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報微博:據說行癲掌管天貓之后,天貓店鋪流量下跌厲害,你們遇到這種情況么?
@灰熊_Raul:的確,大賣家的流量同比下降不少,從魔方里面看,女裝類目總體流量同比下滑30%左右。
@ivan木木ing:不只天貓,淘寶店也下降很多。
@陳果_George:幾年前,某超級中國企業(yè)轉型消費市場,要求所有高管擁抱社交媒體,開微博。今天,微博已成為社會邊緣人碰瓷政府的大字報墻,那家公司高管基本在微博上沒有聲音了??梢哉f,中國公開信息的社交媒體已經失敗了,這要歸功于新浪急功近利的大V造謠吸粉營銷。
@嚴鋒:為什么微博上有那么多挑釁、攻擊、暴戾的言論?人們通常從性格、心理、境遇等方面解讀。其實攻擊是非常適合社交媒體的一種營銷策略,能夠最大程度刺激看客的神經,吸引更多的人興奮圍觀。這也能解釋為什么有的人生活中很溫和,一上微博就極度尖刻。這其實不是個人恩怨,而是把傳播最大化的媒體生存手段。
@有為張:【什么叫不靠譜】一個互聯網公司開年會,討論公司接下來的發(fā)展方向,于是就有人開始說了,我們要用互聯網思維武裝頭腦,然后切實做好產品,堅持雷布斯極致和快的互聯網原則,按照小米做社群營銷的思路,也不知道該怎么做,鬼才知道。
@張桓:“互聯網+任何行業(yè)”都會:1.去掉原有低效率、高成本、不精準的中間環(huán)節(jié);2.吸引和沉淀同類人群,以C2B同類人群的商品或服務;3.用戶畫像清晰的社群比品牌更有吸引力,不能讓用戶引以為豪的社群很難壯大,用戶之間不能相互的生態(tài)很難形成。
@洪懷懋:微博讓我們充分認識到《新經濟新規(guī)則》里面說的這一點: 螞蟻已經告訴我們,如果相互之間能夠溝通連接,再小的東西也可以大有作為。 而網絡經濟的游戲規(guī)則就是,去發(fā)現那些曾經以為太小而被我們忽視的事物,讓它們用最合適的方式去擁抱集群。
@龔胤全-精益零售:曾經有學員問我沃爾瑪與7-11的最大差異是否是門店面積大小不一,我的回答是錯!最大的差異是7-11是制造業(yè),沃爾瑪是零售業(yè),日本7-11自有品牌商品銷售額占總商品銷售額將近60%,所以7-11本質上是SPA模式即制造型零售業(yè),但其生產與物流環(huán)節(jié)均外包,沃爾瑪物流是自建的。
@zhouli623:7-11,70%的營業(yè)額都來自它的快餐車食品,水類里面最暢銷的是自有品牌的水。
@銷售與市場雜志社:噢?也是,當年7-11沒來之前,請一位到中國采訪的國外記者幫看市場,記者看后說:快來吧!但記得店里一定要加強賣餐飲,因為除洋快餐小吃店外,中國餐廳里都是八仙桌、大菜盤,都不適合一個人飯飯……
@曹鋼:#電商營銷#路虎很貴,開的人越來越多;夏利很便宜,已被淘汰。諾基亞很實惠,已經倒閉;蘋果貴,用的人卻越來越多。為什么? 因為客戶買的永遠不是便宜, 而是產品價值!單憑低價,走不遠!好產品,不是貴在價格,而是貴在價值!
@陳亮途Hugo:#社會化營銷#如果只是發(fā)布內容等粉絲評論然后回復,有時間搞搞活動就是社會化營銷,就實在是太天真了。社會化營銷最需要的是主動搜尋相關度高的用戶,主動去人家空間搭訕聊天,用心經營。前者是傳統(tǒng)思維:發(fā)布然后祈禱;后者是數字思維:主動拉近距離。不懂的品牌實在太多了。
@阿咪大師:微營銷本來就是個幌子,除非你做化妝品那種讓代理壓貨的模式,否則別信啥微營銷,老杜都做酒了,大熊都搞黑糖了。農產品你想著靠微營銷做大和發(fā)家致富,很難,不要用個案來當普遍現象,記住,任何營銷都要盯住線下。
@微商江湖:朋友圈本來就不是直接用來推銷產品、賣貨打廣告的地方,偶爾發(fā)一下無傷大雅,而且還很有必要,適可而止就行了。更多的時候,要學會把微信營銷分享化、生活化才會比較有人情味,給別人一種生活如此多嬌、世界如此美妙的感覺,即使里面有穿插或植入廣告,別人也會被你吸引,不是嗎?
