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時裝媒體的春節(jié),各大雜志將藝人推出門外討紅包,接下來明星們的義務便是坐在報刊亭上伺候著路人的味蕾,無論梗是新是舊,總能讓人駐足一番。慣用的好使一招是價格便宜量又足的人海戰(zhàn)術——拉上多個明星名模姑娘,化上濃妝、穿上華服,在大腕兒攝影師的鏡頭前嫣然一笑。幕后團隊雙臂一抱,眼角輕瞥:“如此陣容你還不買單?”確實,臺上一幕幕大腿與面紗齊飛的“好萊塢大戲”,仿佛在高歌姣好年華,眼神里卻又閃爍著不肯定。不明真理的大眾們一邊驚呼一邊疑惑:她們是誰?似曾相識的偶像還是被標簽了的人偶?在接下來的網(wǎng)絡發(fā)布里,一個封面在幾個小時內(nèi)便被消化一空,再經(jīng)自媒體們澆上的酸甜苦辣小料,一場盛宴,萬人受邀。
但這場盛宴,卻未有讓人體味到那股在舌尖上跳動的反常但有趣的頻率,一本九月刊拉頁抻出了八達嶺,雜志重達五斗米,“新品不買你就輸”、“秋冬美甲新顏色”等與社會和產(chǎn)業(yè)議題無關聯(lián)的慣式報道,不出意料地粘在了女明星的左右臉,成了她們“最美”的首飾。粗糙的文字在此刻化身皇家園林里的怪石,它突兀的存在為身旁的花朵增添了一份怪異姿色,鮮少有為女人的思想代言一仿佛觀者智商偏低、世界觀狹隘,不愿看到除了包款紅唇職場情愛以外的生活一般,或者生硬提供出別人的生活模板,又或是沒有說服力的品味課堂。
那么,誰來關心當前觀者的閱讀趣味為何?對當下社會的審視與取舍是怎樣?如果需要走在前端,媒體當有的倡導又是什么呢?互聯(lián)網(wǎng)下的大眾審視尖銳如刀,剝開你皮囊發(fā)現(xiàn)是草包,怎會再尊你富貴相呢?
沒有不破的城墻,只有不肯攀爬的兵。
相比較之下,男裝雜志的內(nèi)容范圍和人物取材則出奇地寬容,比如《L'Uomo Vogue》和《Fantastic Man》正是我的心頭愛。前者以百花齊放的從容勁一把抹掉了主流雜志的油膩,而后者雖然以50年代的教育式口吻主導文章走向,但卻老氣得性感。它們從封面人物的挑選到造型,在保持人物特色的同時也毫不客氣地留下了雜志的明顯標記,是瀟灑,也是媒體該有的風骨。當然,我們GQ恰好在九月刊推舉出“年度人物”,多人封面是這些年來的常規(guī)操作,但如你所見,在人物選擇上極為多元化。本刊的抱負、年度人物的評選正是以這樣的民主和樂觀的心態(tài)去擁抱不同類別的男性,從作家到模特、導演到企業(yè)家,上天下地無奇不有,反正只要快樂存在的,便展開懷抱并歡迎一起來搗亂,至于做到了幾分還得要觀者來評判。
大姐大Anna Wintour曾說:“我們希望讀者在瀏覽雜志時偶爾被過于激烈的視覺和議題而產(chǎn)生情緒波動,甚至取消訂閱服務?!边@便是九月刊和傳統(tǒng)媒體的存在目的一一給予讀者在電子平臺讀不到的深度新鮮事,一些無意知曉的誘惑和驚喜,無論反饋積極或消極,它的目的是開放地傳達一個全新的視角。中國媒體人推崇的《Vanity Fair》與美國《Vogue》雖然需要用明星封面來刺激銷量,但對于媒體該有的敏銳度一絲不少,該嘴賤時也從不缺席,去年發(fā)表的“大麻料理”特輯不僅轟動了美國共和黨,而且出乎意料地成為Brooklyn hipster們爭相閱讀的“火辣刊”。2014年大西洋海岸的“圣經(jīng)”突破銷售紀錄,卻并不是因為9位國際超模的拉頁,而是something special,然而他們的灑脫也不是毫無風險的征程,而是毫無保留的最后一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