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南
最初知道蔡東,是因為她的《下一站,城市文學》。在這篇僅是兩千余字的短文里,她先是以孟繁華教授那引起廣泛爭議的《鄉(xiāng)村文明的崩潰與“50后”的終結》引出話題,認為它“不圓滑,不和氣,不點名表揚”,是“一篇坦誠、敏銳而前瞻的力作”,后又順理成章地揭橥深圳城市文學的困境,不留情面地指出它所存在的問題:“在某些領域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格局的狹窄、藝術性的不足、題材和文體的單調也令人憂慮?!雹俅宋膶懙酶纱嗬?,鋒芒畢露,因此,我記住了作者的名字并把她視為一位值得留意的批評家。直到后來陸續(xù)讀到《無岸》《往生》《凈塵山》等中短篇小說,我才知道,蔡東更多是一位城市文學的書寫者。
迄今為止,蔡東的作品數(shù)量不多,清涼店、留州、深圳是其主要的敘事空間,尤其是深圳,在蔡東作品中的位置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她筆下的人物則主要是兩種。一是有著傳統(tǒng)面影的知識分子,如《畢業(yè)生》里的郁金、譚苑山,《木蘭辭》里的陳江流,《凈塵山》中的張亭軒。他們都喜歡中國古典文學,受過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可惜生而為現(xiàn)代人,不得不背負著沉重的枷鎖,為現(xiàn)代性的種種幻象所連累。還有一類是城市中的小資或中產階層,比如《無岸》里的劉萍,《凈塵山》里的張倩女。她們也為現(xiàn)代的種種價值觀念所塑造,深陷在各式各樣的分裂、沖突和困境之中不能自拔。兩種形象有時又合而為一,如劉萍和張倩女。寫作時的蔡東似乎具有作家和社會學家的雙重視力,特別注重社會現(xiàn)實對人物的型構和改寫,尤其是人物的職業(yè)或生計問題在小說中往往成為一個結構性的要素。
一、 過時落后的人及其生活
我們不妨從《畢業(yè)生》談起。這篇小說的女主人公名字叫郁金,是一位即將畢業(yè)的中文系研究生。因為男朋友在深圳工作的緣故,郁金也跟著南下,希望能在那找到稱心如意的工作,名正言順地扎下根來然后結婚生子,過上幸福的生活。然而,要想真正融入深圳并非易事。雖然有著古典文學碩士的學位,有著很不錯的學術功底和文化修養(yǎng),但是郁金剛到深圳便已遭受了各種的磨難:到一所旅游學校面試,被告知獲得了實習機會卻又莫名其妙地被取消。陰差陽錯地被公司的老總認可,有機會成為公司的文員,卻又因為臉上有麻眼而再次被拒。在努力尋找工作而不得的情形下,郁金不得不將檔案暫時交給學校托管,寄希望于下一年能順利找到工作,同時瞞著遠在清涼店的家里人,告知已在深圳找到工作,“留在了深圳的一家公司,跨國的,在一棟六十幾層高的大樓上辦公?!睘榱俗屆利惖闹e言顯得可信,她還得從男朋友申安那有限的工資中想辦法節(jié)省錢寄回家里。然而所有的這些,都不過是重重困境中很小的一部分,郁金的重擔并未能就此卸下?!斑€有幾天就要給家里匯錢。晚上郁金總做一個夢,她不停數(shù)錢,一沓百元人民幣,怎么數(shù)都不夠八張,不是七張,就是六張。數(shù)著數(shù)著驚醒了……”
雖然“數(shù)著數(shù)著驚醒了”可能只是郁金個人的惡夢,但是她所遭遇的就業(yè)難、學歷貶值、向往城市而難以融入城市、深孚眾望而又只能卑微地活著等種種困境,在她所屬的這一世代和時代中都是非常普遍的。困境的存在,有著明顯的社會根源。自然,以貌取人的身體政治古而有之,從來就是社會生活中的一部分,在當今時代卻尤其發(fā)達。蔡東在小說里就不無諷刺地說道,這是一個連男色都要消費的時代。拋開長相的因素,郁金在就業(yè)上所遭受的磨難也來自于她所讀的專業(yè)。從1990年代以來,市場經(jīng)濟改革的進程在中國便已全盤鋪開。隨著計劃經(jīng)濟時代的逐漸退隱和市場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現(xiàn)代大學教育的功能也在發(fā)生相應的變化。