@龔文祥:昨天又有人咨詢,他準備創(chuàng)業(yè)只做一個縣城的電商,做深做透一個小市場,在一個縣打敗淘寶與京東。我明確表示反對:以前很多人想過并試過,最后都失敗了。因為網購的習慣很難改變,就是你在一個縣級市場你可以做到價格更低,用戶體驗更好,物流更快,也沒有人上你的網站購物。
@手表電商王果:主要是縣城人口不多,幾十萬人,哪怕5%的滲透率,只有1萬~2萬人,但是一個平臺的搭建過程和京東的過程差不多,只是規(guī)??s小了,所以并不經濟,這樣的想法,還不如在縣城開幾家連鎖超市劃算呢。
@莊帥:有情感才會有主動關注,才會產生粉絲。但商業(yè)的本質則是利益,而不是情感,所以說粉絲本質上是反商業(yè)的。這看著很古怪,一切初衷都是為了賺錢,但目的卻并不能是這個,至少不能只是這個。這意味著純正的商人并不適合擁有粉絲,因為立意就假,所以所謂的粉絲也只是一種忽悠。
@張炳良:【單品驅動模式】我們一直在苦惱店鋪需要多少SKU數是最合理的??吹絲ara和優(yōu)衣庫;沃爾瑪超市和山姆會員店;它們都是成功地往相反方向發(fā)展,前者是對長尾理論的堅定實踐且取得成功,后者是單品驅動模式取得成功。我們該如何?在你平均單店面積不超過300平方米時,建議大家實行單品驅動!
@老馬自奮蹄:C2B很多時候需要你手里真的有C,有最大量的C,這才有可能,有最大量的C也搞不成,還要鏈條環(huán)節(jié)比較少、短才容易搞起來,鏈條中一定要有交易環(huán)節(jié)。O2O時代,用戶不能只是為獲取信息,而是獲取信息為完成交易,而得到服務體驗才是最終目的,所以對O2O,最后你不能發(fā)生交易,對B、對C都是意義很小的。
@新張利:中國每年幾萬億的消費外溢了,有差價的因素,但更重要的原因是信任崩潰了!比如化妝品、藥品、食品、兒童用品等日常用品的國外采購,首先是買個安心。因此,重建信賴才是營銷工作的重中之重,建立信賴的能力就是營銷的能力!
@楊媛就是yangdollar:消費品的發(fā)展其實是利用人性的“弱點”,比如利用好逸惡勞創(chuàng)造便利,利用味覺依賴銷售食品。所以科技產品的本性是創(chuàng)造便利,食品的本性是味蕾刺激,然后根據性格偏好提供不同選擇,但本性不變。最終能夠存活并可持續(xù)的,一定是能滿足人的“弱點”的產品。所以食品領域中不看好空有環(huán)保概念的寡淡難吃食品。
@賀關武:微商實質上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社交電商的總稱,這個“微”和小沒有任何關系,不單指某一個獨立的個體,不以人數的多少而論,更不以規(guī)模的大小而論。而是指基于社交這種關系鏈,存在其中的每一個個體所經營的商業(yè)關系,以人為中心輻射自己的關系網。
@電商樊科:正解,不能簡單地把微商理解為微信賣貨。而是通過各種社交媒體,進行品牌建設、口碑傳播和商品銷售。
@程時旭:銷售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多跑就能出成績么,跑只是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有時候跑死也沒有業(yè)績,沒人愿意買你產品。以前總結出來銷售流程:發(fā)現客戶痛點→挖掘客戶需求→提供和展示解決方案→成交,這個模型對剛需有效,對奢侈品呢?未必。所以沒有百發(fā)百中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