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慨
《波蘭當代電影》
主編:[波蘭]馬特烏什·維爾納
出版:新星出版社
定價:68元
今年春天是波蘭電影業(yè)值得紀念的一季,先有舒莫夫斯基因《身體》在柏林電影節(jié)上獲最佳導演獎,后有帕夫利科夫斯基的《伊達》榮封奧斯卡最佳外語片。1989年后的波蘭電影業(yè)經歷了混亂和彷徨,總算認準了方向,一步一個腳印,結出了碩果。
《波蘭當代電影》是11篇英文論稿的合集,述及歷史、政治、藝術和市場,分別考察了紀錄片、動畫片、獨立電影、歷史敘事、女性面貌、商業(yè)策略、國家扶持和人才培養(yǎng),值得我們對照與借鑒。
在開篇的綜述中,維爾納看到了突然降臨的自由帶給波蘭電影人的惶惑,政治審查一下子結束了,但歷來以精妙的“伊索式語言”征服觀眾的政治電影也隨之消失。
“從1989年開始,什么事情都可以在電影里直接表現,而不需要影射。”他寫道,“電影院失去了作為‘非官方交換意見的公共論壇的地位。政治拋棄了電影俱樂部和影院,搬進了議會?!?/p>
許多有成就的電影人——如基耶斯洛夫斯基——選擇了自我流放。但新生代的導演在西方商業(yè)片的包圍中看到了市場的空間。模仿好萊塢的低成本暴力片應運而生。1992年,33歲的帕西科夫斯基推出了大受歡迎的《豬》(兩年后他又拍了《豬2》),以1990年的波蘭為背景,借用“大量血漿、尸體和槍戰(zhàn)”的場面,描寫從前的秘密警察各尋出路,要么繼續(xù)為新政權效命,要么去做黑社會的鷹犬。
《豬》的成功一度造成了波蘭電影業(yè)的認識混亂,新自由主義的市場洪流威脅著整個行業(yè),第一道堤防直到1990年代末才出現:共識終于達成——應該采取法國式的國家扶持而非美國式的自生自滅。2005年成立的波蘭電影學院有效地行使著資源分配和資金支持的權力。波蘭電影日益受到海外注目。2012年,阿格涅什卡·霍蘭的《在黑暗中》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提名,這成了一個振奮人心的標志性事件。根據歐洲視聽觀察組織今年年初的數據,2014年波蘭電影上座率較前一年增長了11%,國產電影的票房則占27%,兩項指標均居歐盟國家前列。
從1989年到2010年,觀影人數最多的三部波蘭電影全是歷史題材:霍夫曼導演的《火與劍》(改編自顯克維支的小說)、瓦伊達的《塔杜施先生》(改編自密茨凱維奇的長詩)、卡瓦列洛維奇的《你往何處去》(又一部顯克維支)。但是,在民族自尊心特別強烈的波蘭,名著改編幾乎沒有失敗的可能,因而成了后《豬》時代那些“不知道該拍什么的導演的避難所”。薩朵夫斯卡將這種做法視為回避現實風險的創(chuàng)作手段和回避市場風險的商業(yè)策略。在她看來,新的改編電影“沒有對社會話語做出任何貢獻。導演沒有與原作者爭論,也沒有令這些作品與今天息息相關”。
特別讓我覺得有趣的是,本書中譯本封面選用的劇照來自波蘭斯基的《鋼琴師》——一部由法國導演和美國演員在德國拍攝的英語電影,盡管它打扮得很像一部波蘭片。
新書推薦
《中國之翼:飛行在戰(zhàn)爭、謊言、羅曼史和大冒險的黃金時代》
作者:格雷戈里·克勞奇
出版:社科文獻出版社
定價:79元
很多人認為太平洋戰(zhàn)爭始于日本人毫無來由地對夏威夷的偷襲,其實在1930年代,正是美國人在中國的商業(yè)利益引發(fā)了珍珠港事件。
《第十一論綱:介入日常生活的學術》
作者:吳冠軍
出版:商務印書館
定價:45元
作者力圖展現出作為“第十一論綱”的思想實踐的原初面貌,同時也反對學術“專業(yè)化”與“工業(yè)化”趨勢,重新聯結學術與生活,進而重新激活“第十一論綱”。
《流氓的歸來》(精裝修訂版)
作者:[羅馬尼亞]諾曼·馬內阿
出版:中信出版社
定價:58元
作者的回憶錄。書中對自己的經歷,對自己內心世界的描寫——包括對人生最隱私的部分:性戀、戀母情結、家族秘密、猶太身份的認同等方面的敘述,坦誠深刻。
《我書架上的神明:72位學者談影響他們人生的書》
作者:劉慈欣 劉瑜 吳思等
出版:山西人民出版社
定價:58元
72位學者敞開心扉,向讀者介紹自己最喜歡或對自己影響最大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