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耀
“生活”是作文的源頭活水,但高中生作文中卻普遍缺少鮮活的現(xiàn)實生活。對高中生作文進行“生活化”研究,就是試圖解決高中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遠離生活、脫離實際的問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寫作時能關注生活、關注現(xiàn)實,從而寫出對生活的理解與感悟。具體說來,“生活化作文”有這樣的基本途徑。
一、引擎:以觀察生活為發(fā)端
人們常說:“言為心聲?!睂懽魇乔楦械囊环N表達需要,也是情感表露的一種形式。情感從何而來?從對生活的感受而來。而感受生活的前提是觀察生活,學生如果沒有對生活情景的全面、具體、細致的觀察,那就不可能有自己的感觸、感想、感悟、感情。觀察生活是寫作的引擎與發(fā)端。
關于對生活進行觀察的能力培養(yǎng),我們長期以來停留于對學生的口頭要求上,并無具體的方法或策略,至多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提醒學生要注意觀察、要仔細觀察、要多角度觀察、要全方位觀察等,更多的是要求對經(jīng)典作品的某種表現(xiàn)技巧進行模仿。這誠然與現(xiàn)在的語文教學只重視課堂學習不重視課外實踐有關,但更多的還是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缺少應有的考慮,缺少具體的引導與啟發(fā)。其實,除了告訴學生觀察是人們了解生活的一種基本方式與途徑之外,我們要讓學生形成觀察的意識,養(yǎng)成愛觀察、巧觀察、有意識觀察的好習慣,為作文寫作準備好必要的、充裕的素材。
這里介紹筆者的一次作文指導經(jīng)歷。一次課間,我讓學校的電工到教室修投影儀。不一會兒,電工就修好了。上課時我問學生:剛才兩位電工師傅長得啥樣?他們分別穿的是什么衣服?有多大年紀?他們的哪些方面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結果,大部分學生都說不上來。我便把我觀察到的情況跟他們交流:兩位電工師傅一胖一瘦、一高一矮、一年輕一年長、一著夾克一穿工裝、一嚴肅一謙和。特別是那位年長的渾身臟兮兮的,他站在課桌上換零件,換好之后,他小心翼翼地跳了下來,然后俯身用衣袖把站過的桌凳認真地抹了一遍,把掉在地上的一些碎片一一地拾起來,然后,好像很不好意思地回身對大家笑了一下,離開了。我告訴學生:所謂觀察,就是用自己的所有感官去接觸、感受生活中的一切,特別是要用自己的心去體察生活中的一些“細節(jié)”。兩位電工師傅的動作與笑容無疑會給我們帶來難忘的印象,由此我們不難得出這樣的認識:即使他們看上去身份低微,但也無法掩蓋他們身上所折射出來的人性光芒,他們的行為和神態(tài)所顯示出來的教養(yǎng),會使我們對生活充滿感動,也必將會成為我們的生活養(yǎng)料。我的一番話,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思維。我因勢利導,臨時改變了授課內容,組織學生到校門口去觀察街上的情景,圍繞“生活中的細節(jié)”寫一篇作文,結果許多學生都寫出了非常精彩的文章。結合作文評講,我又讓學生談觀察的體會與認識,總結一些觀察的方法,并進而要求學生準備一個本子,寫好“生活觀察筆記”。定期檢查學生的記錄情況,及時指導學生一些正確的記錄方法,并組織學生進行“優(yōu)秀生活觀察筆記”的評選。堅持一段時間以后,學生的觀察習慣培養(yǎng)起來了,觀察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作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鮮活、生動的生活化材料。
