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俊成
前些日子在延安大學參加了一次“陜北民俗文化研討會延安論壇”,其間參觀了“路遙文學館”,與曹谷溪先生面談后,我想寫寫我眼中的路遙。又加之延安大學路遙文學館負責人梁向陽先生熱情約稿,遂提筆將我與路遙相處日子中的二三事撰文,以示對他的懷念。
路遙,原名王衛(wèi)國,小名衛(wèi),是延川縣中學初六六級乙班的學生,是正宗的“老三屆”。
當時,我就讀于設立在延川縣文安驛鎮(zhèn),下文安驛村的延川縣農(nóng)業(yè)中學春班。1966年暑假期間,全縣的教師,在延川縣城參加了規(guī)模宏大的“教師集訓會”,會議的中心任務是為了貫徹落實當時黨中央下發(fā)的“5·16”通知精神。
集訓會結束后,全縣各中學選派學生代表去北京接受毛澤東主席的接見。被選定去北京的學生代表返回延川縣時,每人的左臂上都佩戴一副紅布做的“紅衛(wèi)兵”袖章,同時帶回了有關“文化大革命”運動的信息;全縣中小學全部停課鬧革命。正如當時中央的“5·16”通知中指出的:“一大批不出名的青年學生,將成為這次運動的主力軍?!敝?,紅衛(wèi)兵大串連、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席卷了全縣各個角落。隨之而出現(xiàn)了破四舊,立四新,很多有價值的各種文化藝術品遭到破壞,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
1966年10月初,延川縣農(nóng)業(yè)中學由下文安驛村搬遷到距延川縣城北3公里處的黑龍關。與延川縣示范繁殖農(nóng)場、延川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站、延川縣種子站合并辦學。
農(nóng)中遷到縣城后,參加過集訓會的學校領導、教師被劃為右派的,下放到延川縣拐峁村參加勞動,接受批判改造。學生全部參加到停課鬧革命的行列。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我認識了延川中學的王衛(wèi)國、賀仲民、薛延慶等一批觀點相同的學生。
當時,在延川縣城進行的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的運動,開始主要批判“三家村”“四家店”。對象是文化領域的學術權威。點名的有鄧拓、吳晗、廖沫沙等文化名人。后來運動的焦點集中在對當時延川縣委、縣政府的主要領導人的看法上,逐步形成了兩種對立的觀點,最后焦點集中在時任延川縣委書記的張史杰同志身上。
以“延川縣紅色革命造反司令部”為主的一派群眾組織,認為張史杰是延川縣最大的走資派,應打倒;以“延川縣紅色造反派第四野戰(zhàn)軍”為主的一派群眾組織認為,張史杰是當權派,但不是走資派,是革命的領導干部,不能打倒,而應保護支持。以這兩種相對立的觀點為基礎,形成了兩大派。即當時人們所稱的“司令部”、“四野”。
1967年11月3日,是延川縣文化大革命由“文斗”轉向“武斗”的轉折點的日子,后來簡稱“11·3”事件。
路遙當時是“四野”派的主要領導成員之一,我與他的交往自然就多了起來。可以說,在那一段時間內,我與路遙是同吃同住同革命的戰(zhàn)友。路遙的文學才華當時就顯露出來了。當時“四野”派的大多數(shù)宣傳材料,出自路遙與賀仲民之手。有一篇由路遙起草的文章,至今令我記憶猶新,題目是:《十字街擺下控訴臺,土皇帝大罵造反派》。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四野”派撤出延川縣城后,“司令部”進城,利用本縣籍的一位縣級領導人,在延川縣城當時最繁華的地段十字街,作表態(tài)性演說,其演說的內容是不言而喻的,也是可想而知了。路遙的這篇文章被刻印成傳單,散發(fā)到社會上,為“四野”派贏得了多數(shù)城鄉(xiāng)民眾的支持。
