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東晉名僧支曇諦詩文考略

2015-04-30 12:24:53計曉云
北方文學(xué)·下旬 2015年1期

計曉云

摘 要:支曇諦,本姓康,原為康居人。其祖漢代靈帝時遷居中國,至獻(xiàn)帝末大亂,遂移居吳興郡烏程縣都鄉(xiāng)千秋里。曇諦十歲出家,天資聰穎,瀏覽經(jīng)籍,過目不忘。關(guān)于支曇諦生卒年,歷來記載不一。據(jù)臺灣學(xué)者何廣棪《晉高僧支曇諦及其賦研究》,可知曇諦卒于東晉義熙七年,則其當(dāng)生于東晉永和三年?!端逯尽肪砣遢d有:“晉沙門支曇諦集六卷”[1](1070),然散佚者十之八九,本文對其著述存世者進(jìn)行輯佚和論述。

關(guān)鍵詞:支曇諦;《廬山賦》;《赴火蛾賦》;《燈讃》

支曇諦是東晉高僧,概與慧遠(yuǎn)同時,其主要生活在南方。曇諦著述頗豐,有文集六卷。據(jù)現(xiàn)存史料,可知其論著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一)有關(guān)佛學(xué)論著,《出三藏記集》卷十二著錄:“《會通論》支曇諦”[2](440),且又著錄:“《神本論》支曇諦”;[3](443)(二)詩賦贊銘類,《高僧傳》、《隋書·經(jīng)籍志》等皆云曇諦有文集六卷,然皆已散佚,僅存《廬山賦》、《赴火蛾賦》、《燈讃》和《靈鳥山銘序》。由此可見:支曇諦修行佛法,領(lǐng)悟超絕,且擅長詩文創(chuàng)作。

1.支曇諦《廬山賦》

東晉時,戰(zhàn)亂不斷,文學(xué)作品傳世者甚少,至于賦作更少。兩晉僧人能文甚多,然有賦傳世者,僅曇諦一人。西晉亡后,文人士族隨元帝遷至江左。江南的自然風(fēng)景,隨即受到文人墨客的關(guān)注。僧佑《出三藏記集》卷一云:“自晉氏中興,三藏彌廣,外域勝賓,稠迭以總至;中原慧士,暐曄而秀生。提、什舉其宏綱,安、遠(yuǎn)振其奧領(lǐng),渭濱務(wù)逍遙之集,廬岳結(jié)般若之臺。像法得人,于斯為盛?!盵4](1)可知,南方的廬山和北方的長安為東晉時僧眾活動中心,亦是文學(xué)活動中心。因此,廬山亦成為當(dāng)時辭賦描寫的題材之一,稍早于支曇諦的名士孫放、王彪之曾作《廬山賦》,嚴(yán)可均據(jù)酈道元《水經(jīng)注》收入《全晉文》,但僅存殘句,無法窺知其具體內(nèi)容。支曇諦《廬山賦》因被收入《藝文類聚》,而得以幸存至今。但是,按照《藝文類聚》收書體例,曇諦之賦恐亦非完整之文。今據(jù)《藝文類聚》所收,錄文如下:

昔[5]哉壯麗,峻極氤氳,包靈奇以藏器,蘊絕峰乎青云。景澄則巖岫開鏡,風(fēng)生則芳林流芬。嶺奇故神明鱗萃,路絕故人跡自分。嚴(yán)清[6]升山于玄崖,世高垂化于宮亭。應(yīng)真陵云以踞峰,眇忽翳景而入冥。咸豫聞其清塵,妙無得之稱名也。

若其南面巍崛,北背迢遰,懸溜分流以飛湍,七嶺重?而迭勢。映以竹柏,蔚以檉松,縈以三湖,帶以九江,嗟四物之蕭森,爽獨秀于玄冬。美二流之潺湲,津百川之所沖。峭門百尋,峻闕千仞,香爐吐云以像煙,甘泉涌溜而先潤。[7](134)

