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本人很榮幸地參加了由環(huán)球網(wǎng)和中緬友好協(xié)會共同舉辦的“中國網(wǎng)絡名人海上絲路行——緬甸站”活動。此次訪緬感受頗深,作為一名僧人,我不僅感受到緬甸人民的禮遇和善待,更感受到因歷代以來佛教文化的相互交流,中緬文化在骨子里一脈相連。
此次訪緬是我個人對緬甸認識的一次拓展。在拜訪緬甸宣傳部長時,面對“個人對中國文化印象如何”的問題,部長的回答讓人腦洞大開,他最喜歡的中國元素不僅有包青天,還有孫悟空。在問起能否把本人的《延參法師說幸?!芬粫g成緬文介紹給緬甸大眾時,得到的回答是“非常歡迎能把中國的幸福理念傳播到緬甸”。在拜訪緬中友協(xié)時,緬中友協(xié)主席、前駐華大使、現(xiàn)總統(tǒng)顧問吳盛溫昂表示,希望中緬兩國人民通過佛教文化等各種交流活動增進了解,加深中緬友好關系。
雖然只是簡短的話語,但我們可以從中看到跨國佛教文化交流促進中國公共外交的美麗畫卷。其實,跨國佛教交流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不論是玄奘西游還是鑒真東渡,都曾在歷史上寫下宗教交流與跨國理解和認知的輝煌篇章。玄奘法師一路西行,歷經(jīng)一百多個國家,既展示了大唐的璀璨文化,又把各個國家的風土人情和文化帶回中國。而鑒真大師當年在日本興建的昭提寺,如今已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象征和標志。
在佛教史上,玄奘法師和鑒真大師是佛教文化對外交流的典范,而在中國外交史上,他們又何嘗不是民間交流的典范。今天已是一個國際化時代,中國與其他國家的交流愈發(fā)頻繁,在此背景下,佛教也可以緊扣時代脈搏,積極開展對外交流活動,促進中國和其他國家的民間友誼。
新中國成立之初,佛教就曾在促進中國與日本、韓國、緬甸、泰國等國的文化交流及友好合作中發(fā)揮積極作用,中國佛教協(xié)會前會長趙樸初曾稱佛教是中日韓人民友好關系的“黃金紐帶”。1952年“亞洲及太平洋區(qū)域和平會議”在北京舉行,趙樸初先生代表中國佛教界將一尊象征和平的佛像贈送給與會的日本佛教代表,這在日本佛教界和社會公眾中引起強烈反響,某種程度上對中日兩國人民開啟友好交往起到了積極作用。后來,日本佛教界友好人士代表團推動送歸中國在日殉難烈士遺骨,更增進了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
此次訪緬讓我體會到,雖然與緬甸普通民眾存在語言差異,但相同的信仰讓我們心靈相通??鐕鸾涛幕涣鞑粌H讓佛教文化更加博大精深,更使中國與其他國家得以加深友情、增進理解。
中國佛教文化早已不是單純的佛教內容,而是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兩千年的融合中,深深打上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烙印。中國佛教文化對外交流,也不僅僅是宗教之間的交流,更是彼此文化的交流。它不僅推動跨國性的文化傳播,也讓佛教自身所蘊含的和平基因在相關國家內得到生發(fā)。由此可見,使佛教的國際交流活動成為公共外交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化解沖突、構建和平有著重要現(xiàn)實意義。▲
(作者是河北省佛教協(xié)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