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怡
有教育家曾說:“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痹谟變簣@教學活動中,盡量讓幼兒動手動腦參與活動,十分有利于開發(fā)幼兒的智力,有利于促進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萌發(fā)。我在實踐中對剪紙活動的教學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一、剪紙手工活動有利于幼兒發(fā)展
剪紙是一門手工藝術(shù),有工有藝,適合幼兒生理、心理特點及藝術(shù)興趣。幼兒在學剪紙的過程中,總是用眼觀察、用手參與、用腦思考,這些動作對幼兒手部的小肌肉群的發(fā)育,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各種動作協(xié)調(diào)發(fā)展都具有促進作用,并且能促使幼兒腦部細胞的活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積極倡導:要讓兒童在動手的過程中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我們知道動手即動腦,手的動作越精細、復雜,越能開闊智力、聰慧頭腦。在手工活動中,孩子們通過兩只小手的精細操作,小肌肉群可以得到鍛煉,雙手會變得更靈巧。尤其值得重視的是,幼兒在剪紙活動的操作過程中,還可以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二、在剪紙手工活動中培養(yǎng)觀察能力
剪紙活動不僅需要幼兒的興趣,更需要幼兒有耐心,有對事物細心的觀察能力。首先,因為幼兒的剪紙內(nèi)容來源于幼兒的生活,一般都關(guān)聯(lián)到幼兒生活中一些細小的變化。比如讓幼兒學習剪昆蟲的時候,為了讓幼兒更直觀的觀察、了解昆蟲的特征,我們不僅為幼兒提供了圖片、卡片,還進一步出示昆蟲的標本。有時候,我還帶領(lǐng)幼兒親自到大自然中去尋找昆蟲。然后,再通過細心的觀察,幫助幼兒了解螞蟻的觸角長的樣子(如蒼蠅的嘴是尖尖的)等等。通過這種觀察,有效激發(fā)了幼兒的表現(xiàn)欲望,促使他們自己大膽果斷地行動,努力剪出自己看到的昆蟲形象。另外,比較深入細致的觀察還為孩子的想象、創(chuàng)造提供了豐富的生活,使孩子的頭腦中保留大量鮮活的表象,為表現(xiàn)剪紙作品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在剪紙過程中,無論是剪刻,還是創(chuàng)作,首先要觀察作品所表現(xiàn)的對象。如形態(tài)、色彩、比例、空間、位置、表現(xiàn)的手法等等,如果是用剪刀剪,那么就要對觀察到的物體在頭腦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憑著記憶想象來動手表現(xiàn)。
三、在剪紙活動中培養(yǎng)良好習慣
在剪紙活動中,小朋友的動手能力提高了許多,對剪紙也是充滿了興趣。但是在剪紙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了問題:比如小朋友有的坐著看旁邊的同伴剪自己不動;有的干脆跑到老師身邊請老師剪得了;有的急于快點完成作品,剪了個大概輪廓就拿過來給我看,說“老師,我剪好了”,當我提醒他沒有完全沿輪廓線剪時,他又匆匆跑回去,繼續(xù)剪,就這樣來回往復,導致紙屑弄得地上到處都是;還有的剪好了急著展示作品,把自己的剪刀到處扔了,拿著自己作品就跑,回頭要修剪又去搶他人的剪刀。對此,我采取了有效的指導策略?
1.引導幼兒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剪紙的技能
剪紙活動主要是發(fā)展幼兒的動手能力,但它離不開大腦的支配,通過動手更有利于大腦的發(fā)展。因此,在剪紙活動中教師經(jīng)常采用啟發(fā)式的語言,讓幼兒通過動腦來提高動手的能力。如:在初步嘗試染紙剪紙,在染紙的過程中,教師為幼兒提供了豐富的活動材料,只告訴幼兒材料的用法及注意事項,讓幼兒親自動手去嘗試染紙的各種方法,這樣幼兒的興趣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了,積極動腦筋想出了許多染紙的好方法。如:團染、折染、用毛筆涂、棉簽點等多種方法。使幼兒在動手的同時,促進了腦神經(jīng)的發(fā)育。
2.引導幼兒有條理開展剪紙活動
在剪紙活動開始之前,老師和小朋友要制定好“小剪刀條約”:剪刀不用把嘴閉、刀尖不沖你我他。每個人都有一把自己的專用小剪刀,不隨便拿別人的。每次活動時都宣講同樣的條約,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能夠習慣成自然,每次都能安全正確的使用好剪刀。對于剪紙過程中孩子們將紙屑弄得到處都是的問題,我們采取每人一個小紙盒或是小布袋的方法,剪好的作品放在桌子上,沒用的廢紙屑輕輕收放到自己的小紙盒小布袋中,然后統(tǒng)一交由小組長倒到垃圾桶中。誰表現(xiàn)好誰就有下次當小組長的機會。還要進行“最干凈衛(wèi)生”評比:看誰桌子上地上最干凈,誰就能得到一朵大紅花。這樣一來,孩子們剪紙之后自然要主動整理,所以我們每次活動之后地上桌子上的碎紙屑很少。孩子們一手拿著自己的作品,一邊在紅花榜邊張貼自己的大紅花,個個喜笑顏開,老師自然也輕松不少!
四、在活動中引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學習
1.剪紙活動不適合開展集體活動。老師在進行小組剪紙活動中,能夠很好的去關(guān)注個別幼兒,讓他們樹立自信,獲得成功的快樂與滿足。思維的引領(lǐng)也是在這一過程中完成的。一名幼兒的進步,便是老師此次活動的成功。下次活動再來指導另一名幼兒,不要急于求成。
2.老師要做一名旁觀者。在進行剪紙活動的過程中,當幼兒出現(xiàn)困惑時,老師不要急于告訴孩子的解決方法,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加入到活動中來,與孩子共同探討解決的方法。讓孩子自己尋找解決的答案。這樣的過程,孩子樂于參加。他們不僅從中獲得了自信,同時在口語表達、觀察力、想象力等方面也得到了培養(yǎng)。
3.好作品的引領(lǐng)。幼兒在剪紙過程中,都有一幅自己最滿意的作品。老師要抓住孩子的心理,及時的將他們的這類作品在班上展出。這不僅對幼兒本人是一種激勵作用;對其他幼兒來說,也是互相學習的機會;同時,對老師來說,可以將這些作品歸納整理,以便開展下一次剪紙活動,確立恰當?shù)哪繕恕?/p>
陶行知認為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造力,“需要充分的營養(yǎng),建立良好的習慣和因材施教”。剪紙可以鍛煉幼兒的造型能力和統(tǒng)籌安排的思維能力,還可以使孩子專心致志地干一件事。還可以使他們練出一雙靈巧的手。在剪紙活動中,要幫助幼兒克服困難,經(jīng)常練習,還要不斷變換剪紙的花樣,讓幼兒充分體驗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昆山市周市幼兒園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