路遙與我同樣是由農(nóng)村考進縣城上中學的,家庭生活都是較困難的。不過,我當時的情況稍微比路遙好一點。因為我的三哥在西安電力部門工作,他時常能給我郵寄一些錢物供我念書。路遙的經(jīng)費來源主要靠延川郭家溝的養(yǎng)父母,就顯得特別艱難了。
記得一天中午,我們與路遙在學生宿舍內討論有關事宜。聽見院子外邊傳來“衛(wèi)”、“衛(wèi)”的叫喊聲(路遙的小名叫衛(wèi))。路遙急忙跑出去。原來是他的養(yǎng)母來縣城趕集,給他送干糧等物品,路遙的養(yǎng)母我是第一次見到,她中等個子,臉膛呈淡紅色,身體健壯,是一位地道的陜北很能干的農(nóng)村家庭主婦,她的著裝也是當時陜北農(nóng)婦常見的裝束:右手提一只野榆條編織的小筐,內放幾塊玉米團子,上面蓋著一塊半新的白羊肚子毛巾。左手提一個裝煤油的小黑釉瓷罐。
我們將路遙的養(yǎng)母迎進宿舍,請她坐到炕上休息,并打來開水,倒在碗內,端給她喝。稍后,我們在場的同學都分享了一塊路遙母親送來的干糧。路遙的母親臨走時,給路遙手中塞了一張五毛的紙幣,說這是她今天賣了一點洋扁豆根(一種藥材),讓路遙拿上零用。
我與路遙在延川中學共同生活了大約九個月,白天一起參與文化大革命,夜間同睡一炕。這期間的生活開銷不分你我,誰有飯票與錢就主動買飯,當然我買的次數(shù)比路遙多得多,當時我們誰也不計較這些生活小事。
當時全縣各中學雖然都在停課鬧革命,但伙食團正常開,每日三餐按時開飯。早飯我與路遙基本不吃,中午飯菜品種有挑選的余地。主食有白面饃饃、玉米團子、小米干飯。副食有甲乙丙三種燴菜,甲菜是黑豆芽、粉條、蘿卜片與少量豬肉片合成的大燴菜,三角錢一份;乙菜是蘿卜片、土豆塊、粉條燴菜,菜湯中漂浮少量紅油花,一角錢一份;丙菜是水煮土豆、蘿卜、白菜片,菜湯中有少量油花,五分錢一份。我和路遙每天能保持吃一份甲菜,兩份乙菜,每人吃一個白饃,不足部分只能吃玉米團子或小米干飯。下午飯每人喝一份豆錢稀飯,吃一個玉米團子與小菜就算完事。
在那段日子里,我三哥的資助起了很大作用,他除過給我不時地郵寄錢糧票外,還郵寄過幾次全省通用的油票。路遙喜歡吃油潑辣子,我拿油票在延川縣城關糧站買來小麻油,路遙的母親送些自家加工的上好辣面,我們制成香辣可口的油潑辣子,為我們宿舍的學生帶來了美味。
到后來,由于“文化大革命”運動的不斷升級,各派城鄉(xiāng)大聯(lián)合后,各自有了固定的營地。“四野”派的營地在延川縣城,“司令部”的營地在永坪鎮(zhèn),并各自設立統(tǒng)一的灶房,專供當時參與人員用餐。這樣我們也不用每天為吃喝費心了。
大概是1968年的清明節(jié)前夕的一天早晨,武斗的槍聲劃破了延川縣城的寧靜。一會兒哨兵報告:司令部的人馬已打到黑龍關,來勢很猛。“四野”總部立即做出盡快撤離的決定。撤離方案一是先組織部分武裝人員到拐峁村山頭打掩護,保證總部與有關人員安全撤離,不到萬不得已,不準正面與對方交火。二是緊急動員向縣城的南面撤離。大約到上午11時許,“四野”派全部人員順利撤出,當日雙方無人員傷亡。之后,路遙隨總部撤到西安,住在西安東郊韓森寨的一家東方紅旅館。我與部分人員留守在延安縣境內,我記得有張益民、李玉龍、陳春斌等十幾人。任務主要是保護照顧隱居延安縣境內農(nóng)村的張史杰同志。
1968年的秋天,在黨中央“7·3”、“7·24”布告的作用下,在解放軍駐陜支左部隊的辛勤工作下,陜北地區(qū)兩大派群眾組織,實現(xiàn)了革命大聯(lián)合,終止了武斗。支左的解放軍用卡車把我們直接拉回到延川縣城,學生分別送回到各自的學校。
大約在1968年9月中旬至10月初,在支左部隊的斡旋下,延川縣革命委員會正式成立,路遙以群眾組織的代表身份,被推任為延川縣革命委員會的副主任。同年11月初,延川縣革命委員會在延川縣城體育場,就是后來的延川縣招待所,當時叫井灘的城隍廟東南角前,舉行了隆重的“延川縣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歡送會”。凡各學校的老三屆學生全部下鄉(xiāng),到農(nóng)村廣闊的天地,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直接參加到戰(zhàn)天斗地的農(nóng)業(yè)學大寨運動。
