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玉
惲代英(1895—1931),祖籍江蘇武進,出生于湖北武昌,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杰出的領導人和著名的理論家。他一生留下了約300萬字的著述,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哲學、教育、軍事等多個領域。學術界對惲代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其中也有一些學者在不同時期對惲代英研究的狀況進行了梳理,如韓凌軒《首次惲代英思想學術討論會綜述》(《文史哲》1985年第6期)、宣英《近年來惲代英研究評介》(《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5期)、田子渝《1995年至2005年宣傳、研究惲代英新成果評析》(《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5期)、李良明《惲代英研究如何深入》(《中共黨史研究》2006年第2期)等等,此外還有一些學術研討會的綜述等,這對于推動惲代英思想的研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為了促進惲代英思想研究的繼續(xù)深入,有必要對其研究狀況進行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因此,筆者擬將學術界對惲代英思想研究的成果作一梳理,以推動惲代英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一、惲代英思想研究的概況
學術界對于惲代英的研究,從他犧牲之后就已經(jīng)開始。早期有回憶和悼念惲代英的文章,內(nèi)容主要是敘述他的生平事跡和探討他犧牲的原因,如楊新華的《惲代英底生涯》(《社會新聞》1932年第8期)、楊甫的《黨政史話:惲代英的生平》(《上海周報》1933年第23期)和《當代史料:惲代英之死:立三路線的犧牲者》(《上海周報》1934年第18期)、鄧拓的《〈中國青年〉和惲代英同志》(《中國青年》1949年第23期),另外有溫濟澤的《關于惲代英同志的死》(《中國青年》1949年第26期),這些文章都論述了惲代英對革命事業(yè)所作出的重要貢獻,號召以惲代英為榜樣,學習惲代英為革命犧牲的偉大精神。
新中國成立之后到1966年這段時間,開始有人整理惲代英的日記和搜集相關文章,也發(fā)表了若干對惲代英的回憶文章。上世紀50年代主要有郭沫若的《由人民英雄紀念碑想到的〈人民英雄列傳〉》以及《關于惲代英的殉難日期及其他》、溫濟澤的《惲代英同志在獄中二三事》(《中國青年》1950年第38期)、行之整理的《惲代英同志的日記》(《中國青年》)1957年第29期),還有沈葆英的回憶文章《同代英在一起的日子——紀念惲代英同志殉難二十六周年》(《中國青年》1957年第6期),張豈之整理發(fā)表了《惲代英在五四運動期間的日記》(《歷史研究》1958年第11期)。此外,為了紀念惲代英犧牲三十周年,發(fā)表了許多回憶文章,主要有惲子強的《回憶惲代英烈士生平——紀念代英二哥殉難三十周年》(《中國青年》1961年第9期)、平輯的《青年們要到工農(nóng)中去——紀念惲代英同志殉難三十周年》(《中國青年》1961年第29期)等。1966年到1976年這段時間沒有相關文章發(fā)表??梢钥闯觯轮袊闪⒅蟮?976年之間,所發(fā)表的有關惲代英的文章還是以回憶惲代英的生平事跡為主,其中也涉及惲代英的個人思想。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思想領域的解放,學術界對于惲代英思想的研究才真正開始起步,并在惲代英誕辰90周年、100周年、110周年的時候出現(xiàn)三次研究的高潮。三十多年來,對惲代英思想的研究更全面,也更加客觀和科學。
首先,有關惲代英研究團體在全國各地先后成立。例如: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4月成立的惲代英研究會,常州市成立的瞿秋白張?zhí)讗链⒀芯繒鹊?。另外,召開大型的學術研討會,主要有1985年華中師范大學舉辦的“紀念惲代英誕辰90周年學術討論會”、1995年該校和江蘇省武進市黨史辦聯(lián)合舉辦的“惲代英誕辰10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討論會”以及2005年“紀念惲代英誕辰110周年學術研討會”,都有力地推動了惲代英研究的進一步拓展和深入。
其次,搜集、整理、出版了一批惲代英的主要著述資料。主要有《惲代英文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惲代英日記》(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1年版)、《來鴻去燕錄》(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惲代英教育文選》(湖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惲代英論個人修養(yǎng)》(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等。其中,《惲代英文集》收集了惲代英從1914年到1931年犧牲前的主要著述,這部文集為了解、研究惲代英思想提供了翔實的資料?!稅链⑷沼洝穭t主要收錄了惲代英從1917年至1919年的日記,這也是研究惲代英生平和思想的十分重要的史料。
再次,出版、發(fā)表了惲代英思想研究方面的相關學術論著及論文。主要有金立人的《惲代英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張文泰的《李大釗陳獨秀惲代英瞿秋白美學思想》(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李良明編的《惲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等。張羽、鐵鳳所著的《惲代英傳》(中國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田子渝的《惲代英傳記》(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也涉及惲代英思想方面的相關內(nèi)容。另外,出版了一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如《惲代英學術討論會論文集(1985)》(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版)、《惲代英誕辰100周年紀念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紀念惲代英誕辰一百一十周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等。