如今,“對社會來說,教育被具體地看作是培養(yǎng)有某種技能、受過職業(yè)規(guī)范訓練的人力資源的地方。對接受大學教育的學生來說,受教育也不是為了培養(yǎng)個人的修養(yǎng)而是為了掌握謀生的技能。受教育的根本含義在于就業(yè)之前的必要的職業(yè)和技能培訓。在個人和社會的心目中,某種教育資歷和未來的某種職業(yè)之間的對應關系成了一種規(guī)范。至少,專業(yè)資格是具體的職業(yè)資格的一個前提條件?!雹谠谶@樣一種情形下,古典文學和歷史、哲學等經(jīng)典學科一樣,成了“過時的人文學科”,成了“無用之學”。在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中,人往往又是通過職位來獲得相應的社會歸屬的,尤其是像郁金這樣缺乏良好出身和家庭背景的年輕人,只能通過職業(yè)上的奮斗來獲得存在的確定性,進入特定的價值序列。如果一個人喪失了或從來就不具備從事某種職業(yè)能力,往往就失去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權利,只能在社會價值金字塔的末端存在。當教育的專業(yè)化和經(jīng)濟社會的職業(yè)化嚴密接軌時,過時落后的人文學科所培養(yǎng)出的,往往便是過時落后的人,是時代的失敗者或多余人——有很多這些專業(yè)出身的學生,甚至一度戲稱自己擁有屠龍術,所處的卻是一個沒有龍的時代。郁金便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在畢業(yè)離開校園之前,郁金從未懷疑過自己擁有的知識,而是認為她所研究的詩詞曲賦“歷經(jīng)千年而風華依舊”,“高尚、潔凈、關乎心靈、不容踐踏”。她本以為,憑著自己的才情和學識將會獲得安穩(wěn)的生活。直到迎頭撞上更廣闊也更復雜的社會世界以后,郁金才意識到,她所學到的一切,那已經(jīng)成為個人精神生命之重要構成的一切,在這個時代早已“變得無用、冷僻、蒙塵已久,受到輕視和嫌厭”。作為一個寒門學子,她多年來的努力,似乎就是為了在這個飛速發(fā)展的時代成為一個過時落后的人。這不能不令她覺得茫然,恐懼,難堪。
這種因時代變化所導致的特定知識與文化的貶值,是蔡東在寫作中所特別重視的。她的寫作,一開始就接通了廣闊的社會世界。除了郁金,蔡東還塑造了好些類似的帶有傳統(tǒng)面影的知識分子形象,持續(xù)地書寫他們在現(xiàn)代社會里所面臨的各種困局。同樣是在《畢業(yè)生》里面,蔡東還寫到了一個名叫譚苑山的人物。他和郁金是大學同學,年紀比郁金大,入學時已三十五歲。譚苑山讀書時曾把鄉(xiāng)下的妻兒接到省城,以低廉的價格在大明湖邊租了一處房子,過了幾年短暫的詩書生活。郁金和同學前往拜訪老譚時,也一度為詩意的環(huán)境所觸動,“都恍然化作古人,說話也文縐縐的”。這種充滿詩意、古典而又浪漫的生活場景,一度讓郁金覺得十分美好,生出向往之意。然而,當她和老譚同時畢業(yè),都不得不直面嚴峻的生計問題時,郁金才明白,這種詩意和情調的內里是貧乏的。在這時代,老譚的存在,比郁金還要不合時宜。
《凈塵山》里的張亭軒又是一個很好的個案。在小說的開篇,蔡東用了大量的篇幅來描述他唱昆曲的詩意場景。他原來在一所高中教音樂,出于對高中教育體制的不滿而選擇了辭職?!澳菚海瑫r代還未突然加速,人們還不上躥下跳”,然而如今,“世界變了”。一旦新時代的形象越來越清晰,張亭軒便發(fā)現(xiàn),他根本沒有抵御這個世界的能力。他后來依然沒有找工作,而是潛心學習書法和國畫,但這已經(jīng)不是為了解決個人修養(yǎng)的問題,而是希望重新確立個人在現(xiàn)時代里的地位、意義和價值。吊詭的是,他所做的一切,最后都走向了一個可笑的境地:“欲以潤格致富,結果只能過年時為親友免費寫揮春。他專門鉆研過演說技巧,期盼躍升到有識之士聽他白話還給他錢的完美境界,結果只吸引了小城的一批珍禽異獸?!边@種種困境是小說行將結束時才揭開的,張亭軒的形象也由此發(fā)生了倒轉。他不再是一個值得敬仰的形象,而是一個落拓者的形象。《凈塵山》的開篇帶有濃厚的抒情氣息,故事終了時,抒情卻變成了反諷。這當然不只是文本內部的修辭學的轉換,而是對時代風氣變化的隱喻。也正是在這樣一種人物形象的塑造、顛倒和文風的轉換中,帶有傳統(tǒng)面影的知識者的尷尬處境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二、中產階層的多重困境