當時延川縣革命委員會給每位上山下鄉(xiāng)的學生送了一套紅皮《毛澤東選集》,時稱紅寶書。一把老镢頭,一塊新白羊肚子毛巾,作餞行禮物。
我回到原籍農(nóng)村,參加了一段農(nóng)業(yè)社的生產(chǎn)勞動。老是安不下心來,總想外出。好在已是深秋了,農(nóng)活也不甚忙。經(jīng)生產(chǎn)隊長批準,獲得了外出的機會。
在延川縣城找到路遙,我與他談話中得知他當時的情況也不甚好,主要是對自己的前途深感渺茫。雖然他當時身為縣革命委員會副主任,但整天無所事事。很不習慣那種無聊的生活與工作。我說:“你現(xiàn)在已是相當于縣太爺?shù)牡匚涣?,還不順心,那我們返鄉(xiāng)回家修地球的同學們該怎么辦呢?”他說:“你不知道,我這個人天生就不是吃官飯的料子。我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多看書。每讀完一本書,就深感我們是多么的無知。只有不斷地讀書,充實自己,才能創(chuàng)造自己的未來,有一點本錢?!蔽译S即問道,“那你的未來是要成為一個什么樣子呢?”他說:“我現(xiàn)在也不知道?!?/p>
我到后來才明白,我與路遙當時的心態(tài)不只是我們倆的心態(tài),而是那個年代整個老三屆學生的心態(tài),沒過多久,一大批北京市的老三屆學生也來到陜北延川等地插隊,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我們的這種心態(tài)才逐漸消除了。
說話間,開飯時間到了。路遙叫我跟他到縣委灶上吃飯,我說算了,你一個人的飯票還不夠你自己吃。你不是愛吃楊二的包子雞蛋嗎,干脆,咱倆下館子去,他表示贊同。我們一塊到十字街下面的合營食堂,吃了12個楊二素包子、倆雞蛋,一共花了9毛錢,1.2斤糧票。這是當時高標準的伙食了。
當晚在縣城電影放映站我們看了一場革命樣板戲《智取威虎山》電影。第二天一大早,應路遙之邀,我們徒步去郭家溝路遙的家。大概走了一小時多一點就到了。路遙的家人剛起床。見我們趕早回來,自然很高興,忙著生火做飯。
路遙家的生活狀況,與大多數(shù)陜北的農(nóng)家一樣的艱難。當時陜北廣大農(nóng)村有這樣一句名言:“賊來不怕,客來怕。”意思是說家中貧的沒有值錢的東西,不怕小偷小摸的人,而家中來了客人,沒有什么好招待的。盡管這樣,路遙的母親盡其家中所有,做了一頓豐盛的早飯,主食是糜子團子、小米豆錢錢稀飯,還另外烙了幾張白面餅子,配菜是一碗開水泡鮮蘿卜干、一碗炒雞蛋,再加上飯盤子中的各種農(nóng)家小菜,就顯得很豐盛了。
我與路遙在他們家住了兩天,我倆山南海北地聊了很多,也很過癮。但“黑夜夢想千條道,白天照樣賣豆腐”的無情現(xiàn)實迫使我們不得不各自走各自的路。
1968年的臘月中旬,在我國東北珍寶島事件的槍炮聲中,延川縣的冬季征兵工作開始了。我積極地報名應征。體檢后,我就到縣城找路遙,希望他也報名應征與我一塊參軍為國效力。在縣城我找了一整天,幾經(jīng)打問,才得知他在縣城北的黑龍關農(nóng)中參加了學習班,對外界很是保密,也不許外人隨便進出。因為我是農(nóng)中畢業(yè)的學生,況且我也曾經(jīng)有點名,所以我沒費多大周折,就見到了路遙。
一見面,我就大聲問:“你們搞什么鬼名堂,這么神秘,連個大活人也找不到?!彼f現(xiàn)在情況有變,自上而下都舉辦三原學習班,主要審查每個領導干部,凡參加學習班的人都必須把自己的認識、問題向組織說清楚,并做出實事求是的組織結論,以便今后重新工作。他又問我,有什么事抓緊說,我只請了15分鐘的假。我一看他這么緊,就直接說:“現(xiàn)在開始征兵了,我已報了名,體驗也合格,希望咱們一塊去當兵,為保衛(wèi)祖國、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這可是難得的好機會,你是如何打算的?!彼f,開始我也很想報名當兵,但人家說按規(guī)定我走不成,后來就到這參加學習班,看來,今年我是走不成,你就先走吧,我以后再說。