二、惲代英思想研究的主要論題
如上所述,學術界對惲代英的研究起步比較早,但是作為惲代英研究的重要方面,對惲代英個人思想的研究則是從改革開放之后才開始的。從研究角度來說,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縱向上對惲代英五四時期思想發(fā)展軌跡的歷史考察,二是橫向上對惲代英的政治思想、經(jīng)濟思想、哲學思想、教育思想、文化思想、軍事思想、倫理思想、美學思想、編輯思想、宗教思想等各方面的論述,從而構建起了關于惲代英思想研究的立體框架。特別是李良明的《惲代英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的出版,對于推進惲代英思想的研究,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作用??傮w來說,學術界對惲代英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惲代英政治思想的研究
學術界對惲代英政治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五四運動時期和大革命前后兩個歷史階段。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學術界相關研究比較多的是對惲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發(fā)展軌跡的論述。新世紀以來,對大革命時期惲代英政治思想研究的關注也日益增多。
首先,學術界一致認為,惲代英的政治思想經(jīng)歷了從一個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zhuǎn)變過程,但關于惲代英早期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只承認他曾受無政府主義的影響。童志強認為1920年下半年到1921年上半年是惲代英思想轉(zhuǎn)變的關鍵時期,作者承認“惲代英信仰過無政府主義”,但是對于惲代英在宣城師范這段時間活動的評價,不能因為惲代英“還沒有擺脫無政府主義”等錯誤思想,就“武斷地認定惲代英是一個無政府主義者”。[1] 郭圣福認為惲代英受過無政府主義思潮的影響,但是并非意味著他確立了對無政府主義的堅定信仰。[2] 李耀農(nóng)對惲代英早期政治思想轉(zhuǎn)變的原因進行了探討,分析了惲代英思想轉(zhuǎn)變的原因主要是有強烈的愛國心、對工人階級力量的重視、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與宣傳以及劉仁靜、李大釗、鄧中夏等人的幫助。[3]
其次,對于惲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和主流是什么,學術界存在爭論,主要有兩種不同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其思想的主流是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思想。王宗華等人認為在五四運動之前,惲代英受各種思潮影響,其中包含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庸俗進化論和改良主義等,思想呈現(xiàn)“復雜”的狀況,以民主主義為思想的“主流”。[4]韓凌軒對此表示認同,通過與陳獨秀、李大釗及一般進步青年的對比研究,認為惲代英早期思想的特點主要有四個方面:“更注意內(nèi)省的功夫”,“較早地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弊病,并對資本主義進行了批判”,受無政府主義影響時間長、程度深,更具有積極進取和務實的精神。第二種觀點認為其思想的主流是空想社會主義理論。[5]周訓芳認為,惲代英早期政治思想的核心是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并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惲代英的學生時代,從1900年到1918年6月,是他空想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準備時期;第二階段是惲代英擔任中華大學附中部主任期間,時間是從1918年7月到1920年1月,是他空想社會主義理論初步形成時期;第三階段是從辭去中華大學附中部主任開始,1920年1月到1921年7月共存社成立,惲代英的空想社會主義理論最終完成。[6]
再次,對于大革命前后惲代英的政治思想,近年來學術界也給予了關注。李正興認為惲代英的“國民革命觀”是中國共產(chǎn)黨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精辟的見解,也存在理論的缺陷和不足。其主要內(nèi)容包括革命的目的和對象、革命的動力、革命的前途等,還初步探討了無產(chǎn)階級領導權問題、農(nóng)民的重要地位、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作用、中國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關系等問題,不足之處在于對于掌握革命武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國民的階級性質(zhì)認識不夠深刻。[7]李良明從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分析、唯物史觀揭示改造中國的道路、獨立探索在中國建立無產(chǎn)階級政黨、擁護“民主聯(lián)合戰(zhàn)線”、對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派的本質(zhì)的認識、探索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思想、黨在閩西蘇區(qū)局部執(zhí)政經(jīng)驗的總結(jié)等七個方面論述了惲代英的政治思想,指出了其階級性與實踐性、前瞻性與指導性、深刻性與通俗性的特點。[8]