支曇諦《廬山賦》,首寫廬山的壯麗雄奇,其山峰高聳入云層,芳林流芬。廬山諸嶺奇俊,故諸神明如嚴(yán)清、世高、應(yīng)真、咸豫匯集。第二部分,從空間方位展現(xiàn)廬山的奇美。先寫南北二峰,及北邊的瀑布,再寫七嶺同匯一處之景,接著寫東南的香爐峰和西邊石門。景物描寫精妙而錯落有致,堪為山水賦作的代表。何廣棪《東晉高僧支曇諦及其賦研究》一文認(rèn)為曇諦《廬山賦》可與東晉另一高僧慧遠(yuǎn)《廬山記》相表里,遂將二者寫景部分移錄于一處,對比研究后,認(rèn)為二者不分高下,難以軒輊,詳見

何文。

支曇諦《廬山賦》后,唐代有李文饒《望匡廬賦》并序,收錄在其文集中,明代有胡儼《匡廬賦》收錄于《歷代賦匯》。然對比其文可知,曇諦賦遠(yuǎn)勝此二子,但此二子之賦,可視為曇諦賦對后代的影響。

2.《赴火蛾賦》

支曇諦賦存世者,除《廬山賦》外,還有《赴火蛾賦并序》,此為藉助佛典中“飛蛾赴火”的譬喻,來宣揚佛教的苦諦思想?!端囄念惥邸肪砭攀撸?/p>

悉達(dá)有言曰:愚人貧身[8],如蛾投火。誠哉斯言,信而有征也。

翔無常宅,集無定棲。類聚群分,塵合電馳[9]。因溫風(fēng)以舒散,乘游氣以徘徊。于是朱明御節(jié),時在盛陽,天地郁蒸,日月昏茫,燭曜庭宇,燈朗幽房,紛紛群飛,翩翩來翔,赴飛焰而體燋,投煎膏而身亡。[10](1687)

“悉達(dá)”即佛祖釋迦牟尼。此篇賦作詠物以言佛理,借助飛蛾赴火比喻愚人忘身。序言藉助釋迦之語,來解說其賦所宣揚的佛教苦諦。賦中描寫飛蛾以群為主,飛翔聚集都無定處,天氣晴朗,太陽照耀時,隨微風(fēng)和游氣四處漂泊。至日落月升,燈燭閃耀于幽暗的廳宇時,則群飛而來,翩翩飛翔在燈燭間,隨后赴火而死,體燋身亡。支曇諦通過對火蛾命運的描述,來宣揚佛教苦諦。佛家認(rèn)為人生處于三界六道輪回中,老病死等苦痛長存。為了讓世俗的人意識到自己的處境,佛教常用“苦?!薄ⅰ盎鹫钡刃蜗笃┯鱽砻鑼懯浪咨?,勸眾生修行佛法,脫離一切苦痛而達(dá)到涅盤,“飛蛾赴火”即是其中一喻。根據(jù)《藝文類聚》收書體例可知,《赴火蛾賦》可能未被完整錄入,但就現(xiàn)存之文,即可知其主要目的為宣揚佛理。佛教傳入中國后,僧人或文人名士藉助本土的文學(xué)形式來宣揚佛教義理者甚多,支曇諦《赴火蛾賦》即是其中一例,其以賦的形式,描寫“飛蛾赴火”這一佛典中形象,來宣揚佛教人生苦痛無處不在之理。

東晉以還,“飛蛾赴火”的形象頻繁出現(xiàn)在歷代士人的詩文中,如劉宋傅亮《感物賦》,梁王僧孺的《初夜文》,梁元帝蕭繹的《梁安寺剎下銘》,其中皆用“飛蛾赴火”的形象,表達(dá)佛教所宣揚的人生苦痛無處不在的思想,與漢譯佛經(jīng)譬喻相符。唐代陳仲師、范鳴鶴均有《燈蛾賦》[11]傳世,內(nèi)容與支賦同調(diào),可知其傳承的痕跡。

兩晉之際,佛教逐漸被上層知識分子接受,其所宣揚的苦諦思想亦被文人僧侶等通過各種題材的作品表現(xiàn)出來。東晉的郗超在其佛學(xué)論著《奉法要》中論及“四非?!敝弧翱唷睍r云:“盛衰相襲,欣極必悲,謂之為苦。”[12](52冊,88b)接著又云:

