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他自幼生活貧苦,靠上山砍柴為生,整天為了生活而勞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日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么竅門。
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敝笗x的次數(shù)多了,其中意思就自然而然顯露出來了,也就自然而然明白了。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余;夜者,曰之余;陰雨者,時之余。意思是說,學習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是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日之余。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語】現(xiàn)在有些人總找借口說:“我白天那么忙,工作壓力那么大,生活節(jié)奏那么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愛因斯坦和魯迅說過同樣的話:人的差別在于業(yè)余時間。有個著名的“三八理論”,就是一個普通人的一天應該分為“三個八”:八小時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自由安排時間。前面兩個“八”,大多數(shù)人是一樣的,并無多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在于剩下的那八小時怎么度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