古人云:“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樂記》)其實,繁忙而緊張學習中的高中學生是很需要有一些“生活”來使他們“感動”的,是非常需要用“感動”來溫暖他們的年輕的生命的。讓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其實就是要讓他們能夠“感動”并學會“感動”,這不僅是從豐富作文素材積累考慮,是讓學生在作文時有話可說、有事可寫、有理可論、有情可抒,更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心靈發(fā)育健康、心智成長成熟、心胸涵養(yǎng)寬闊的真正的人、美好的人。
二、助推:以發(fā)現(xiàn)生活為期待
我們要讓學生能夠形成這樣的認識:作文素材積累的同時,就要有所認識、有所觸動、有所感悟,而要做到這一些,就必須有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的眼睛。同樣是生活中的人,對身邊所發(fā)生的一切,有的學生若有所思,有的學生無動于衷;有的學生議論風生,有的學生理屈詞窮;有的學生獨抒己見,有的學生拾人牙慧……這一切,都源自“發(fā)現(xiàn)”能力的差異。如果說“觀察”是作文的引擎,只起到了啟動學生寫作思維作用的話,那么“發(fā)現(xiàn)”就是作文的助推器,是“發(fā)現(xiàn)”使學生的作文寫作成為了可以實現(xiàn)的期待。
發(fā)現(xiàn)生活,其實就是讓學生注意發(fā)現(xiàn)生活中獨特的東西、不尋常的東西。學生作文中的鸚鵡學舌、陳詞濫調,都來自于沒有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這一個”。而要發(fā)現(xiàn)“這一個”,不能離開個體的獨立思考、獨特感受。以學生“生病”這一話題為例,大多數(shù)學生可能會去寫生病時,如何得到來自或父母或老師或同學或朋友的關愛,這樣寫出來的文章難以“出彩”。有一篇作文是這樣寫的:
高考前夕,隔壁班上的一位學習非常優(yōu)秀的同學突然病了,愛好籃球運動的他再也不能打球了!經(jīng)了解,他得的竟是骨癌!這位同學面臨著截肢的危險,更可怕的是,即使截了雙肢,他也不一定能保住年輕的生命。為這件事,我難過了好幾天。雖然他曾經(jīng)是我小學時的同學,但進入中學后,我甚至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雖然在同一所學校上學,但平時卻很少碰到面,即使碰到了,也不大想得起來他是誰了。但就是這樣一個活生生的年輕生命,卻要過早地凋謝了!生命是如此的脆弱,人與人之間又是多么地隔膜!健康的身體,友愛地相處,幸福地活著,是多么值得我們感恩的事情!
與大多數(shù)作文中滿布“愛心傳遞”之情相比,對“生命”、“友情”的獨特“發(fā)現(xiàn)”與對“幸?!钡莫氉泽w悟使這樣的表述勝過一籌、脫穎而出。
發(fā)現(xiàn)生活,還應該是讓學生注意發(fā)現(xiàn)生活中事物、現(xiàn)象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真實生活所呈現(xiàn)出來的各種現(xiàn)象都是零碎的、分散的,學生作文如果只去原汁原味地寫這一些,那就是一份“流水賬”。而學生作文又有別于作家的文學創(chuàng)作,要求在一篇文章里突出一個主題、一個人物,提出一種觀點,抒發(fā)一種感情;需要集中筆墨寫好生活的某一個側面。所以,尋找生活中某一現(xiàn)象各個因素之間的聯(lián)系,就成為一種必須。如“廣場舞”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生活現(xiàn)象,學生對其的思考角度可能會有:參加的人群、活動的條件、跳舞的目的、產生的影響……一篇文章不可能每一個方面都寫到,只能就某一點展開思考。