經(jīng)惑處或樂之地,覺必苦之對。蓋推代謝于往復(fù),審樂往則哀來,故居安慮危,夕惕榮觀。若夫深于苦者,謂之見諦。達(dá)有心則有滯,有滯則苦存。雖貴極人天,位兼崇高,所乘愈重,矜著彌深。情之所樂,于理愈苦。故經(jīng)云:“三界皆苦,無可樂者?!盵13](52冊,88b)

可知,佛教的苦諦思想對文人名士亦影響頗深。郗超是東晉奉佛名士,曾與道安交游,佛學(xué)修養(yǎng)較高。郗超認(rèn)為俗世盛衰哀樂相襲,人生受三界輪回之苦,無樂可言。稍晚于傅亮的有南齊蕭子良的《凈住子》,以佛教所宣揚苦諦之“生老病死”來指導(dǎo)士人修行。北周渭濱沙門釋亡名《五苦詩》詠嘆生苦、死苦、老苦、病苦、死苦、愛離苦。這些作品雖形式各異,但都與“飛蛾赴火”一樣來表達(dá)和宣揚佛教的苦諦思想。

3.《燈贊》

支曇諦文集雖有六卷,但流傳至今的僅有賦兩篇,讃一首和銘序一篇。前面分析其兩篇賦文后,接下來探究其所寫《燈讃》:

既明遠(yuǎn)理,亦弘近教。千燈同輝,百枝并曜。飛煙清夜,流光洞照。見形悅景,悟旨測妙。[14](1368)

曇諦《燈贊》并未從燈的外形和特點進(jìn)行描寫,而是用象征的手法,將佛陀弘法比擬為燈。認(rèn)為其“既明遠(yuǎn)理,亦弘近教”,所到之處如千萬盞燈一起照耀,使得愚人見形悅景的同時亦能悟到佛理。文學(xué)史上,以“燈”為題材的文學(xué)作品概起源于先秦兩漢?!端囄念惥邸肪戆耸痘鸩俊窡粝略疲骸皠⑾颉秳e傳》云‘待詔馮商作《燈賦》”[15](1370),漢劉子駿亦有《燈賦》。魏晉士人以燈為題材所寫詩賦甚多,如習(xí)鑿齒《燈詩》其內(nèi)容以描寫和讃美燈的外形及所發(fā)璀璨之光為主,并未藉其傳揚佛理。佛教傳入中國后,僧人深受當(dāng)時文壇風(fēng)氣的影響,精選日常生活中細(xì)微之物,藉用傳統(tǒng)的文學(xué)樣式宣揚佛理。后代士人所作,與其同調(diào)者甚多。如南朝陳江總《燈讃》:

寶燈夜開,光遍花臺。煙抽細(xì)焰,燼落輕灰。珠慚色并,月恥光來。一明暗室,若遣塵埃。[16](1415冊,589)

“寶燈”為供奉佛族所用之燈?!洞蠓綇V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五《世主妙嚴(yán)品》云:“寶燈無量從空雨,寶王間錯為嚴(yán)飾,悉吐微妙演法音,如是地神之所現(xiàn)。”[17](10冊,23c)江總首先敘述寶燈初燃的情景,光曜花臺,使得珠寶和月光都羞于入室。文末兩句,點出讃文的主題,將寶燈比作佛祖之光,照耀心堂,使得煩惱如塵埃一樣了無痕跡。

4.《靈鳥山銘》

曇諦所作銘文,僅存《靈鳥山銘序》。今據(jù)《太平御覽》卷五十《地部》十五錄其文如下:

昔如來游王舍城,憩靈鳥山。舊云:“其山峰似鳥而威靈,故以為名焉?!北娒老虤w,壯麗畢備。[18](247)

