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華君
果凍、餅干、爆米花……這些小零食,相信各位吃貨肯定不陌生。可是,你知道嗎?它們都是古老的零食,有些甚至跨越千年,依舊讓人愛不釋口。
果凍
果凍是美國最流行的甜點。1904年,美國《婦女家庭期刊》打出廣告:Jell-O果凍是“美國最受歡迎甜點”??梢姡麅龅臍v史多么悠久。
從15世紀開始,果凍就一直是人們在高檔場所約會的餐后甜點。但是,果凍的主要成分——明膠卻不易得到。這種無味、無臭的蛋白質成分提取自動物的結締組織,通過水煮動物骨頭(通常是牛骨和豬骨)獲得。在維多利亞時期,人們要想吃果凍,首先要往大鍋里倒進豬蹄或牛蹄,然后煮上幾個小時,煮完后取湯水,靜置一天或幾天后,除去表層的油脂,再加入風味物質,才能成為一道果凍甜點。
這種吃法耗時耗力,實在讓人傷不起。1845年,美國發(fā)明家Peter Cooper發(fā)明了一種方便制作果凍的簡易辦法:將明膠制成大薄片,再磨成粉末。他把這種發(fā)明叫做“可攜帶明膠”。人們想吃的時候,只需添加熱水就可以了。
這項發(fā)明很快被運用到食品中,廚師們在此基礎上,再加入果味糖漿,如草莓、樹莓、檸檬、橙子等,于是果凍終于走進了千家萬戶。
餅干
餅干是最簡單、最常見的一種面食。說它簡單,因為它是面粉與水的混合物;說它常見,因為差不多人人都喜愛它。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古埃及的墳墓中就出現(xiàn)了餅干。當然,這肯定不能和今天的餅干相提并論了。
如今,現(xiàn)代人經(jīng)常食用的餅干,來自公元7世紀的波斯。波斯帝國是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拉伯人長年奔波在浩瀚大漠中,干糧——馕是必備之物。當時,制糖技術剛剛開發(fā)出來,被廣泛使用到馕的制作中,于是餅干便應運而生。一直到公元10世紀左右,隨著穆斯林征服西班牙,餅干傳到了歐洲,并在各個基督教國家中流傳。到14世紀,餅干已經(jīng)成為全歐洲人最喜歡的點心,從皇室的廚房到平民居住的大街,到處都彌漫著餅干的香味。
現(xiàn)代餅干產(chǎn)業(yè)由19世紀英國開始。當時,英國航海技術發(fā)達,馳騁于世界各地。在長期航海中,面包因含有較高的水分(35%~40%)無法儲備,餅干自然成為首選。因為用量巨大,工廠化生產(chǎn)隨即出現(xiàn),餅干產(chǎn)業(yè)應運而生。
說到餅干,就不能不提奧利奧,這種風味獨特的夾心餅干其實早已有之,于1912年誕生在美國,一上市就受到人們的大力歡迎。近一個世紀以來,奧利奧在美國市場經(jīng)久不衰,成為美國流行文化的符號之一。如今,它“扭一扭,舔一舔,泡一泡”的趣味吃法也讓眾多中國小吃貨們著迷。
薯片
薯片,松脆爽口,人見人愛。它不僅歷史古老,其誕生歷史也很有趣。
1853年春天,美國海軍上尉范德比爾特到紐約月亮湖度假。一次,他在晚餐時一再向廚師喬治抱怨馬鈴薯片太厚了。被激怒的喬治決定教訓一下這位客人,他把薯片切得跟紙一般薄,放在油鍋里一炸,撒上調料就端上桌,又薄又脆,連叉子都叉不起來,看你怎么吃?沒想到,上尉一嘗,大贊好吃。薯片便由此誕生了。
可是,手工削皮、切片費工費時,無法大面積生產(chǎn),想吃薯片并不容易。直到1920年,有了馬鈴薯削皮機,薯片才開始流行。一個旅行推銷員赫爾曼·雷(Herman Lay)幫助推廣了這種食品。他帶著皮箱在美國南部的雜貨店里叫賣,之后他更創(chuàng)立了公司。我們今天人人熟知的樂事薯片(Lay's)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
從1960年開始,馬鈴薯片漸漸在全世界流行開來。
棉花糖
棉花糖源自古埃及。
大約兩千年前,埃及人從藥蜀葵的根部榨出汁液,并把汁液與蜂蜜混和成一種喉糖,用作治療喉嚨不適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19世紀初,藥蜀葵被引入法國,法國廚師發(fā)現(xiàn)藥蜀葵的黏液與水混合后,會形成濃濃的凝膠狀,于是發(fā)明出把藥蜀葵的黏液與糖漿、蛋白、香草蘭籽攪拌而成的棉花糖。
現(xiàn)在,為了節(jié)省成本及方便大量生產(chǎn),藥蜀葵的黏液已被明膠所替代,成為棉花糖的主要材料之一。
爆米花
爆米花在我國宋代就有,當時人們還用爆開的米花來占卜吉兇。南宋詩人范成大在《吳郡志·風俗》中記載:“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婁,亦曰米花。每人自爆,以卜一年之休咎?!笨上攵?,新春之際,一家老少爭相爆米花,男人卜問吉兇,姑娘卜問終身,那是多么有趣的景象。
不過,范成大說的爆糯谷并不是我們今天的爆米花。今天的爆米花(由玉米材料做成)起源更加古老,是古代印第安人發(fā)明的??脊湃藛T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洞穴里發(fā)現(xiàn)了5000年前古代印第安人食用的爆玉米花,只是由于當時的工藝有限,在口感上遠遠不如當代爆玉米花松脆而已。
15世紀末,哥倫布航行到了美洲,發(fā)現(xiàn)新大陸上的印第安兒童用爆玉米花串成項鏈在街上兜售,品嘗之后,覺得味道很美,就把它帶回西班牙,并帶回玉米栽種和烘烤技術。從此,爆米花在歐洲流行開來。隨著海外貿(mào)易,玉米傳播到了世界各地,爆米花也隨之風靡世界。
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上推出的琥珀爆米花,是用一種紅罌粟般顏色的玉米加工而成的,口味獨特,制作方法至今依然是個秘密。
1908年,琥珀爆米花被一首名為《帶我去參加棒球賽》的流行歌曲唱成了不朽,因為那歌里曾反復唱道:“給我買點兒花生和 Cracker-Jack(琥珀爆米花)?!?/p>
如今,琥珀爆米花在全球許多地方普及開了,而且它逐漸成為美國流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