轉眼到了1969年2月,我們被批準入伍的應征青年,到縣城集合,發(fā)了新軍裝,縣革委會在縣人委大禮堂舉辦了熱烈歡送新兵入伍文藝晚會。次日,上午10點新兵出發(fā),秧歌隊與夾道歡送的人群,一直迎送到縣汽車站。
新兵乘坐的卡車行至黑龍關農(nóng)中大門口時,我從車上看見路遙他們也站在門口歡送新兵,我大聲喊他的名字,并使勁招手,路遙也看見我了,向我不停地招手打招呼,他呼喊什么,我聽不清楚,就這樣與他分別后,很長時間未能見到他。
1971年9月13日,林彪摔死在蒙古的溫都爾汗沙丘。這一震驚中外的事件,使國人口驚目呆,一時無法接受。后來,在黨中央的部署下,自上而下先黨內后黨外傳達了這個事件。
當我得知這一消息后,于1971年10月5日,給路遙寫了一封長信。信的內容大致分四層:首先敘說了我當時所了解到的關于“九·一三事件”的一些經(jīng)過;二是寫了我個人對這一事件的理解與認識;三是我們今后用實際行動,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將無產(chǎn)階級革命進行到底;四是希望我們都能清醒頭腦,認清形勢,不要站錯隊。信的最后說了一些我所在部隊的軍營生活等。
過了大約一個月時間,路遙給我回了一封信,他的信比較短一些。他在信中說了他對“九·一三事件”的看法與理解,其中有一段文字至今我記得很清楚,他說,這種“假如當年身先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的事件在我國古代就發(fā)生過,也沒有什么了不起。
1972年端午節(jié)剛過,我請假探親。在家中待了幾天后,適逢文安驛鎮(zhèn)的集日,趕集遇見了在下文安驛插隊接受貧下中農(nóng)再教育的路遙的同班同學。從她口中得知路遙在城關公社馬家店小學當代課老師。在她陪同下我們找到路遙。
馬家店小學,坐落在該村東北側500米處。依山臨河坐落在與通往延川縣城東西走向的公路一側。學校由東西一排新圈石窯洞組成。
路遙的辦公室位于中間,我進門后,看見他正坐在辦公桌前忙碌著,頭也沒抬?!巴趵蠋?,你好忙呀?!蔽覄傉f完,他抬起頭,因為在窯洞內往外看,正好是逆光,加之我們分別了三年,他想不到是我,一時還認不出,瞪了一會后才認出。他站起來,在我胸前給了一拳?!澳阈∽佣鄷r回來的?”“回來三天了,請了一周探親假,今天特意來看你哩?!蔽液唵蔚鼗卮稹?/p>
路遙當時穿一件褪了色的藍制服上衣、土灰色的褲子,腳穿一雙方口布鞋。看上去精神狀態(tài)很好。我們聊了大約半個小時。最后我說,這次回家主要是家人想我,臨時請假回來看一看。我是一個窮當兵的,也沒給你帶什么東西,現(xiàn)在地方上的年輕人都愛軍裝,正好帶回幾件。我便從掛包內取出一件新的二號草綠色軍上衣,遞給他,路遙高興地試穿了起來,肥瘦大小正合身。他穿上軍裝立馬顯得精神多了。
1973年的元月份,我從部隊復員回到延川縣武裝部報到后,就回到農(nóng)村老家。3月份在我的好朋友劉新民、楊春茂的聯(lián)系下,我到當時的延川縣軍管小組即公安局報到干起了內勤。這時路遙也被借調在延川縣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即延川縣劇團,擔任編劇工作,我倆見面的機會自然就多了起來。
沒過多久,報紙與廣播發(fā)布了1973年全國各大學招生的消息,老三屆學生是當時報名考試的重點對象。激發(fā)了包括路遙在內的一大批外地、本地的插隊返鄉(xiāng)的知識青年的熱情。為了實現(xiàn)各自的遠大理想都開始努力復習積極備考。
我與路遙一有時間,就到一處找資料復習。路遙對文史課的復習顯得很輕松,對時政題也十拿九穩(wěn);可是數(shù)理化就顯得很吃力。我們一道找老師輔導,我的數(shù)學老師南海鋒為輔導我與路遙費了不少心血。