以寫“參加的人群”為例,學生可思考的有:①既娛樂又健身,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愛;②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進一步追求精神生活的享受;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提高了;③表現(xiàn)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生命的珍愛;④表現(xiàn)出老年人年輕的心態(tài),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老有所為,老有所樂;老年人對孤獨的害怕;⑤獨樂樂,與眾益樂;人們的群體歸屬感;⑥社會文化事業(yè)還不夠發(fā)達,中老年人的業(yè)余生活迫切需要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這六點其實是圍繞幾個有關聯(lián)的問題而展開的:參加廣場舞的都有哪些人?他們?yōu)槭裁磿⒓訌V場舞?廣場舞的大量出現(xiàn),說明了什么?這就是啟發(fā)學生去尋找觀點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要讓學生明白,不管是從哪個角度思考,都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點來寫,不能面面俱到,重點是要論述清楚所發(fā)現(xiàn)的社會生活現(xiàn)象與所提觀點的關系。
有這樣一個作文片段:
當它們(指竹子,筆者注)還埋在地下時,沖破泥土的束縛。雨水的滋潤使它們開始生長,它們經(jīng)過寒冬的歷練,風霜的擊打,依然傲然挺拔、四季常青。學習也是如此,面對逆境永不放棄、積極向上才是學習的基礎。竹的空心象征著虛懷若谷的品質,它們謙虛面對生命的齒輪,頑強的生命力、高風亮節(jié)的品質、不畏霜雪的堅定毅力皆可成為你學習的榜樣。只有帶著勇氣、頑強的信念才能真正沖破你學習上的障礙,越過那道坎,竹子的氣節(jié)貴在志堅,它們一節(jié)節(jié)生長是它們克服自身,克服逆境的標志。你只有捧著如此的信念,才能像竹一樣頑強面對生命中的坎,積極向上,拔節(jié)生長。
從這個作文片段看,學生對竹子的生活是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的,但他卻沒有能夠對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進行整合,也就是說,他的這種“發(fā)現(xiàn)”只是“發(fā)現(xiàn)”的“初級階段”,沒有上升到“發(fā)現(xiàn)”的“高級階段”——發(fā)現(xiàn)竹子生活現(xiàn)象間的邏輯聯(lián)系。這段話中,學生的思維是跳躍著的,他寫到了竹子的“面對逆境永不放棄、積極向上”,又寫到了竹子“虛懷若谷的品質”,還寫到了竹子的“貴在志堅”的“氣節(jié)”,但沒有能夠集中一點來寫,思維的混亂必然造成寫作內容的不完整。由此可見,在鼓勵學生進行“發(fā)散思維”的同時,我們還要提醒學生:發(fā)散思維的目的是為了打開思路,但在具體寫作時我們仍然需要整合思維、集中思維,“發(fā)現(xiàn)聯(lián)系”正是為了使思維時的“烏合之眾”得以歸類與統(tǒng)一。
三、永動:以創(chuàng)造生活為追求
雖然學生作文不同于作家創(chuàng)作,但在對已有生活素材的利用上,原理卻沒有什么區(qū)別。作文不是生活的“實錄”,而是對生活的創(chuàng)造,這樣的觀點應該成為學生作文的共識并努力實現(xiàn)這樣的追求,這也應該成為學生作文水平與能力不斷攀升的永遠的動力。
情感是一切創(chuàng)造的源泉,用作文來創(chuàng)造生活,就必須對生活充滿感情。古人云“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情者文之經(jīng),辭者理之緯;經(jīng)正而后緯成,理定而后辭暢:此立文之本源也”。既然“言為心聲”,作文就必須要說自己的話,抒自己的情,創(chuàng)造出有自我個性的生活。一次作文指導課上,筆者組織學生圍繞“吃飯”這一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展開討論,學生的意見主要有這樣一些:
