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魯寧
摘要:對信息技術課程 教學常規(guī)課前、課中、課后各要素進行了詳細闡述,并結合實例對每個要素進行分析,應用證明,按教學常規(guī)進行教學在信息技術學科中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自主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
關鍵詞:教學常規(guī) 信息技術 教學方法
信息技術是一門知識性與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工具課程。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進步,該課程也日漸重要。信息技術課的主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通過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處理和應用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
為了使學生既能達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要求,又能在初中畢業(yè)信息技術考試中取得好的成績,就應該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下足功夫。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來說,要從課前、課上、課后來做文章。
一、課前主要是備課、書寫教案和準備學案
備課是一節(jié)好課的前提,只有深入鉆研教材,才能全面地掌握到教學中的內容,只有完全的了解學生了,才能正確的找到教學中的辦法。新課標要求備課要從“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去設計教學方案、創(chuàng)新,使教師充當促進、參與、指導的角色。在研究教學方法的時後,應該想到怎么樣跟學生交流和溝通,怎樣從教學的“獨白”轉到“對話”中去。設計師生們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教學過程,讓老師和學生們組成一個名副其實的“學習共同體”。備課還要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應該仔細的判斷出學生知識掌握中的差異,找出新知識學習的準確點;仔細的判斷出學生知識掌握中的差異,按照他們的情緒、愛好、興趣,策劃課堂教學;仔細地判斷出學生知識掌握中的差異,按照對方確定分層施教,架好學習的橋梁,使底子不好的學生“消得了,吃得進”,使基礎較好的學生“跳一跳,摘得到”。在了解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體需求的情況下,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才可以為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全身心地投進入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有較大發(fā)展。
教案是課堂教學的方案。一份好的教案應具備哪些條件呢?第一,應當具有科學性。例如,青島版第一冊二單元第六課《如何使用資源管理器》這一課,可以把這節(jié)課的內容與剛學過的第五課《用好我的電腦》聯(lián)系起來,利用知識點的遷移和交錯,對比學習,形成知識結構。第二,應當具有系統(tǒng)性。一節(jié)課所有知識點并不是簡單羅列,相互孤立的灌輸給學生,應該有一條線索串起來,知識點的講授順序可以根據(jù)線索調整,目的是形成知識框架。第三,應當具有針對性。課堂教學總是面對具體學生進行的,所以必須具有針對性。教學同樣的內容,在不同的班級里起點、坡度、密度、難度都可能不大一樣,就是在同一個班級里,學生基礎也不在同一個層面上。沒有針對性,也就沒有可行性。這就是平常所說的備學生。第四,應當具有啟發(fā)性。教學不應是一切都靠教師“給予”,應啟發(fā)學生,可讓學生主動地“獲取”。所以,要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景,要做到溫故知新,舉一反三。
學案是由教師根據(jù)教學任務,學生知識基礎,能力水平,心理特征等設計的,以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訓練和發(fā)展學習能力為主線的供學生使用的學習方案。學案教學法轉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體現(xiàn)了教學的核心是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探索知識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能力,充分體現(xiàn)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學案由學習目標、學習活動設計、達標練習、推薦作業(yè)四部分組成。學案的設計也要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以基礎知識為主,拓展知識用來拔高,讓那些基礎好的同學有事可干。
二、課上就是指課堂教學要達到教學目標
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來完成每節(jié)課的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合適的教學方法是達到的預期教學目標的關鍵。常言道“教無定法”,這是指在教學上沒有一個一成不變的模式,更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統(tǒng)一方法。本人通過實踐教學總結出以下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任務驅動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即每一章節(jié)均有一個具體的任務,能用計算機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使學生能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獲得知識、掌握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任務驅動教學法”使學生明確了學習目標,一個任務完成了,一個目標達到了,就會產生新的任務,新的目標。隨著一個個任務的完成,學生將逐步消除對計算機的神秘感,不斷地體會到使用計算機的樂趣。
適當留白,問題引導法。留白,就是講課不要面面俱到,要給學生的思考和嘗試留有余地。我們不能剝奪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權利。課堂上提出幾個有難度的問題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個別基礎好的孩子大顯身手,求知的欲望與能力的攀比又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課后主要的任務是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
建立完善的評價機制,使所學知識得以鞏固并應用,為教師和學生對整個教學過程提供反思的機會,也是課堂的延續(xù)。
每一章課程結束后,精心設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題目,幫助同學總結所學的知識,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檢查自己能否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做出自我評價。同時,要不斷反思教學,形成持續(xù)發(fā)展。通過反思活動,逐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有效學習策略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也能起到梳理備課思路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加琛.學案教學的理論與實踐[J].教育探索.
[2]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用).2002.
[3][美]加里·D.鮑里奇.有效教學方法.
[4]程書麗.中小學教學資源庫的建設模式與應用實踐[J]. 現(xiàn)代教學,2006,(06).
[5]李洵.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8.
[6]王萍萍.基于規(guī)范化的中小學網絡教育資源庫的設計與實現(xiàn)[D].東北師范大學,2006.
[7]莫祖波.網絡資源庫設計及其在課程整合中的應用[D].湖南師范大學,2006.
[8]李紅靜.初中信息技術學科生態(tài)環(huán)境構成因子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9]李建雯.生本教育理念在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實踐[D].聊城大學,2014.
[10]王文愛.基于TPACK的信息技術教師能力現(xiàn)狀調查分析[D].聊城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