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爭艷
文言文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尤其是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學生對文言文更是“不感冒”,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興趣不高,參與度難以得到提升,加之一些教師在文言教學中所采用的模式較為生硬,文言教學效率更是難以得到提升。提倡虛實結(jié)合,把文言文文本和學生的生活結(jié)合起來,以問題作為引導,促進學生展開探究,效果會更好。
一、融入生活素材,激活學生
結(jié)合以往高中文言文的教學來看,基本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講解,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要讓學生能記住文言文知識,能在考試中解答問題,而忽視了文言文中的傳統(tǒng)文化,忽視了文言文和生活的聯(lián)系。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體會其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髓,形成一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而奠定基礎(chǔ)。但從教學實踐來看,大多教師在文言文教學中還是過于強調(diào)“文”而忽視“神”,在文言文教學中幫助學生疏通下自此,講解下文意也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文言文教學缺乏語文味,學生在課堂中的興趣不高,總感覺枯燥而乏味。
在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若要想提高文言文的教學效率,那就需想法設(shè)法地消除學生和文言文文本之間的隔閡,要讓學生能從生活實際中去感知、體會古人的生活、思想,這樣才能拉近和文言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就應注重從生活素材中選取和文本內(nèi)容相符的素材,引入到課堂教學中,讓學生真正能體會傳統(tǒng)文化和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性,能真正做到文言相融相生。
如《寡人之于國也》主要是闡釋孟子的仁政思想,那么,今天這樣的思想在生活中是否還依然存在,能否用當今的理念來對孟子的思想進行闡釋呢?為此,課堂中引導學生展開交流,如有的學生就提到“不違農(nóng)時……”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是相通的,由此而引導學生對“斧斤以時入山林”的“以”和“數(shù)罟”的意思進行翻譯。再如“謹庠序之教……”和“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shè)的關(guān)系”是相通的,學生找出后引導學生對謹”的含義和“申之以孝悌之義”的句式進行探究。又如《諫太宗十思疏》教學中引導學生把“十思”的內(nèi)容和各行各業(yè)的人結(jié)合起來,學生興趣就會變得更高。
二、注重問題引導,突出主體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毋庸置疑,但落實到文言文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又習慣與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路走,師生間的對話關(guān)系缺失,哪怕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也只顧教師自己的答案,而對學生的理解不太關(guān)注。如此,學生依然只是作為接受著在學習,學習后的收獲不大。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是存在多重關(guān)系的,只有實現(xiàn)了師生間的平等對話,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主動去探究,這樣才能讓學生對文本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從而提升文言文教學效率。
在教學中以問題來啟發(fā)引導學生思考,要讓學生能說出自己的感悟和體會,要多給學生交流的機會。如《赤壁賦》中對“月”的探究,教師先說蘇軾寫月的詩文很多,然后舉出幾個例子,接著引導學生從文本中找出寫月的相關(guān)句子并說出自己的理解。很快學生就找到了“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等句子,在學生對這些句子進行分析的基礎(chǔ)上,教師再稍加指導,學生也就能了然于心了。如此,讓學生去經(jīng)歷、感受,其體驗也會更加深刻。
當然,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依然不可缺少,在用問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時,要注重抓住關(guān)鍵句子進行。如《始得西山宴游記》中緊扣“異”而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文章中寫到“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先問“異是什么意思?”“之前是否存在‘異?”“‘異之后所寫又有何不同?”如此,幾個問題把文章的結(jié)構(gòu)就銜接起來了。又如《阿房宮賦》中對第一部分的探究,以問題“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描寫阿房宮的?”從而讓學生在探究中能更好地抓住阿房宮的特點。
三、注重品味虛詞,讀出韻味
從當前高中文言文教學來看,對虛詞的處理教師更多關(guān)注的是其用法和意義,而對其中的韻味卻不太關(guān)注。雖然文言文中實詞承載了文言的基本含義,也滲透者作者的思想情感,但虛詞也是不可缺少的,很多時候虛詞不僅也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更是作者思想情感的直接表達。在文言文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引導學生掌握虛詞的用法,還要在語氣上多關(guān)注,通過虛詞更好地深入到文言文本中。
首先,在對文言虛詞進行品味中,要結(jié)合內(nèi)容而體會其內(nèi)在含義,弄清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如《指南錄后序》中文天祥至北營的第三個階段“未幾……北驅(qū)予并往,而不在使者之目?!蔽奶煜榧热弧胺之斠龥Q”為什么卻又“隱忍以行”?文中說到“將以有為也”,“以”后省代詞“此”,意思為是打算借此機會有所作為??!如果在閱讀中不理解這一點,也就很難體會他忍辱負重,圖謀再舉的思想。當然,在引導學生對虛詞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注重聯(lián)系上下文引導學生去體會和感悟。
其次,要注重引導學生對語氣詞進行分析,從語氣詞中去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或抒發(fā)的情感。如《寡人之于國也》中一句“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若對“焉耳矣”沒有深刻的體會,是很難理解梁惠王的自詡和抱怨的。又如《季氏將伐顓臾》中如不對“無乃爾是過與?”“何以伐為?”加以對比分析,很難體會其區(qū)別。如“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中,只有對“安能”“寧”“而”深入體會,才能體會屈原寧可玉碎、不為瓦全的思想。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的精髓所在,在高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我們不能依然停留在讓學生學懂幾個文言句子,能解題的層面上,而要以文言文中的傳統(tǒng)文化為重點,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基礎(chǔ)上去引導學生展開探究,讓學生能在文言文學習中真正獲得思想的熏陶,情感的培養(yǎng),這樣的文言文教學才會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