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國際母乳會中國區(qū)的3位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和在母乳喂養(yǎng)領域大名鼎鼎的專家小巫、Ivy一起并肩“戰(zhàn)斗”,是最早把母乳喂養(yǎng)的信念和更多知識傳遞給中國父母的人。雖然她現在遞出的名片上只有“歐盟受訓口譯譯員”那么簡單,但她為母乳喂養(yǎng)在中國的推廣所做出的努力,不該被忘記。
我的女兒是2003年4月出生的,大概在2002年11月的時候,我第一次參加了國際母乳會在北京的活動。那時候的母乳會只有英文的,參加的多是國外駐華的工作人員。在那個會里,只有3位華人媽媽,就是我和小巫,以及Ivy。
第一次參會,給我留下印象特別深刻的是一位斯里蘭卡媽媽和我說的話。當時我還是個孕媽媽,對母乳喂養(yǎng)有很多擔心。我問她,小寶寶是不是隔不久就要吃奶?如果是這樣,夜里怎么睡覺?那位斯里蘭卡的媽媽告訴我:“到時候你可以跟孩子同步,你會根本不知道晚上起來喂過奶?!蔽矣浀卯敃r聽了這話簡直驚訝得下巴都要掉下來了,怎么可能發(fā)生這樣的事?!我當時還在想可能是因為她自己的身體很特殊,所以才會這樣。但神奇的是,最后我自己真的也做到了!它其實就是你和寶寶兩個生物鐘的一種磨合,當媽媽能和寶寶實現睡眠同步,達成完全默契的時候,夜間哺乳真的可以像沒發(fā)生過一樣。我非常想把這些“神奇”的事分享給更多的中國媽媽。
當時的母乳會的外方指導員瑟琳娜女士非常支持我和小巫、Ivy創(chuàng)辦母乳會漢語組的想法,但由此我也經歷了一個志愿者很多不可思議的“旅程”。比如我才知道想當母乳會的志愿者,光有熱情是不夠的,它需要非常嚴格的考核過程,也需要很多技能。我們自己首先要準備書,有些書真的是非常昂貴,大概要一兩千塊人民幣,都是自費購買。除了要掌握母乳喂養(yǎng)的知識,我們還要學習聆聽的技巧,就是怎么去跟媽媽交流溝通,讓人家很放松地把自己在母乳喂養(yǎng)中最難過的事情說出來。不僅要投入時間學習,還要自己每年交60美元的會費,以維持母乳會全球秘書處的運作。我們不僅要會用科學的方式、避免主觀發(fā)揮去回答問題,還要學會主持會議,邀請專家,與一些機構談場地合作,甚至籌款……
記得那時候,Ivy家的電話簡直成了公用電話,我們都是自費打長途去回答媽媽們的問題。我覺得那個時候,大多數打來電話的媽媽,經常不是在說母乳喂養(yǎng)本身的問題,而是因為缺少家人的支持而出現了心理問題,所以她們經常是打著打著電話就哭了。經過我們耐心的聆聽和鼓勵,她們就會感覺好很多。所以我覺得母乳會志愿者給媽媽們的,不僅是母乳喂養(yǎng)方面的知識,更多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有力支撐。
做了志愿者七八年后,我出國了一段時間,回來后就發(fā)現母乳會里已經有更多的志愿者了。而且這些媽媽水平都很高,回答問題很專業(yè),而且很善于和新媽媽溝通。母乳喂養(yǎng)的觀念經歷了那么多年的推廣也變得更加普及,我們和聯(lián)合國兒基會共同推廣的“母愛十平方”也小見成效,整個社會正在慢慢形成好的母乳喂養(yǎng)生態(tài)圈,我覺得我可以放心地離開去做點兒別的什么了。
我的母乳喂養(yǎng)經歷
我女兒1歲左右的時候,青島有一次很隆重的國際經濟會議,是在五星級酒店召開的,來賓都是全球金融機構的高管,西裝革履。當時有60個口譯翻譯,我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一個帶著孩子隨時在休息室里哺乳的“奇葩”。當時我覺得這事特別自然,因為我的孩子要吃奶,但是現在想起來,真不知道怎么會那么有勇氣。
我母乳喂養(yǎng)到女兒3歲5個月,當時周圍很多人都說我這個樣子是在毀孩子,她會獨立性差,黏人什么的。但實際上,女兒斷奶后,是最快適應幼兒園的孩子,獨睡也發(fā)生得非常自然,從第一次離家去參加一周夏令營,到最近去美國參加3周的夏令營,她都表現得非常獨立,樂觀,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我倆就像兩座獨立的山峰,相互不是負擔,卻又相互守望,有很多內在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