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玉妙
【摘要】隨著教學改革的逐步深入,質疑問難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重視?!百F生課堂”要求學生每天都帶著小問題進課堂,帶著大問題走出課堂,激勵學生不斷從一個問題走向另一個未知的問題。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帶著什么樣的問題離開課堂?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呢?是值得我們研究的課題。
【關鍵詞】語文;問題;貴生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在我國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中,從小學開始,學生每天都習慣性地帶著問號進課堂,帶著句號出課堂,結果,學生入學時像個大問號,畢業(yè)時卻變成了個小句號。問號變句號,這使得學生們的問題意識淡漠了,好奇心沒有了,創(chuàng)造力也被扼殺了。
“貴生課堂”十大元素之七——“課堂脈絡”指出:“導疑生疑—學生帶著疑問走進課堂,又帶著疑問離開課堂。課堂永遠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貴生課堂”要求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走向一個個未知的領域,用已經掌握的知識去探求未來的新知,憑借著課堂外廣闊的資源,學生主動地學習、鉆研,這樣就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而且知道得越多,想學的也越多,學習的欲望就更強烈。長此以往,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huán),激勵學生不斷從一個問題走向另一個未知的問題,實現(xiàn)學習的延伸、認識的升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帶著什么樣的問題走出課堂
(一)橫向拓展的問題
初中語文內容涉及面較廣泛,要學習的知識也很多,因此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產生各種問題,而有些問題可能難以且不適于在一堂課中解決。對于這些問題,老師有必要引導學生通過課外作業(yè)、課外實踐等途徑去解決心中的疑問,等到下節(jié)課上課時學生向老師和同學們匯報,或者在課下自己探究的基礎上,再與老師共同尋求答案。
例如,教授《石壕吏》時,有學生問我說:“作品說的就是一場征兵,但又不似征兵,因為文中用詞是‘捉人,我還是第一次看到‘捉人一詞,捉貓捉狗還說得通,這是為什么?”我沒有直接解答,而是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從歷史課本中的“安史之亂” 尋找答案。后來有一生對我說:“原來語文課中蘊含的歷史并不比歷史課少呀!”透過“課外問題的延伸”這一大門,我們飽覽華夏文化之精華,可見其妙處。
(二)縱向延伸的問題
縱向延伸的問題,一般都比較有難度,這對于學生來說,要搞清楚它是不容易的,即便老師在課堂上有時間給學生講解,他們聽著也會較為費力。這種問題教師除了在課堂教學中有計劃、有步驟地引導學生掌握外,更適合引導學生在課下進行深入思考,啟發(fā)學生在課外學習中去實踐、嘗試、發(fā)現(xiàn)。
例如,再現(xiàn)《石壕吏》一文,為使學生對本詩的理解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我來一個身臨其境的體會——表演。我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假如你是導演,如果把這首詩改編成一出戲,你會安排幾個場景?說說你的思路。并且,課后組織學生進行表演,讓學生不但讀透了文本,讀懂了作者,啟發(fā)學生在課外學習中去實踐、去感悟、去探索。
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并不意味著把課堂上所有的問題都暫時擱置起來,讓學生帶出課堂,而是要有選擇的。那些在教學任務內的、與學習密切相關的問題,則應該讓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盡量在課堂上解決。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怎樣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
(一)設置問題
教師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自己提出一些感興趣的問題,老師對學生的問題精挑細選,選擇最能引發(fā)學生思考,最有利于提升他們思維能力的問題,安排學生通過課外作業(yè)、課外實踐自行解決。我教《孔乙己》時,學生提的32個問題中,有的涉及課文的思想內容;有的涉及課文的寫作手法;有的是針對某一句話、某一個詞的理解;有的是對某一個字提出疑問。我從這些問題中挑選“老師,你認為孔乙己是活著還是死了?”這個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文中孔乙己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替魯鎮(zhèn)人起草一則“尋人啟事”,并把“尋人啟事”張貼在教室,比較誰寫得最好。這樣既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新知,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啟發(fā)問題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啟發(fā)誘導學生產生延伸性的問題,并且讓學生愉快地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課下自己去解決。這樣,即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可以增強學生的問題欲望。比如,學習《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后,我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的疑問。我們在課后設計了兩個問題:1.文中父親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來?他不怕孩子失足嗎?2.如果是母親來的話,她又會怎樣做?激烈的討論后,我又把這兩個問題拋回學生的身上,如果是你的父親,他會怎樣做?如果是你的母親,她又會怎樣做?要求同學們把這兩個問題帶回家里,跟父母共讀。
(三)產生新問題
學生帶出課堂的問題,必須是深化、拓展本節(jié)課知識的新問題,是對本節(jié)課認識上的發(fā)展與升華,或者有利于開啟下節(jié)課的問題;而不是讓學生退回到預習的層次上去,不是讓學生在課下繼續(xù)上一次課。比如,學習《老王》第一課時后,我就生活實際設計了幾個問題:為什么貧苦山村的貧困戶拒領政府的低保費?為什么給老人讓座,換來老人鄙夷的眼光?為什么公交車上老人毆打不讓座青 年……讓學生帶著問題離開課堂去尋找答案,以便下節(jié)課教育學生學會關愛周圍的弱勢群體,知道如何去尊重弱者,學生有了自己的心得與感悟,就有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胸襟。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但是答案卻不應該成為思維的終點。《學記》曰:“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睂W貴有疑,有了疑問,才有思考,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常有疑點,常有問題,才能常有思考,才會常有創(chuàng)新。我們應該鼓勵學生張開有力的翅膀,在布滿問題的天空中自由地快樂飛翔!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