臨水有池臺”等,正是在不斷地借用轉換中,“謝家”一詞具有了豐富意蘊,逐漸成為感慨王室興衰、世事變遷的文化典型。因此,正如境界大小無高下之分,“隔”與“不隔”之詩句應也無高下之分?!案簟迸c“不隔”各有妙筆,只是個人風格不同而已。且在一詩一詞中,“隔”與“不隔”之詞句交叉排列,使詩詞雅俗共存,跌宕起伏,風格多樣,更顯詩詞之可愛。正如歐陽公《少年游》中,“欄桿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二月三月,千里萬里,行色苦愁人?!笔恰安桓簟?,“謝家池上,江淹浦畔”乃“隔”之句,兩者交相分列,既有自然之態(tài),又有典雅之貌。
然,靜安先生為何如此推崇“不隔”之詩句呢?這還需從他的美學觀去尋找根源。靜安先生的美學觀深受叔本華哲學美學思想影響。在叔本華哲學美學體系中,“直觀”是一塊重要基石。他極其重視直觀,認為“真正之善,必不自抽象的知識出,而但出于直觀的知識。唯超越個物化之原理,而視己與人皆同一意志之發(fā)現(xiàn),而不容厚此而薄彼。此知識不得由思索而失之,亦不能由思索而得之,且此知識亦非抽象的知識,故不能得于他人而唯自己之直觀得之。”詩詞乃抒情之產物,是詩人借助客觀之物象抒心中之所想,發(fā)心中之幽情。直觀約指詩人代眾人之眼觀萬物,以靈觸之筆發(fā)深情,這使得眾人讀后感覺是自己在暢敘幽情,樂賞萬物,與詩人有惺惺相惜之感。所以詩人之得亦是讀者之得,彼此之間沒有隔閡。因此,靜安先生在自己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自覺地以“能直觀”為標準,他的詩詞多半“明白如畫”。他的境界說中亦有此種觀念的影響。
因此,靜安先生反對在詩詞中用代字。他認為,“用代字者非意不足,則語不妙也。語妙則不必代,意足則不暇代?!彼运麡O力推崇蘇東坡之詞,認為其心中有大氣象,為十年或百年才出之天才,所以其詞常人不可學。然而靜安先生雖贊賞白石詞格調之高,然終覺其境界不大,無言外之意。吾亦喜東坡之詞,其“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歷史豪情,其“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纏綿深情,其“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之豁達樂觀都在用其萬古豪情之筆抒寫人生之百代常情。蓋此幾句都應歸為不隔之類。而白石之詞,總覺需慢慢沉靜下來,仔細思考其用何典故,猜測其有何寓意,因而感情不能直達于胸。其寫梅花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不直寫梅花,似隔簾看花,給人茫茫之感。
那詩人詞人如何才能達到“不隔”之境,寫不隔之詩呢?靜安在談及詩人之修養(yǎng)時偶有涉及?!度碎g詞話》119則:
“紛吾既有此內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學之事,與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詞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內美。無內美而但有修能,則白石耳。”
內美指詩人高尚的人格,能輕視外物,以奴仆命風月,能重外物,以與花鳥同憂樂。高尚人格之代表,靜安推崇屈子、淵明、子美、子瞻。認為,“此四者若無文學之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無高尚偉大之人格,而有高尚偉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而此四者中,淵明之詩清新自然,無雕琢痕跡,一切任心自然,其描寫田園風光之詩句喚起無數(shù)人山村田野的向往。蓋因其常年生活于鄉(xiāng)村田野,荷過農鋤,見過南山,采過野菊,為農事,披星戴月,而且他又在其中能忘懷官場恩怨,自得其樂。所以其寫景抒情自然皆因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綜上觀之,靜安先生之“不隔”追求的是一種真,一種自然。詩人需忠實于萬物,忠實于內心,由此才能寫出自然曉暢之詞句。然,在書中,其極力推崇北宋之詞,而南宋之詞只贊幼安、白石,獨不見李清照之詞句評論。而李清照寫景記事之詞句“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亦深得“不隔”之理。而其抒情寫愁之句“年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無一不展現(xiàn)直抒胸臆、纏綿悱惻的愁情。南宋如此一大才女,靜安竟沒有在書中寫只言片語,這不能不說是其一大疏忽。
參考文獻:
[1]王國維.人間詞話注釋[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2.
[2]彭玉平.論王國維“隔”與“不隔”說的四種結構形態(tài)及周邊問題[J].文學評論,2009,(6).
(儲旭 南京師范大學 21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