靈鳥山,為佛游王舍城所居之地。曇諦《序》中,引耆舊之說,敘其得名由來、形狀及其山峰之壯美。因銘文已佚,筆者無法窺知其具體內(nèi)容。

結(jié)語:東晉高僧支曇諦所寫《廬山賦》,在文學(xué)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代表著兩晉山水賦發(fā)展的最高成就?!陡盎鸲曩x》將佛教譬喻典故融入中土傳統(tǒng)詩賦中,藉助其宣揚佛教的苦諦思想,使我們看到了佛教傳入中國后,被中國本土士人接受并傳播的歷程?!稛糇{》藉助中國傳統(tǒng)詩文的題材敘述佛教義理,為以燈為題材而創(chuàng)作詩文注入新的血液?!鹅`鳥山銘并序》蓋為其又一篇以寫景為主,贊美佛陀之文,惜其散佚,不能窺知其內(nèi)容。

參考文獻(xiàn):

[1][唐]魏征《隋書》卷三十五,中華書局,第1070頁,。

[2][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目錄序》第一,《法論》第一帙,中華書局,第430頁

[3][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十二,《宋明帝勅中書侍郎陸澄撰法論目錄序》第一,《法論》第十二帙,中華書局,第443頁。

[4][梁]僧祐《出三藏記集》卷一,中華書局,第1頁。

[5]據(jù)何廣棪《東晉高僧支曇諦及其賦研究》所校曰:“《藝文類聚》與《歷代賦匯》相較,則完全一致,沒有文字差別。蓋《歷代賦匯》全據(jù)《類聚》而錄。但是與嚴(yán)可均所載《全晉文》相比較,與《類聚》稍有出入。“昔哉壯麗”,全晉文作“唶哉壯麗”,唶,贊嘆之聲?!逗鬂h書》李賢注曰:“唶,嘆也。音子夜反”。檢《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和《漢語大詞典》,均未有“昔”作“唶”之假用著。《類聚》作“昔”蓋誤字也?!度珪x文》改為“昔哉”雖無版本依據(jù),然甚確當(dāng),其所用??敝ㄉw理校也?!?。

[6]“嚴(yán)清”當(dāng)為“嚴(yán)青”詳見臺灣學(xué)者何廣棪《東晉高僧支曇諦及其賦研究》一文。

[7][唐]歐陽詢撰汪紹楹?!端囄念惥邸肪砥撸虾9偶霭嫔?,第134頁

[8]《藝文類聚》原作“貧身”,嚴(yán)可均《全晉文》校為“忘”,與義合。

[9]《藝文類聚》原作:“塵合電分”,乃涉上句誤,據(jù)《歷代賦匯》改?!度珪x文》作“塵合電移”。

[10][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卷九十七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687頁。

[1]陳仲師的《燈蛾賦》見于宋李昉《文苑英華》卷一百四十二,范鶴鳴的《燈蛾賦》見于清 陳元龍《歷代賦匯》卷一百四十。

[12][梁]僧祐《弘明集》卷十三第88頁b《大藏經(jīng)》第五十二冊。

[13][梁]僧祐《弘明集》卷十三第88頁b《大藏經(jīng)》第五十二冊。

[14][唐]歐陽詢撰,汪紹楹?!端囄念惥邸肪戆耸痘鸩俊贰稛簟废律虾9偶霭嫔纾?368頁。

[15][唐]歐陽詢撰,汪紹楹?!端囄念惥邸肪戆耸痘鸩俊贰稛簟废律虾9偶霭嫔?,第1370頁。

[16][明]張溥《漢魏六朝一百三家集》卷一百五,陳《江總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415冊,第589頁。

[17]于闐國,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卷五,《大藏經(jīng)》第10冊,第23頁c。

[18][宋]李昉《太平御覽》卷五十,中華書局,第247頁。

河间市| 墨江| 宁都县| 江口县| 新疆| 临夏县| 泊头市| 灵寿县| 张家川| 安福县| 嘉义市| 嘉鱼县| 汉阴县| 交城县| 西平县| 攀枝花市| 长兴县| 长沙市| 眉山市| 聂拉木县| 朔州市| 浮山县| 鄂托克旗| 荆门市| 三门县| 鞍山市| 灌云县| 丰镇市| 二手房| 苗栗市| 县级市| 炎陵县| 徐州市| 隆德县| 靖西县| 桐庐县| 荣昌县| 米脂县| 天台县| 松阳县| 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