(二) 關于惲代英教育思想的研究
惲代英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杰出的青年運動領袖,同時在教育方面也多有建樹,不僅有豐富的教育實踐,在理論方面也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思想。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學術界對惲代英教育思想的研究日趨重視,研究成果豐富。
作為研究專著,金立人的《惲代英教育思想研究》(遼寧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比較全面系統(tǒng)地闡述了惲代英的教育思想。該書以惲代英教育活動為線索,探討了惲代英的教育思想的豐富內(nèi)容,從教育與人的發(fā)展、教育與改造社會、教育目的、德育思想、學校體育、家庭教育與兒童公育、中等教育和高等師范教育的改進、教育方法的改革等方面論述了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有關論文比較多,總體上來看,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惲代英的教育思想。
一是學術界對于惲代英教育思想形成過程進行了探討,并對特定歷史階段的教育思想作了研究。哈經(jīng)雄對惲代英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進行了階段劃分,以五四運動為界限,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受無政府主義思想影響,主要表現(xiàn)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主義教育觀”,這一時期惲代英提出要“改良”教育,尤其重視“品性的教育”。五四運動之后,惲代英首先在教育領域?qū)崿F(xiàn)了向馬克思主義思想的轉(zhuǎn)變,這一時期主要是“馬克思主義教育觀”,與“資產(chǎn)階級超階級的教育觀”劃清了界限,主張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研究教育問題、改革教育。[9]潘國琪認為,惲代英早年受資產(chǎn)階級“教育救國論”影響,主張“正風俗為救國唯一要事”,教育則是正風俗之“一種手段”和“唯一切實的工具”,到1921年春惲代英拋棄了這種觀點,并對“教育救國論”進行了批判。[10]有學者專門論述了惲代英在中華大學時的教育思想,李良明認為惲代英在中華大學的教育實踐階段,正是他由激進民主主義者向馬克思主義者轉(zhuǎn)變的時期,是“啟蒙時期中的極其重要的階段”。[11] 凌興珍論述了惲代英入川前的教育思想以及入川后的思想變化,揭示了惲代英教育思想變遷的根源,文中認為,惲代英入川前的教育思想是改造教育與改造社會打成一片,并且參與了川南師范學校的校務改革實踐,對惲代英教育思想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12]
二是對于惲代英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給予了概括。李良明認為,惲代英教育思想的內(nèi)容包括教育的目的、德育思想、教育管理思想、教材和教學方法等。[13]蘇渭昌認為惲代英的教育思想包括教育的本質(zhì)、作用,中學教育目的,師范教育,培養(yǎng)獨立能力四個方面。[14]潘國琪等人認為,惲代英的教育思想包括對“教育救國論”和教會學校的批判,教育目標、“民治的教育”的主張以及學校體育教育、中等教育、師范教育、教材與教學方法的改革等等。[15]汪楚雄認為惲代英提出了“自覺覺人”的教育思想,開創(chuàng)了自范立標、自學立識、自黨立品、自強立志、自踐立行、自決立人的教育路徑,具有重要的啟迪作用。[16]
三是惲代英的學校體育教育思想和青年教育思想近年來成為惲代英教育思想研究中的熱點問題。關于學校體育教育方面,李鳳程高度評價了惲代英的《學校體育之研究》一文,認為這篇文章的發(fā)表是我國近代學校體育教育史上的里程碑,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學校體育教育研究和改革的先河。[17]李世宏專門對惲代英的學校體育教育思想進行了研究,概括了惲代英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并用惲代英文章中的四句話進行了提煉:“學校體育,所以保學生健康”、“吾國學校之體育,斷不可不研究改良”、“運動比賽之事,學生界最近之活動的好境象”、“回到鄉(xiāng)村中間做一番事情,教他們打拳習武”。同時對惲代英學校體育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進行了闡述。[18]
學者們還對惲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內(nèi)容、歷史特點和現(xiàn)實價值進行了研究。屠靜芬認為惲代英的青年政治教育思想內(nèi)容主要包括青年須有立志救國的遠大理想;青年須立志成為報效國家的有用人才;青年須具有修身養(yǎng)性的革命情操;青年政治教育應采用形式多樣的方法。[19]盧國琪認為,惲代英的青年教育思想包括:教育青年要有歷史使命感和歷史責任感;教育青年要樹立崇高的理念,做堅定的愛國者;教育青年要注重自身修養(yǎng),強調(diào)身體力行,并為青年指明青年運動的方向和道路,指明改造青年的途徑。[20]薛志清認為惲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具有鮮明的歷史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引導青年把個人生存、發(fā)展與民族救亡、改造國家相統(tǒng)一;啟迪青年把遠大理想與腳踏實地的作風相結(jié)合;幫助青年澄清錯誤思潮的影響,使他們接受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真理。其青年教育思想的現(xiàn)實價值主要表現(xiàn)在:堅持和倡導愛國主義的價值觀;應實現(xiàn)遠大理想與現(xiàn)實生活的有機統(tǒng)一;應堅定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信念。[21]
