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
金庸筆下最難吃的一道菜,要數(shù)黃蓉做的“二十四橋明月夜”,名字很講究,其實就是火腿蒸豆腐。
這道菜的來歷是這樣的:黃蓉想讓洪七公教郭靖武功,知道洪七公貪吃,就拼命做菜討好他,其中就有這道號稱她最拿手的火腿蒸豆腐。
其具體做法如下(密集恐懼癥患者不宜):先把火腿砍開,挖二十四個洞;把豆腐削成二十四個圓球,必須正好能塞進洞里。上火蒸熟以后,火腿丟了不要,只吃豆腐,所以叫作“二十四橋明月夜”。這種豆腐會好吃才怪!
金庸小說里會做菜的女人很多,比如《神雕》里的程英,《俠客行》里的梅芳姑,其中名氣最大的無疑是黃蓉。洪七公又是金庸小說里第一美食家。一個大廚神,一個大吃貨,湊在一起,居然整出最失敗的菜來,原因就在于對菜肴的過度加工。
金庸書里最名貴的菜,要數(shù)《射雕》里的“鴛鴦五珍膾”。這道菜只有皇宮里才有,不但用料名貴,而且必須用特制的鍋碗、炭火才做得出來。洪七公在皇宮里躲了三個月,才吃到過兩次。
但對讀者來說,這道菜一點也不饞人,因為名字太拗口、工序太麻煩,好像還沒有后來洪七公和楊過在華山上做的炸蜈蚣招人饞。
這說明,一道菜好不好吃,和用料是不是名貴、工序是不是復雜沒有半毛錢關系。
黃蓉不是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她才會宣稱自己最拿手的菜是四樣:蒸豆腐、炒白菜、燉雞蛋、白切肉。就像清代大美食家袁枚說的:“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p>
袁枚主張食材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他把各種菜比喻成江湖兒女,說雞、豬、魚、鴨是“豪杰之士”,因為它們“各有本味,自成一家”;而海參、燕窩是“庸陋之人”,說它們“全無性情,寄人籬下”。
黃蓉的火腿蒸豆腐,問題不在材料上,而在于把簡單的東西搞復雜了。按道理說,豆腐是中國菜里最寬容、最隨和的食物,怎么做都可以吃,豆腐腦可以吃,豆腐絲可以吃,豆腐皮可以吃,熏成干可以吃,冷凍了可以吃,長毛了可以吃,臭了都可以吃。但是黃蓉非要把豆腐削成球去蒸,而且書上說,為了完成這一高難度技巧,還必須用上桃花島家傳武功“蘭花拂穴手”。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黃蓉做菜,一直有點過度加工的毛病。她做的“玉笛誰家聽落梅”,也就是燒烤牛肉條,每一條肉要用四種小肉條拼起來,一條是羊羔屁股,一條是小豬耳朵,一條是小牛腰子,還有一條是獐腿肉加兔肉揉在一起,純屬吃飽撐的。
就像袁枚所說,做菜忌“穿鑿”,意思就是不要過度加工。他說:“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為團?海參可矣,何必熬之為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制以為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為脯者。”這些“都是矯揉造作”。
另一個過度加工的典型例子就是《紅樓夢》里大名鼎鼎的“茄鲞”,一個茄子要用十幾只雞來配,腌了又炒,炒了又拌,做得完全沒了茄子的味道、口感和營養(yǎng),這道菜唯一存在的目的,就是震懾劉姥姥之流,讓屌絲們收起逆襲的心。
在《射雕》原著里,美食家洪七公吃了這個火腿蒸豆腐,居然“大為傾倒”。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是我不信。
真正勾人流口水的菜,金庸的書里也有。比如《俠客行》里,主人公石破天善于烹飪,有一次在船上做菜,鍋里油聲滋滋,香氣撲鼻,“兩尾魚煎得微黃”。這兩條微黃的魚不比黃蓉做的豆腐好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