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和朋友聊起美食,味蕾上最先縈繞的都是童年的記憶。朋友抱怨:“你所謂的美食,難道只是那些遙遠的記憶嗎?”
其實,美食對很多人來說,都已升華為記憶了,尤其是童年吃過的美食,更是伴隨著親密接觸生活的愉悅記憶,扎根在了腦子里。
對我而言,童年有關(guān)美食的記憶有兩大事件,一是初冬季節(jié)的下粉條,二是臘月初的殺豬。如果有幸將這兩件大事合在一起,那就是關(guān)于美食的重大節(jié)日了。
家鄉(xiāng)盛產(chǎn)洋芋,于是就有了洋芋的各種烹飪方法,有關(guān)洋芋宴的故事,我們在以后慢慢分享吧,而今天要說的,是那些挑剩了的小洋芋蛋締造的美食奇跡。
小洋芋切起來很麻煩,于是成為了做洋芋淀粉的最好材料。黃土地種出來的洋芋淀粉含量很高,用粉碎機一打,便成了奶白色的湯,這些湯加上水多次沉淀,又白又滑的淀粉就成型了。在院子里鋪上大大的塑料布,把淀粉曬干,就是下粉條的上佳材料。
下粉條是農(nóng)家美食的集體會戰(zhàn),一家人很難完成,需請鄰家來當幫手。洋芋淀粉先和了面粉和白礬,做成面團。再用大鍋燒開一鍋水,在鍋上架起木質(zhì)的“床子”,把面團塞進“床子”里,男人們用力壓“床子”,像面條一樣的粉條就落入滾鍋里。
從鍋里撈起的粉條已經(jīng)成型,找一根木棍掛上,在院子里拉上繩子,一掛一掛地晾曬。
曬粉條的情形格外壯觀,白白的粉條,如絲線一般吊掛著。孩子們就在這些掛起來的粉條間穿梭,悄悄揪一截塞進嘴里,滑滑地進了嗓子眼。
院子里忙碌著下粉條,外面的豬已經(jīng)被捆好了,殺豬匠一邊抽著煙,一邊說笑著,長長的放血刀已經(jīng)從豬脖子刺下去,直抵心臟,主人端一個大盆子,接上噴涌而出的血。這血和上面粉,可以做成可口的血饃饃,是殺豬日里必備的美食之一。
殺完的豬先拔了豬鬃,然后扔到水溫適中的木桶里,開始去毛。很快,一頭粉白的豬就出現(xiàn)在你面前。旁邊的空地上用木椽搭起架子,四五個壯漢將豬倒掛在架子上,先割掉豬頭,然后從下往上割肉,冒著熱氣的軟軟的豬肉一盤盤端進了廚房。割到最后,連著豬尾巴的一塊肉是要送給殺豬匠的,這是村子里沿襲下來的傳統(tǒng)。
日暮下山,天氣漸凍,忙了一天的男人們盤坐在土炕上,點著煙聊著家常。女人們在廚房忙碌著,新鮮切的豬肉片配上新下的粉條,這香味久久縈繞,成了美食記憶力的“終結(jié)者”。
如今,這些古法已經(jīng)很難見到了,豬被送到屠宰場里宰殺,粉條也是用機器一次成型的,多了些機器的打磨,香味也漸漸流失了。
關(guān)于美食的記憶,就這樣“種”在了腦子里,當偶然翻開這記憶的時候,口水也會打濕敲字的鍵盤。
農(nóng)家美食——豬肉粉條
主料:
豬肉 50克、粉條 50克(要用開水泡軟)、白菜莖 200克、胡蘿卜 50克、泡蕨菜 50克、蘑菇 50克、鹽 5克、醬油 10克、豆油 10克、香油 5克、蔥 20克、蒜 10克、胡椒面 0.5克、辣椒絲 2克。
做法:
1.把白菜根、胡蘿卜、泡開的蕨菜和蘑菇、豬肉切成絲,用調(diào)料醬腌。
2.在炒鍋中倒入豆油將豬肉炒熟以后,放入白菜根、胡蘿卜、蕨菜、蘑菇。
3.等到蔬菜熟了,放入切好的粉條,用調(diào)料醬調(diào)味后放到碟子里撒上芝麻鹽,最后用辣椒絲澆頭。
小貼士:
粉條加工在我國有千余年的歷史,粉條以大米、豆類、薯類和雜糧為原料加工制成。其中最以洋芋粉和大豆粉做的好吃。粉條在加工制作過程會添加明礬,明礬中含有較多的鋁,因此粉條也屬于含鋁食品,不可過量食用。
(責編 江有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