(三)關于惲代英哲學思想的研究
惲代英是在中國較早地全面?zhèn)鞑ヱR克思主義哲學思想的革命先驅(qū),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突出貢獻。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學術界對于惲代英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研究,分別從整體以及物質(zhì)觀、認識論、唯物史觀、人生觀等方面進行了闡述。
首先,是把惲代英的哲學思想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學術界對于惲代英哲學思想的內(nèi)容無太大爭議。呂希晨認為,以五四運動為界,惲代英的早期哲學思想還停留在樸素唯物主義階段,提出了物質(zhì)實在論,對哲學的基本問題做出了回答。在認識論方面,闡述了知識與經(jīng)驗的關系,肯定經(jīng)驗是一切認識之源,還提出了“懷疑論”。同時,對宗教唯心主義進行了批判。五四運動之后,惲代英由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對唯物史觀進行了界定,對戴季陶主義和國家主義進行了批判,并力圖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中國社會各階級狀況,觀察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22]馬彥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惲代英的早期哲學思想,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物質(zhì)實在論及其特點;堅持唯物主義認識論;提出“無神論”思想,抨擊“有神論”。[23]王鵬程認為惲代英的哲學思想主要由物質(zhì)觀、認識論、人生觀、歷史觀組成,自成體系。其物質(zhì)觀包括對近代哲學“物質(zhì)”觀的概述,物質(zhì)必為實在,世界統(tǒng)一于“以太”——物質(zhì);其認識論包括認識的來源及層次,認識的形成過程,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其人生觀包括生死觀、苦樂觀、善惡觀等;其歷史觀包括無神論,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社會歷史發(fā)展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等。[24]
其次,對惲代英的認識論和物質(zhì)觀等具體方面分別進行了研究。李本先認為,惲代英早在五四運動之前,就提出“物質(zhì)必為實在”的基本觀點,并認為物質(zhì)是人們感覺、認識的來源,從而貫徹了認識論的唯物主義的基本前提。承認了客觀世界的可知性,批判了不可知論代表人物。惲代英還非常重視經(jīng)驗,他的認識論具有明顯的辯證法思想,是當時時代的產(chǎn)物。[25]張冬咬等認為惲代英在五四之后,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認識的來源及形成、認識的層次、認識的有限性和無限性、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等重要內(nèi)容,而且還初步提出了認識的實踐價值思想。[26]李宗遠認為惲代英哲學思想是從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唯物主義走向現(xiàn)代唯物主義的,宣揚了無神論,反對宗教。認識論方面,堅持唯物主義的反映論,反對唯心主義的先驗論;堅持唯物主義的可知論,反對不可知論;主張實踐,反對空談和脫離實際。惲代英的唯物史觀,包括學習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論證中國革命的必然性和闡發(fā)階級斗爭的理論等。另外,對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中的作用作了闡述,認為人民群眾是革命最基本的勢力。[27]王鵬程認為,惲代英在五四運動之前就對歐洲近代哲學史中的四種“物質(zhì)”觀進行過綜述與剖析,明確提出了“物質(zhì)必為實在”的哲學觀點,“攀上了當時中國哲學思想發(fā)展的高峰”。并且對惲代英的物質(zhì)實在論的時代價值及缺陷做了論述,認為“雖然惲代英‘物質(zhì)實在論思想的邏輯思辨十分明晰,但在當時中國來看,還是缺乏大量的有充分說明力的依據(jù),因此,也難以對它展開嚴格的精密論證?!薄八谝欢ǔ潭壬喜]有完全克服舊唯物主義的不徹底性,以至于惲代英在稍后與教授佛學的劉子通老師探討‘以太時陷入了極大的困境?!盵28]他還指出,惲代英哲學思想產(chǎn)生以其所處時代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道德、哲學等為基礎,并深受惲代英所處的階級、所在的家庭、所受的教育、所歷經(jīng)的際遇和他個人獨特的氣質(zhì)影響。[29]
(四) 關于惲代英經(jīng)濟思想的研究
惲代英在20世紀20年代期間,撰寫了許多關于經(jīng)濟領域方面的文章,是中國共產(chǎn)黨內(nèi)最早提出中國必須走工業(yè)化道路的理論家,思想頗具前瞻性和科學性。學術界對惲代英經(jīng)濟思想的研究比較薄弱,僅有很少的幾篇文章進行論述,還需要學術界同仁的進一步努力。