城市里小資或中產階層的存在困境,在蔡東的小說創(chuàng)作中也占有特殊的位置。這種選擇,與蔡東近幾年一直生活在深圳這個城市不無關系。在以往的寫作的中,蔡東用了不少筆墨去書寫小縣城的生活,但是如今,她敏感地意識到城市空間中的廣大人群也值得關注,甚至更值得書寫。
差不多是在和《畢業(yè)生》相同的時候,蔡東還寫過一篇名為《天堂口》的小說。它有一個愛情小說的架構,主要是寫敘述者“我”因為愛情而前往深圳,希望和男朋友鐵帥在衣食住行的朝夕相處中彌合兩人的感情?!拔摇钡纳矸菀廊皇且晃晃目拼髮W生,鐵帥還有他身邊的朋友則都是工科出身。鐵帥本身的形象是非常耐人尋味的,他出身工科卻文采斐然?!拔摇敝院退鄳?,不乏文科生對理工科的崇拜在內,小說里甚至不無夸張地寫道:“我向來對‘電子‘信息‘工程等字眼肅然起敬,當它們三個魚貫出現(xiàn)時,簡直就稱得上光芒萬丈了。”由于高校擴招等原因,鐵帥和他的同學并沒有一開始就受到市場的青睞。然而,他們所讀的畢竟不是“過時的人文學科”,比之于郁金、譚苑山等人,他們的職業(yè)生涯還是顯得相對有生機。小說中有一個場景,寫到深圳不久的增貴起身致辭:“今天這種場面,讓我開眼界了??纯矗谒珊痛蟠拊谌A為,鐵帥在長城,小吳在電信,高波剛跳槽去了惠普,今天跟我吃飯的,全是技術骨干、營銷奇才、管理精英啊。他又摟住劉樂的肩膀,說,還有我們的小劉樂,現(xiàn)在他不是小劉樂了,得叫他劉老板,樂——爺!”這一番話不乏調侃的成分,卻也喻示了他們就業(yè)前景中光明的一面。大概是因為《天堂口》更關注的是愛情話題,所以蔡東在里面并沒有對這群理科男的奮斗過程作更多的展開。這一環(huán)節(jié)的缺失,多少讓她的文學世界顯得不那么完整。然而讀完《凈塵山》以后我又覺得,這些痛并快樂著的青年都進入了小說中那位于深圳西北角的華躍技術有限公司。這是一個龐大的高科技商業(yè)帝國,每年都大批量地吸納各種人才,大批量制造出城市中產乃至于富裕階層。這時候,他們都已經(jīng)為獨特的企業(yè)文化所鍛造,形成了以下的習性:“熬夜,不運動,亞健康,性格偏內向,信仰埋頭苦干和不請假,習得的麻木忍耐,適應高強度工作,以加班為核心價值觀。”
在《凈塵山》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張倩女。她可視為郁金形象的延續(xù)和變形。她和郁金一樣,從小就喜歡古典文化,對父親張亭軒心懷敬佩和崇拜,即使和母親勞玉一起來到深圳這樣的現(xiàn)代城市生活,也仍舊喜歡聽母親講那帶有古樸詩意的昨日往事。不同于郁金的是,她所接受的是工科教育,如今在華躍這家全球著名的通信公司擔任項目經(jīng)理,年收入三十多萬,是這家公司所生產的中產階層中的一員。從職業(yè)和收入的角度來說,張倩女談不上是失敗者。然而,職業(yè)上的成功,和她在生活上的失敗差不多相反相成的。在高強度、高壓的工作中,張倩女患上了情緒性的暴食癥,急劇增加的體重給她的戀愛、婚姻乃至于所有生活環(huán)節(jié)都帶來了極多的麻煩。和郁金相比較,我們很難確定誰的處境更好一些。
《凈塵山》在刻畫人物形象時也很注意為人物的困境找到相應的社會根源,在追根溯源的程度上又遠遠要超過《畢業(yè)生》,抵達了反思現(xiàn)代性、反思新文明的層面?!秲魤m山》里的深圳,尤其是華躍生活圈,是新文明密集之地。張倩女和她的同事們在這里過著一種很典型的現(xiàn)代生活。這里講求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報,一切按能力行事。好像所有的一切都符合邏輯,完全具有合理性。然而,不管是在張倩女還是她的同事身上,異化都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xiàn)實。不錯,他們都有著過得去的甚至是令人羨慕的職位、薪水和生活,但他們也因為過于繁重的工作而早衰,在重復勞動中對工作對生活感到厭倦。