①民以食為天,吃飯是人生活的必需;②人類發(fā)展的歷史,就是不斷改變吃飯方式、提高吃飯質量的過程;③吃飯的目的本來只是為了生存,但很多人吃飯有時為了貪圖口腹之欲而濫殺生靈;有時為了虛榮和面子而一擲千金;④吃飯也要有一顆平常心,不要為吃而吃,吃飽吃好就行;⑤吃飯要有好心情,沒有煩惱和負擔,才能吃得開心;⑥吃飯也是一種修行:為了自愛,不要吃不潔食物;為了他愛,不要吃生僻食物;為了對生命尊重,不要吃現(xiàn)殺的活物;⑦吃飯不只是完成某一任務,而是“欣賞”吃飯的氣氛,我們與家人、朋友相聚時一定要慢下來吃飯,營造吃飯的情境,吃飯的過程就是享受生活的過程;⑧我們應該尊重、崇敬并堅守不同的飲食文化,使它們綿延不斷地一代代傳遞下去,永遠保持它真正的尊嚴和價值;⑨傳統(tǒng)的餐桌禮儀正在消失,而人的身世背景、家教、性格、喜好、人品等信息則往往在吃飯時被他人收入眼底。繼承和發(fā)揚傳統(tǒng)餐桌文化應予以足夠的重視。
不難看出,①—⑤的認識是比較常見的,也是個性不夠鮮明的;而⑥—⑨的看法則明顯高出一籌,有學生個性化的思考。根據(jù)前者所寫出的文章,只會是拾人牙慧,所寫之事、所論之理、所發(fā)情感不會有多少“創(chuàng)造”的成分;而根據(jù)后者寫出的文章,必然閃爍著思想與智慧的火花,洋溢著活潑潑的個性色彩。由此可以提醒學生,對生活現(xiàn)象的認識不能只停留于生活現(xiàn)象的本來意義上,而要“心騖八極,神游萬仞”,由小到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展開豐富的聯(lián)想,尋找與挖掘其背后的意義,真正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認識與思考。
要想寫出好文章,有了充滿自我色彩的認識還不夠,還要有富于創(chuàng)意的表達。只有與眾不同的表述,才會給人留下深刻的、難忘的印象。多年前,有一段時間,我每天都會看到校外馬路上有一個趕鵝的小女孩。她迎著朝陽出去,披著夕陽回來。多次觀察之下,我發(fā)現(xiàn)小女孩大約八九歲,身上的衣服很破爛,腳上一直穿著一雙很舊的粉紅色雨靴,拿著一根很長很長的竹竿。我要求學生課后去觀察、調查:這是誰家的孩子?她為什么不上學?她的家庭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故?一個多星期以后,學生的信息反饋回來了:趕鵝的小女孩來自一個破碎的家庭,媽媽患有嚴重的精神病,母女倆僅靠政府的一點救濟金生活。她的母親每天逼著她去放鵝。這之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我突然聽到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小女孩放鵝時不幸淹死了!當我把這個不幸的消息告訴學生時,全班的學生都痛哭了起來。那一次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自己的作文里寫到了這件事。有一個學生借助于自己的想象,寫得特別有創(chuàng)意,給大家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
秀是一個放鵝的小女孩,今年五月剛滿九歲。
這天是她生日,而所謂過生日,也只不過比平常少放了半天鵝。秀靜靜地坐在村東的小河邊,讓長長的水草輕拂著她的腳掌,溫柔而含蓄,她深深依戀于這種感覺。媽媽曾說,爸爸就居住在這小河里。于是秀總固執(zhí)地認為爸爸會在她生日這天回來看她。可她一直等待,一直等到太陽落下青綠的樹梢,大地也漸拉上它黑色的帷幕時,都沒有他的身影。四周一片寂靜,只有河水潺潺不息。
……