田子渝認為,惲代英的經(jīng)濟思想吸收了列寧的新經(jīng)濟政策的有益思想,他從揭露帝國主義對中國進行經(jīng)濟侵略的現(xiàn)實入手,提出必須要徹底改造舊的經(jīng)濟制度,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進行中國的現(xiàn)代化建設。在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沒收帝國主義的在華企業(yè)、關稅自主、利用外資等方面都有深刻的論述。[30]張荊紅認為,惲代英從經(jīng)濟的角度準確認識和分析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現(xiàn)實狀況,對于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進行了探索。他的經(jīng)濟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對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建設模式的論述上,對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所有制結(jié)構和經(jīng)濟成分做了科學的分析,并對具體的經(jīng)濟政策做了科學的構想,為后來黨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經(jīng)濟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初步的基礎”。[31]馬德茂認為,惲代英對經(jīng)濟理論的貢獻體現(xiàn)在對中國社會性質(zhì)、基本國情、中國社會各階級經(jīng)濟地位的分析以及民主革命勝利后中國社會三種經(jīng)濟成分的設想上,是中國共產(chǎn)黨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理論探索的“重要組成部分”。[32]張克敏認為,惲代英的經(jīng)濟思想的內(nèi)容體現(xiàn)在中國革命發(fā)生的經(jīng)濟根源,中國產(chǎn)業(yè)無產(chǎn)階級在經(jīng)濟上的重要地位并最富有革命性,要改造社會,必須迅速地、徹底地改造舊的經(jīng)濟制度,在農(nóng)民運動中要特別注意經(jīng)濟方法的運用,在中國建立社會主義經(jīng)濟制度方式的構想等方面。[33]
(五) 關于惲代英文化思想的研究
學術界對于惲代英文化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中西文化觀上。學術界普遍認為,惲代英的中西文化觀經(jīng)歷了一個變化發(fā)展的過程,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分別具有不同的特點。
宋曉慶認為,惲代英早年的中西文化觀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局限,這一階段他對主張個人利權的西方文化進行了批判,而服膺中國的“義務論”文化,“本能地站出來捍衛(wèi)傳統(tǒng)”。從新文化運動到1920年前后,惲代英在中西文化方面主張調(diào)和,對于傳統(tǒng)文化開始持懷疑態(tài)度但又難以割舍,相信新學卻又心懷疑慮,充滿了責任感和現(xiàn)實感。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后,他對于中西文化本質(zhì)區(qū)別的理解有所加深,以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結(jié)合對國情的認識,認為中西文化不同在于性質(zhì)各異,而非程度高低。這個時期的惲代英,對于中西文化的認識開始服務于革命的需要。[34]關于惲代英對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金玉芳撰文指出,在早期,濟世是惲代英對西方文化價值認同的標準,簡而言之,凡是利于救亡運動的學說、思想,則采納之;反之,則批判、排斥之。從1920年秋到1922年,惲代英對西方文化價值的認識從文化改造轉(zhuǎn)變到社會改造,從精神層面轉(zhuǎn)變到物質(zhì)層面,強調(diào)務必要建立革命的文化,特別是要研究馬克思主義。[35]
另外,關于惲代英的軍事思想、倫理思想、編輯思想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限于篇幅,不再一一論述。
三、關于惲代英研究的思考
通過梳理惲代英思想研究的成果,分析這些研究的特點,筆者對惲代英研究有如下的思考。
首先,研究惲代英的學者還相對較少,專門研究惲代英的學者更不太多。惲代英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領導人,為革命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其思想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但是,目前對惲代英的研究深度還不夠,研究群體也比較小。比如研究惲代英經(jīng)濟思想的大多是經(jīng)濟學方面的學者,研究惲代英哲學思想的一般是哲學方面的學者,他們本身不是專門從事惲代英研究,形不成一個研究惲代英的學術團體,這也是惲代英研究不能夠深化的一個原因。因此,推動惲代英思想研究的繼續(xù)深入,需要更多學者和研究機構的關注和支持,需要大家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其次,目前的研究成果有關五四時期的多,有關大革命時期的少,并且重復性研究較多,從而使研究成果缺乏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實際上,對于惲代英思想的研究深度還遠遠不夠。比如惲代英的文化思想、政治思想等,目前關注的人還較少,惲代英的民生思想更是無人涉足。進一步拓展這些方面的研究,還需要學者們付出更大的努力。
再次,研究方法還有待多樣化,并且要重視有關惲代英思想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梢钥v向研究,也可以橫向研究,還可以多學科交叉研究,進行比較研究??傊?,研究方法有待提升,研究領域還可以進一步拓展。
參考文獻:
[1]童志強.論惲代英的早期思想轉(zhuǎn)變 [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5,(3).