他們生活富足,卻很難感受到自由。在這里,一切的事物似乎都有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小說中有一段關于張倩女的心理感受或許具有典型意義:“她剛站起來,就察覺到一股壓迫的力量形成合圍之勢,漸漸逼近她。十面埋伏。她瑟縮著重新坐下去。毫無疑問,她的敵人更加陰沉強大,那是一個裹挾著整整一代人的龐大而嚴密的系統(tǒng),像一個深深的坑洞,讓她怎么爬都爬不出來。”這個“龐大而嚴密的系統(tǒng)”,或許就是海德格爾在其后期著作中一再提到的“座架”。它是現(xiàn)代技術的本質,它席卷一切,操縱一切,把所有人所有事物都納入可計算、可控制、可利用的范圍。在這里面,好像一切都是可以把握的,然而一切又都像是在一種脫序的狀態(tài)中,個體既無法看清自身,也無法看清自己所置身其中的世界。
除了努力對現(xiàn)代性予以反思,在《凈塵山》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種新的形象產生了,那就是張倩女式的城市中產階級。她有著過得去的職位和生活,卻依然不快樂,甚至很無助很絕望。或許是考慮到這是一個正在形成的、數(shù)量日益龐大的新階層,他們的故事如此繁多,所遭遇的問題如此復雜,不是一兩個故事便能講完的,因此,在最近兩年的寫作中,蔡東總是在持續(xù)地書寫這一主題?!稛o岸》中的柳萍就是這一階層中的成員。她是深圳一所學校的講師,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還算不錯,一直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然而,女兒童小童那張來自美國普渡大學的入學通知書還有隨之而來的昂貴學費,瞬間便把柳萍投到了失敗者的行列。為了解決女兒的學費問題,她不得不考慮賣房。想著爭取單位的周轉房,尚未評上高級職稱的心病也跟著浮現(xiàn)。對于劉萍這樣的中產階層而言,他們的生活不乏優(yōu)雅和閑適,看起來是一種相對理想的生活狀態(tài)。然而,這種生活又是易碎的,非常脆弱。仿佛只需一點點外力,他們那精致的生活世界便會崩塌,化為一座絢爛的廢墟。小說后半部分還寫道,柳萍為了更好地應對眼前的問題,和丈夫開始定期進行“受辱訓練”。這個諷刺性的細節(jié),讓柳萍的困境昭然若揭,令人過目難忘。
《福地》則是關注城市中產階層如何落葉歸根的問題。小說里寫道,傅源的老鄉(xiāng)呂端在臨終前曾有一個心愿,希望去世后能埋在鄉(xiāng)下的老墳里,理由是:“活著,老墳地讓我知道我從哪里來,走了,老墳地讓我知道我往哪里去?!比欢罱K,呂端還是帶著遺憾“住”進了深圳西北角那毫無特色的公墓。雖然呂端家里不缺錢,為呂端“買的那塊地平整闊大,似乎死人活人都差可告慰了”,但是傅源依然覺得呂瑞所遭遇的問題是一個真正的問題,一個精神性的問題。這也是傅源必然得面對的。他于是開始有意識地重新和那個名叫傅屯——它是留州的一部分——的鄉(xiāng)土世界恢復聯(lián)系,以便在將來為終有一死的自己找到一個更有人情味的“福地”。小說里寫道,當傅源擋在祖墳面前時,“他變得開闊,浩大,有來歷”。他的生命在這一刻有了依托。然而,小說里又寫道,這鄉(xiāng)土世界里的一切,也正在發(fā)生微妙的改變。懂得傳統(tǒng)禮儀的人正變得越來越少,隨著時間的流逝,有機會以一種莊嚴的方式回歸故土的人也越來越少。這也意味著,困境本身依然處于懸臨的狀態(tài),并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三、寫作技藝、敘事倫理及其它
