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穎
習(xí)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必須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guī)矩,黨內(nèi)決不能搞封建依附那一套,決不能搞小山頭、小圈子、小團伙那一套,搞這種東西總有一天會出事!”
“棲守道德者,寂寞一時;依阿權(quán)勢者,凄涼萬古?!笨傆腥寺牪贿M金玉良言的勸導(dǎo)。近日,貴州省委原常委、原遵義市委書記廖少華在接受宣判時說:“我是溫水煮青蛙,被朋友拉下水的。”
從他落馬后的話語里,可以看出他對身陷“朋友圈”而不得脫的無力感。當(dāng)其幡然悔悟,才懊惱地發(fā)現(xiàn):原來“朋友圈”里根本就沒有朋友啊。
我們常聽人說:某某有點不合群、不想融入大家的“圈子”等等之類的話語。在很多人看來,合群利于締結(jié)“圈子”,而各種有形無形的“圈子”,可以實現(xiàn)個體對群體的皈依和提供團體對個體的庇護。雷鋒說:“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它才永遠不會干涸?!笨墒?,在融入大海后,這滴水往往會更容易失去自己,失去自己獨特的那一部分。
錯的“朋友圈”就像一輛南轅北轍的列車,可以帶著車內(nèi)恍惚的“乘客”行走在錯誤的方向,“乘客”們自覺平穩(wěn)舒坦,很難察覺到自己可能已經(jīng)坐錯了列車、跑偏了方向。因而,對種種不利于自我成長的“圈子”,每個個體都有說“不”的權(quán)利,允許別人不理解自己,也允許自己不懂得別人,不刻意追求融入特定的“圈子”,不結(jié)交牽絆自己前進腳步的“朋友”,也絕不“委身”于一個自己根本就不認同的“朋友圈”,這或許就是最感性的理智、最自由的孤獨和最溫柔的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