[2]郭圣福.惲代英與五四時期的無政府主義思潮[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6,(2).
[3]李耀農(nóng).五四運動前后惲代英的思想轉(zhuǎn)變探因[J].湖南社會科學,1994,(3).
[4]王宗華,張光宇. 五四時期惲代英同志的思想發(fā)展和革命實踐[J]. 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3).
[5]韓凌軒.惲代英早期思想的特點和主流[J].文史哲,1987,(3).
[6]周訓芳.惲代英早期政治思想探索[J].史林,1988,(3).
[7]李正興.惲代英“國民革命”觀略述[J].江西社會科學,1999,(2).
[8]李良明,李天華.惲代英政治思想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2,(5).
[9]哈經(jīng)雄,李渝.惲代英的教育思想[J].教育研究與實驗,1985,(2).
[10]潘國琪,張繼昌.惲代英的教育思想簡論[J].浙江大學學報,1996,(4).
[11]李良明,田子渝. 惲代英在中華大學時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J].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4).
[12]凌興珍. 由改良到改造:五四前后惲代英教育思想變遷軌跡——兼論其對1921-1922年川南師范學校校務改革的貢獻[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0,(12).
[13]李良明,田子渝.惲代英在中華大學時期的教育思想及教育實踐[J].武漢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4).
[14]蘇渭昌.惲代英教育思想——紀念惲代英同志誕辰九十周年[J].天津師大學報,1985,(4).
[15]潘國琪,張繼昌. 惲代英的教育思想簡論[J].浙江大學學報,1996,(4).
[16]汪楚雄. 惲代英“自覺覺人”教育思想評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2).
[17]李鳳程. 《學校體育之研究》與我國學校體育——紀念惲代英《學校體育之研究》發(fā)表七十周年[J].體育科學,1987,(2).
[18]李世宏. 惲代英學校體育思想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1,(6).
[19]屠靜芬,李敬煊.論惲代英青年教育思想及現(xiàn)實意義[J].學術論壇,2009,(6).
[20]盧國琪.論惲代英關于青年教育的思想[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4).
[21]薛志清.惲代英青年教育思想的歷史特點及現(xiàn)實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10,(6).
[22]呂希晨.惲代英哲學思想研究[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4,(4).
[23]馬彥.對惲代英早期哲學思想的探討[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24]王鵬程,李良明.論惲代英的哲學思想[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4).
[25]李本先.試論惲代英早期的認識論思想[J].青海社會科學,1986,(4).
[26]張冬咬,王鵬程.惲代英認識論思想初探[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08,(5).
[27]李宗遠.惲代英的哲學思想探索[J].青海社會科學,1989,(6).
[28]王鵬程.論惲代英的“物質(zhì)觀”[J].理論學刊,2008,(9).
[29]王鵬程.論惲代英哲學思想產(chǎn)生的條件[J].湖湘論壇,2008,(6).
[30]田子渝.淺析惲代英的經(jīng)濟思想[J].中共黨史研究,1996,(3).
[31]張荊紅.試論惲代英對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理論形成的歷史貢獻[J].理論月刊,2006,(6).
[32]馬德茂. 惲代英對新民主主義時期經(jīng)濟理論的探索[J].黨的文獻,2007,(6).
[33]張克敏,徐作喜.惲代英經(jīng)濟思想芻議[J].黨的文獻,2007,(6).
[34]宋曉慶.試論惲代英的中西文化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0,(3).
[35]金玉芳.簡析惲代英對西方文化的價值取向[J].社會科學輯刊,1996,(5).
責任編輯:宋 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