除了人物形象和主題上的特點,蔡東的小說還有不少值得注意之處。她的作品有一種“務實”的氣質,基本不出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恒常的寫作主題。尤其是人物的生計,一直為她所念茲在茲。這種從生活的基礎地基出發(fā),步步為營的寫法是值得贊許的,如王安憶所言,如果小說是在“一個過于干凈的環(huán)境進行,干凈到孤立”,那么小說不會產生真正的說服力?!叭绻悴荒馨涯愕纳媶栴}合理地向我解釋清楚,你的所有的精神的追求,無論是落后的也好,現(xiàn)代的也好,都不能說服我,我無法相信你告訴我的?!雹塾趯憣嵵?,蔡東的小說,又有空靈的、虛的一面。在對現(xiàn)實予以正面強攻的同時,她注意到,每個俗世中的個體,都有他們的夢想和秘密,有他們的精神與靈魂。雖然她筆下的許多人物,都被悶在時代里,但是他們也大都在努力地尋找精神出口,試圖突圍。這種不斷尋找的努力,使得她的小說在立足俗世的同時,也有相對超越的一面。
讀蔡東的小說,還時常能感覺到,她有一種建構個人文學世界的抱負。蔡東對人的境況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同時也把深圳當作一個角色來經(jīng)營。深圳之于她的寫作意義,不是背景,而和人一樣具有同等地位的角色。就像她筆下的人生有著復雜的構成一樣,蔡東筆下的深圳,也不乏復雜、多樣。她深諳城市的精神,傾向于把城市看作是一個多樣不同的實體。這就意味著,對于城市,我們“不是在好對壞的意義上來理解它,而是在好和壞的意義上來理解它。城市會分離人們,也會凝聚人們,會產生壓力,也會創(chuàng)造機會……城市對有些人是天堂,對有些人卻是地獄;有時更好些,有時糟糕些;對某些目標有益,對另一些卻不十分有利。兩種極端——以及某些灰色地帶——比肩而立。”④
蔡東對深圳的書寫,也經(jīng)歷了一個從簡單到繁復的過程?!懂厴I(yè)生》《天堂口》是她較早涉足“深圳敘事”的作品。那個時期的蔡東對深圳的理解還多少停留在感性直觀的層面。比如在《畢業(yè)生》里面,她借用了木棉這一意象來隱喻深圳的氣質。深圳是一個如此現(xiàn)代的城市,充滿了時間的緊迫感,新舊更替的速度,正與木棉的花期一樣,是快節(jié)奏的。深圳正如木棉,帶著“俗套的繁華,還有幾絲驚悚?!边@一觀察,不可謂不準確,卻還沒有把認識對象更多地轉變?yōu)閷徝佬蜗?。在《天堂口》中,蔡東對深圳的書寫,則多了一重知性的氣質,深圳被看作是“天堂的入口”。較之木棉,“天堂口”這一意象的選取和確立,要略勝一籌。而在剛剛完成不久的《凈塵山》里面,蔡東所關注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作為事實而存在的深圳,還包括想象的深圳。她試圖形成一種個人的想象深圳、書寫深圳的方法,通過文學敘事的形式來賦予深圳以魅力?,F(xiàn)實中的深圳,其實是一座快速成型的政策型城市,不過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建成的,是一座絕對現(xiàn)代的移民城市。比之于北京、南京這樣的城市,它的歷史線條如此簡單,談不上有多深厚的文化積累。在《凈塵山》中,蔡東卻試圖通過寫個人的身世和記憶,移花接木地讓這座城市變得有歷史感,有厚重感。借此,現(xiàn)實和想象,認識和審美,再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在小說中有了更高意義上的融合。這是語言的幻術,也是文學的魔力。記得朱光潛曾把詩視為“人生世相的返照”,主張:“詩對于人生世相必有取舍,有剪裁,有取舍有剪裁就必有創(chuàng)造,必有創(chuàng)造者的性格和情趣的浸潤滲透。詩必有所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創(chuàng),創(chuàng)為藝術。自然和藝術媾和,結果乃是實際的人生世相之上,另建一個宇宙,正猶如織絲縷為錦繡,鑿頑石為雕刻,非全是空中樓閣,亦非全是依樣畫葫蘆。詩與實際的人生世相之關系,妙處惟在不即不離。惟其‘不離,所以有真實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鮮有趣。”⑤蔡東對深圳的書寫,似乎也越來越追求這種“不即不離”的效果。盡管面對的是同質化的深圳經(jīng)驗,但是她正在嘗試寫出不一樣的深圳。從《凈塵山》《無岸》等作品來看,我覺得她的嘗試是可行的,相信隨著寫作實踐的擴展,她筆下的深圳定會有更豐富的面相。