風很大。瘦小的秀逆著風趕著一群鵝,這白色的一群在略顯冷寂的清晨是那樣顯眼而招搖。風吹過秀干燥的皮膚,卷起她黃亂的頭發(fā),那些頭發(fā)像迷失方向的蝴蝶,在空中亂舞。秀瞇起眼,看著前方的太陽越發(fā)紅艷,看著街那頭隱約出現(xiàn)的上學的孩子,看著早晨賣蒸飯的大娘忙著招睞行人,看著路邊晨練的老人以極詫異的目光注視她。她揚起頭,在她的身前是活潑的白鵝,她的心中仿佛只有鵝的存在。她不奢望香暖的蒸飯,不去看雀躍的學生,不理會別人的憐惜,不去想心中的酸楚,旁若無人地趕著鵝,一路向前。
風漸漸小了,太陽上來了。秀的身子也慢慢暖和起來。陽光暖洋洋地灑下來,照在河邊的草地上是那樣的耀眼。秀覺得有些累了,把鵝趕到了河邊吃草。自己坐了下來,很小心地脫下靴子,用河水仔細清洗上面的泥巴。最調皮的那只鵝偷偷來到秀的身邊,忽然啄了她一下。秀用力將水向鵝潑去。鵝立即張開翅膀,腳掌輕輕撥了撥水,得意地向河對岸飛去,引得其它幾只也跟著瘋了起來,惹得秀咧開嘴開心地笑起來。只有在這個時候,秀才是最高興的。秀擔心鵝走散,便用一種獨特的語言吆喝河對岸的那幾只鵝。這是她一天中說得最多的話,也是她與鵝交流的密語。鵝飛了回來,靜靜地圍在秀的周圍吃草。秀坐在河邊,看著鵝們吃草,撒歡,眼前的一片白色讓她都有幾分陶醉了。漸漸地,她的眼睛迷糊起來?;秀敝校路鹇犚姾訉Π队袀€聲音在喊:“寶貝,爸爸讓你受苦了,以后爸爸一定好好疼你喲!”秀睜開眼看著河面上的霧氣,那霧氣中一點點浮現(xiàn)出爸爸的身影,自己夢想了多少次的溫暖懷抱,在向她柔柔地招手。她毫不猶豫地扔下手中的鞋,向河心奔去。河水突然變得暖和了,那是爸爸溫暖的懷抱啊。秀開心地笑了,露出她這一生最甜美的笑容,映著陽光,熠熠生輝。然而只一瞬,它便如波光片片飛散。頓時,鵝們一下子全飛向河心,歡快的叫聲響徹天空……
后來,常有人看見一個披頭散發(fā)的女人在河邊徘徊,她的手中提著一雙粉紅色雨靴。時而大笑,時而大哭。
有人說,她就是秀的媽媽;她年輕時因高考失利,便發(fā)誓不讓自己的孩子讀書;
有人說,她嫁的男人由于受不了她而遠走,她卻總說自己的丈夫是淹死的;
有人說,她神經(jīng)不太正常,總把怨氣出在女兒身上……
春風吹了又走,花開花落,漸漸地,人們忘了那個叫秀的趕鵝的小女孩,只有那條河,仍日夜不息地向遠方流去……
如此至性至情至美的文字,如果用“生活”的原理來衡量的話,是完全符合“生活常態(tài)”的,但卻不是對“生活”的刻板復制與粘貼,很明顯,學生借鑒了作家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的常用手法——塑造。因為現(xiàn)實生活中小女孩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學生并沒有親眼所見;她獨特的內心世界,學生也無法洞察;她年幼生命的最后時刻,學生更不在場。這些都是充分依靠想象,是對“生活”進行形象化再造的結果,而這樣的創(chuàng)造又是多么地合情合理!
提倡“生活化作文”,我們還要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寫作態(tài)度的嚴肅性:我們要把學生的作文思想引導到“認真寫作”“本真寫作”上來,樹立起“為生活寫作”(物質生活、精神生活)的強烈意識,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融入社會,使他們的作文更多地關注生活、關注現(xiàn)實、關注人生,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成為他們寫作的不竭源泉;二是寫作過程的真實性:我們要使學生的作文努力做到“生活真實與藝術真實”的完整統(tǒng)一,竭力避免學生作文中選材的雷同化,引用的趨同化,描述的機械化、程式化,以及結構的公式化等不良傾向,使他們的寫作由蒼白而豐滿,由枯燥而形象,由單調而多姿,由庸常而出色。
本文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高中生作文的生活化生態(tài)化生命化研究”項目研究成果,課題編號:D/2013/02/193
[作者通聯(lián):江蘇興化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