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越王勾踐劍
國寶名片
姓名:越王勾踐劍
出生年代: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
現(xiàn)居地:湖北省博物館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春秋末年的越國國王勾踐因為“臥薪嘗膽”而紅火了兩千多年,如今他用過的一把劍也火了。這把劍自從出土的那一刻起就被奉為“國寶”,而且關(guān)于它的三個謎團也越傳越懸……
謎團一:千年不銹,鋒利無比
1965年,考古學(xué)家們在發(fā)掘湖北省江陵縣望山一個楚國墓藏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66件兵器,在五六種古劍中,有一把青銅劍特別扎眼。
這把長55.6厘米、寬4.6厘米的青銅劍被發(fā)現(xiàn)時竟然寒光閃閃,嶄新得像是剛剛被打造出來。
此外,它的做工也很精致,劍身兩面不但有黑色菱形花紋,上面還刻著漂亮的金色篆字“越王勾踐 自作用劍”。劍格的一面裝飾著藍色琉璃,另一面裝飾著綠松石。劍首向外翻成圓盤形,里面還有11個同心圓。
看到青銅劍如此精致,還是越王勾踐用過的,考古學(xué)家又驚又喜,想拿起來細看,結(jié)果一個沒小心,手指從劍刃上掃過,就被劃了個鮮血淋漓。這把劍可夠鋒利啊!
這把劍在土里埋了2300多年,而且被地下水浸泡過,按理說,它肯定會銹得一塌糊涂,別說劃傷人,估計拿去剁個柴火都嫌鈍??蛇@把越王勾踐劍倒好,一點兒銹跡也沒有。難道它不是青銅造的?用的是不銹鋼?
誰說青銅不生銹?
是青銅還是不銹鋼,得高科技儀器說了算!不過高科技儀器對這把劍表面掃描分析結(jié)果讓大家更加迷惑了。
這把劍含有銅、錫、鉛和硫,這說明它確實是青銅劍。因為不銹鋼含有的金屬元素是鐵、鉻、鎳。再說了,不銹鋼是一位英國科學(xué)家在1912年才發(fā)明出來的,根本就和越國古劍差著時代呢。
既然這把劍是百分百的青銅劍,那它為啥不生銹呢?難道青銅本身就不會生銹嗎?
不管是用青銅的化學(xué)屬性當(dāng)科學(xué)依據(jù),還是用之前出土的各種泛著綠銹的青銅文物當(dāng)物證,青銅肯定是會生銹的。那么這把不銹的越王勾踐劍難道被鍍了一層防銹涂層?
“電鍍”青銅劍?
我們?yōu)榱朔乐菇饘偕P,除了發(fā)明不銹鋼這種東西外,還想出了一個妙招兒——電鍍。
如果這把劍的表面被電鍍了一層防銹涂層,那么當(dāng)時的狀況會不會是這樣的:越王勾踐劍在鍛造好后被工匠們浸泡在一種液體里,這種液體里還浸泡著另一種金屬片。工匠們給液體通上了電,于是金屬片上的金屬元素紛紛跑到這把劍上,緊緊地貼在了劍的表面。然后工匠們關(guān)掉了電閘……
等等,等等!太扯了吧!
2300多年前的古代哪里有電?人類正兒八經(jīng)地開始使用電還是在1879年愛迪生發(fā)明燈泡以后,所以越王勾踐劍不銹是因為電鍍的說法簡直太不靠譜兒了!
“碎片”解謎團
考古學(xué)家們越研究越迷糊,怎么辦?如果能從這把劍上敲下來一塊,化驗一下,立刻就能驗明真身??烧l敢呢?雖然國家出土的青銅劍有二十幾把,可沒有一個能比越王勾踐使過的這把劍更精美、更貴重。
就在考古學(xué)家們抓狂的時候,上海博物館倉庫里的一些青銅劍殘片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他們挑選了一片與越王勾踐劍工藝類似的青銅劍殘片,進行了分析和多次鑄劍實驗,最后終于推測出了可能的結(jié)果。
“菱形花紋”有功勞
考古學(xué)家們發(fā)現(xiàn),越王勾踐劍之所以不銹,與劍身上的黑色菱形花紋有一定關(guān)系。
他們推測,當(dāng)年,工匠們?nèi)刍艘环N神秘的金屬,用它在劍身上畫出菱形花紋,等到花紋擴散后,再把劍浸泡在酸性溶液里。隨著時間的推移,劍身表面發(fā)生了變化,涂有神秘金屬的地方逐漸變成了灰色或者黑色,而且生成了一層釉質(zhì)結(jié)晶。正是由于這層釉質(zhì)結(jié)晶,才使得劍身千年不銹,寒光閃閃。
不過這只是劍身不銹的原因。劍刃和劍柄那些沒有畫上菱形花紋的地方,為什么也沒繡呢?