蔡東小說的敘事倫理和敘事美學也值得注意。在語言的經(jīng)營上,她似乎對張愛玲、白先勇等作家有所借鑒,講求“新舊的糅合,新舊意境的交錯”,卻又不似張愛玲那般以冷眼看熱鬧人生。對于人生世相,蔡東態(tài)度清醒而不清冷。她和傳統(tǒng)的人文主義者一樣,依然重視文學抱慰靈魂的功能。她好像一直在尋找合適的視點和視距,以便看清這時代的全部事實,尤其是要發(fā)現(xiàn)社會和人生中那些否定性的力量,那些隱藏在生活和人性深處的惡,但是,她又不把這種對惡和否定性力量的揭橥,視為對個人才智的證明。她試圖不偏不倚地看待我們的時代,對所有人都能有持平之論。另外,蔡東小說中的人物,通常是沒有出路的。或許是因為意識到問題總是處于待解的狀態(tài),在人物遭遇困境時,蔡東多少有些心慈手軟,在面對那些“陰沉強大的敵人”時,不忘給他們增加一個精神的或靈魂的伴侶,或是某種精神的寄托,以免讓他們過于孤單過于絕望,一路沉到底。她還將小說中一個很重要的敘事空間命名為“留州”,似乎是在努力地留住什么,讓筆下的人物在受傷時有一個退守之地。這就使得,她筆下的人世既充滿困苦,又是可堪珍重的。因此也可以說,在面對社會世界的時候,蔡東是一個批判現(xiàn)實主義者;然而,在面對人的時候,她終歸是一個有悲憫情懷的人文主義者。這就不難明白,在她的筆下,為什么從來沒有所謂的惡人,充其量只是有缺點的壞人;在她的筆下,人世總是冷熱交織,絕望與希望同在,充滿困苦,卻可堪珍重。蔡東不是那種以極致取勝的作家,而是試圖在所有層面謀求一種平衡。由于這種辯證過于復雜,難度過大,有時候,她筆下某些情節(jié)的經(jīng)營也會稍顯刻意,甚至人物的性格和命運的邏輯也未能充分展開,比如《木蘭辭》里的李燕。蔡東在面對這個人物時,就有些搖擺不定。她既想把李燕塑造成一個在學術體制中如魚得水的強勢知識分子,又希望她身上具有傳統(tǒng)的倫理之美:顧家,守孝道,能容忍能犧牲。這一“既”與“又”,在小說中還是顯得有些分裂。諸如此類的問題,是蔡東在寫作中需要盡力予以克服的。但這里所謂的克服,不是對蔡東的敘事倫理立場的根本否定。相反,如果我們將她的寫作放在中國當代小說敘事倫理的演變歷史中來考量,就會發(fā)現(xiàn),她的這種努力是非常值得珍視的。從1949年建國以來一直到新時期以前,中國當代小說多是為一種宏大的民族國家敘事所籠罩,集體的聲音遮蔽了個人的聲音,激進掩蓋了常態(tài)。進入新時期以后,以自由倫理為核心的個體敘事則開始逐漸興起,矛頭直指以往的國族敘事,以個人的“小我”來否定外在的“大我”。這種寫作策略,使得中國當代小說在時間上形成一種長江后浪推前浪式的遞進關系,然而,后起的作家在解構以往的敘事倫理,成功地發(fā)動“文學革命”的同時,卻未能形成一種整全的小說觀和健全的精神視野。很多人并未能清醒地意識到,過于強烈的反叛意識,在瓦解以往的敘事法則的同時,隨之而來的,也有可能是另一種形式的精神衰敗,或始終帶著不可克服的局限。因此,在大多數(shù)的作家都追求劍走偏鋒、以“片面的深刻”為旨歸時,我想蔡東不妨繼續(xù)強調“三觀”的正確,堅持這種大方大正的寫法。
注釋:
①蔡東:《下一站,城市文學》,《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9月17日。
②耿占春:《過時的人文學科?》,《敘事與抒情》,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頁。
③王安憶:《小說的當下處境》,《文學報》2005年9月15日。
④[美]克魯帕特著,陸偉芳譯:《城市人:環(huán)境及其影響》,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版,第4頁。
⑤朱光潛:《詩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版,第57頁。
(作者單位:廣州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院)
責任編輯 楊曉瀾 張韻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