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高校中平普遍存在著大學生自發(fā)而形成的非正式群體,這些群體既有著積極的作用也有著消極的作用。高校工作者應該密切關注大學生非正式群體,認真的分析其類型、產(chǎn)生的原因以及作用,從而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提出行之有效的策略。
關鍵詞:非正式群體;大學生;管理
大學,作為整個社會組織系統(tǒng)中的一部分,存在著各種非正式群體。這些非正式群體對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等都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一、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類型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是指高校大學生基于共同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念等原因而自發(fā)形成的,沒有正式文件認定的無形群體。根據(jù)非正式群體的成因,可將大學非正式群體分為如下幾類:
1.地域型
指以同鄉(xiāng)、同學、同宿舍等為基礎而形成的群體,它是大學校園中普遍存在的一種非正式群體的類型。這種群體的成員往往是來自于相同的故鄉(xiāng)或是有著相同的學習背景亦或是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因此有著共同的話題,又很容易彼此理解與溝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自己的社交圈子。
2.興趣型
指出于彼此興趣相投而逐漸結成的,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組織力的小群體。這個群體的成員往往在一起會切磋技藝、交流體會,是個娛樂型的小群體。
3.情感型
指由于彼此的性格相近、有共同語言,或為彼此的品德、才學所吸引而結成的小群體。這些人彼此之間,或建立了親密的友情,或發(fā)展成了甜蜜的愛人。
二、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因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產(chǎn)生有著自發(fā)性,不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它的形成有著主客觀多方面的原因,概括來說,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
1.個人的主觀因素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形成的根本就是出于大學生個體發(fā)展的需要。大學生這個群體,他們生理已經(jīng)成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大多數(shù)都是首次離開家鄉(xiāng),在陌生的環(huán)境里會覺得孤獨不安,故希望找一個群體來滿足自己的歸屬需要。
2.外部的客觀因素
社會的大環(huán)境對非正式群體的形成起到了外部的推動作用。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滲入高校,學生在宿舍就可以查詢全球的信息,也可以通過微博、博客等進行交往。由于網(wǎng)絡聯(lián)系的方面性、快捷性,很多學生都交往頻繁故形成了很多網(wǎng)絡虛擬的非正式群體。校園的小環(huán)境也促進了非正式群體的形成。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活動,一般就是教室、圖書館、食堂、宿舍,四點一線的生活軌跡。所以,校園的小環(huán)境也為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形成提供了條件。
三、非正式群體對學生行為的影響
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在學生的管理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該群體會對學生、班集體以及學校都會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就其作用可以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兩個方面。
1.非正式群體的積極作用
首先,非正式群體可以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大多數(shù)學生是第一次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學習。新的學習生活環(huán)境和人際關系都給他們帶來壓迫感。因而,需要感情的寄托、情感的交流。但是這些需求在正式群體里得不到滿足,于是,他們大多在非正式群體中來滿足自己的情感歸屬的需求。
其次,為大學生提供更多展現(xiàn)自我的機會。由于大學正式群體中的學生干部崗位數(shù)量有限,所以很多學生缺少展示自我的平臺。而非正式群體是由成員自愿參與,群體中人人平等,可以相對自由的開展各種活動,能夠給其成員提供表現(xiàn)自我的機會。
最后,非正式群體還有利于大學生互相幫助。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與正式群體的成員有個顯著的區(qū)別,就是他們是靠情感為紐帶建立起來的。非正式群體中的成員一般都相互信任、相互欣賞,關系也十分密切。因此,有誰遇到難處,其他成員也會奮不顧身的伸出援助之手。
2.非正式群體的消極作用
非正式群體在帶來了積極作用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消極作用。首先,就是當非正式群體與正式群體的目標不一致的時候,非正式群體因其本身的凝聚力,群體成員之間的默契,就會共同抵觸正式群體工作的進行,使得正式群體的影響力和工作效率降低。其次,有的大學生成員過分的沉浸于自己的小群體中,造成集體觀念淡薄,不關心班集體這些正式群體的活動。這樣,既影響了學生的學習,又給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
四、對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的建議
1.正確地認識大學生非正式群體
學校的管理者應該認真的研究學校中存在的非正式組織,有針對性的采取相應的措施。對與大學正式群體目標相一致的非正式群體,應該給予保護與支持,促進其繼續(xù)健康的發(fā)展。對于中間型的要積極引導,發(fā)揮其的積極作用。對有一定消極影響的非正式群體,要持有謹慎的態(tài)度,加強教育,改變其消極的作用。對個別屢教不改的消極作用群體,要堅決予以取締。
2.發(fā)揮非正式群體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正式組織中一定會有嚴格按照規(guī)章制度選舉出來的領導者,而非正式群體中也同樣會有這樣的核心人物。不過與正式組織不同,這些核心人物是自發(fā)形成的,他們因為自身的魅力被其他成員所折服,在群體中有著很高的威望與影響力。而這種威望與影響力有時會超過正式群體中某些帶有強制性的約束。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核心人物的教育與引導,充分發(fā)揮他們在非正式群體中的帶頭作用,引導非正式群體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3.加強正式群體的建設
大學之所以會有很多非正式群體,根本的原因就是正式群體無法滿足大學生的個人需求。像班級、學生會這些正式群體,光顧按照規(guī)章制度做事情,沒有切實的考慮到其組織成員的感受與需要,故不能被學生真心實意的所接納。高校應該合理有計劃的加強正式群體的建設,滿足大學生的各種發(fā)展需要,使學生積極的加入正式群體中來,減少對非正式群體的依賴。
參考文獻:
[1]周三多,陳傳明,魯明泓.管理學[M].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
[3]張益民,張力凡.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策略研究[J].學理論,2013.
[4]黃文秀.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和引導初探[J].浙江師大學報,1995.
[5]鄒寬生.當前高校學生中非正式群體分析及管理[J].科技信息,2006.
[6]朱立華.談高職院校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管理[J].教育與職業(yè),2006.
[7]劉漢玉.論大學生非正式群體及其引導與管理[J].青春歲月,2013.
[8]荊先清.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管理策略探析[J].科教文匯,2007.
[9]楊紅鮮.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現(xiàn)狀探析[J].科教導刊,2013.
作者簡介:
侯晨晨(1995年~),女,漢族,籍貫:江蘇省徐州市,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qū)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研究生,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專業(yè)。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雁山校區(qū)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