1973年暑假期間,延川縣的招生考點設在延川中學,參加考試的大概近一千余名報考者,其中北京的插隊學生占了很大比例。當時的招生政策是文化考試與社會推薦相結合,但政治審查關也很嚴格。
路遙的文化考試成績在當時來講是過了關的,但錄取有一定難度,不過路遙是算很幸運的。時任中共延川縣委書記的申易同志,多方聯(lián)系斡旋。路遙當年被延安大學中文系錄取,成為一名工農(nóng)兵大學生。我沒有被錄取。1974年9月,經(jīng)過同樣的程序,在延川縣招生辦張思俊、楊春茂、劉賢文與延安地區(qū)招生辦高虎等同志的斡旋下,最終被陜西師范大學歷史系錄取。
1975年暑假臨近,按照我們的教學計劃,中共黨史的部分課程內容,要到延安進行現(xiàn)場教學。我們到延安后,住在延安大學原學生大食堂北側的三層樓房。其間我找了幾次路遙但都未果。緊張的教學任務完成后,我相約了幾個關系要好的同學,游覽延大當時的校園與周邊環(huán)境。我們走到延大老校門口時,巧遇路遙。我立馬將路遙介紹給我們同學。當時路遙的文學作品已在社會上有一定影響,也算小有名氣了。我們互相寒暄之后,一塊在大門口、物理系教學樓前,合影留念,并一起進城,在延安大橋食堂吃了一頓小籠包子。
可惜的是,那次的底片被沖洗壞了,造成了終身遺憾和無法彌補的損失。
大約是1982年的秋天,我因公出差去了一趟西安市的戶縣。返回途中因在銅川另外有事就在銅川五一飯店住了一夜,當時交通條件很是不便,準備次日買汽車票回延安,第二天一早,我就到銅川汽車站排隊買返程票,在雜亂中,感覺到有人在我的背后捅了我一下,我猛回頭,原來是路遙。我驚呼:“天哪,怎么是你!”我與他一邊寒暄,并不時地打量著他,因為我們有好幾年沒有見面了。
他不戴帽子,上身穿時髦的淺灰色寬松夾克衫,下身穿深色制服褲,腳蹬一雙運動鞋,右肩掛一深色大背包,顯得很沉重,里面大概裝了不少物品,可能是書刊之類的東西。
當他得知我也要回延安,并沒有買到票時,對我說“不要排隊了,跟我走”,并拉住我的左袖管,出了售票間,徑直進入汽車站內停車場。讓我站在邊上不要亂動,在這等候。不一會他就返回到我面前,手里拿兩張車票,讓我跟他上了一輛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高靠背大客車。我說“你真行”,買了個好座位,咱們今天要享福了。他說:“我有記者證,買票很方便。我們坐到下午六點多鐘,順利到達延安汽車站,次日,我返回延川,路遙去了榆林地區(qū)的神木縣,去完成他的創(chuàng)作。
《人生》發(fā)表后,在全國反響很大,我當然也很高興。1983年8月的中旬,西安電影制片廠《人生》攝制組,在吳天明導演的率領下,進駐延川縣城。
記得有一天下午,我領著我的孩子在縣城影劇院廣場閑玩。當我走進延川縣招待所,一個熟悉的聲音從招待所的一層窯洞傳出。我托著孩子在一排坐北向南的窯洞前辨聽這熟悉的聲音。當我走到第11號窯洞時,確定了熟悉的聲音正是從這兒傳出。我走到門口,往里一看,路遙坐在里邊靠左墻的床鋪上,靠窗口放一張辦公桌,桌前坐一位未卸裝的、非常面熟的演員。我仔細一看,原來是八一電影制片廠著名實力派演員高保成先生。經(jīng)路遙介紹后,高保成熱情地站起來與我握手,讓座,并遞過來一支嫦娥牌香煙。
學生時代,我是一個影迷,看過很多國產(chǎn)故事片。其中高保成先生參加拍攝的電影有《狼牙山五壯士》《暴風驟雨》《上甘嶺》等20余部,所以我一見到他就感覺很面熟。我與路遙簡單寒暄之后,他說,今天下午我沒事,特意看望一下我的“德順爺爺”。高保成先生在《人生》電影中扮演德順爺爺。隨后路遙指著我托著的孩子問道:“你可以呀,接班人已長大了?!?/p>
我們三個人聊了一會后,我提出想讓高保成先生給我簽名,以做留念。高保成先生很樂意地滿足了我的請求。在我隨身帶的紅皮塑料筆記本上,用圓珠筆嫻熟認真地寫下“八一電影制片廠高保成1983.9.5”字樣。我很珍貴地一直保存到現(xiàn)在。
自從那次延川縣城見面后,我就很少與路遙見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