二缺一,少生銹
考古學(xué)家說了,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時候并不是完全沒生銹,只是銹非常少而已。這主要歸功于那些修墓的人非常實在,他們把墓室密封得非常嚴(yán)實,氧氣稀薄。青銅要生銹肯定有氧氣,濕度得大。雖說墓室被水浸泡過,確實夠潮濕,但是因為氧氣稀薄,所以越王勾踐劍的劍刃和劍柄也就沒怎么生銹。
謎團二:煩人的11個同心圓
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銹的謎團總算是推測出了一個最靠譜兒的答案。不過,考古學(xué)家們還沒來得及喘口氣,問題又來了!
劍首上的那11個同心圓是怎么造出來的?
這還不簡單,效仿之前的做法,找個劍首的殘片研究下不就知道了嘛!
有同心圓的劍首,本來就不多見,只有非常高級的劍才有這個配置。再說了,越王勾踐劍上同心圓的數(shù)量比任何一把高檔劍的數(shù)量都多,根本就無法從別的劍上找線索,更別提劍的殘片了。
這把國王用劍的劍首上,同心圓不僅多,還非常密,圓圈之間的間隔最窄只有0.3毫米,最寬也只有1毫米。再看看每個圈的厚度,這些銅圈壁非常薄,最薄的只有0.2毫米,最厚的圈也不到1毫米。
古代有車床?
用青銅做出又薄又密的同心圓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個讓人頭疼的活計。雖然現(xiàn)在科技發(fā)達,但是我們也只能造出3毫米厚的青銅器,因為再薄的話,陶范根本就無法做。
不過要是我們用現(xiàn)代化的車床加工,說不定能做出來??墒窃诖呵飸?zhàn)國時期,根本就沒有車床這種高級玩意兒。就算有,車床也得安裝比青銅堅硬的金屬刀具,才能切動青銅,比如鐵刀。
雖然當(dāng)時的人已經(jīng)會用鐵器了,但是從考古發(fā)掘出的春秋戰(zhàn)國鐵制工具來看,簡單粗糙,根本就做不了這種精確到毫米的精細活兒。
“泥巴”顯神通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劍首上的同心圓究竟是怎么造的呢?這只有造劍的工匠們知道了。他們把劍首造成這樣,純粹是為了向越王勾踐賣弄自己高超的鑄劍手藝,因為同心圓越多就越難做,這把劍也就越高檔。不過這可苦了考古學(xué)家,他們紛紛研究起古代的鑄造技術(shù)。從燒制陶制模具、捏制泥巴模具、打磨石頭模具到使用熔化的蠟燭做模具,總之,各種制作青銅模具的方法都試了個遍。
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的失敗后,終于有一位老考古學(xué)家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才用泥巴制作的模具成功鑄造了一個類似的劍首。
雖然沒有證據(jù)能證明越王勾踐劍的劍首就是用泥范法制造的,但是目前只有這個方法通過了實踐檢驗,所以我們就暫且認為,這11個同心圓就是這么來的吧。
謎團三:楚墓——越劍玩兒混搭?
越王勾踐劍的第三個謎團和它的出土地點有關(guān)。
前面說過,越王勾踐劍是在楚國墓里發(fā)現(xiàn)的。憑什么越國君王用的寶劍會出現(xiàn)在楚國的墓里呢?
這個問題就連考古學(xué)家都頭疼。有人認為,當(dāng)年越王勾踐曾經(jīng)把女兒嫁給楚昭王當(dāng)妃子,這把劍可能作為勾踐女兒的嫁妝被留在了楚國。楚王后來又把這把劍送給了朝中的一位貴族——邵固。后來邵固就把這把劍帶進了自己的墓里。
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座墓的主人是楚懷王時的貴族邵滑。他挑起了越國內(nèi)亂,讓楚懷王乘虛而入,滅了越國。楚懷王把戰(zhàn)利品——越王勾踐劍當(dāng)做獎勵賞給了邵滑。
這兩位姓邵的老兄雖然都被疑似擁有過越王勾踐劍,但是誰也不能確定究竟是他們中的哪一個。
看起來,關(guān)于越王勾踐劍的三個謎團還是沒有定論。也許未來,更先進的科技手段能幫我們真正解開謎團。那時候,解開這些謎團的會是聰明的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