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小仔
一
簌簌落了許久的雪,終于在一個午后停了下來,清風(fēng)拂過,京城一座官邸后院突然傳出一道清亮稚嫩的嗓音:“金釵笑刺紅窗紙,引入梅花一線香。螻蟻也憐春色早,倒拖花瓣上東墻?!?/p>
緋紅色衣裙,環(huán)佩叮咚脆響,這個在梅園中作詩的俏麗女孩正是黃娥,而這首情趣盎然的玲瓏小詩也拉開了她才女生涯的序幕。
明弘治十一年,黃娥出生在一個官宦之家。父親早年進(jìn)士及第,在京供職;母親知書識禮,嚴(yán)于家教。在母親的教導(dǎo)下,黃娥謹(jǐn)守閨訓(xùn),博覽群書,少時就以詩曲名滿京城。
多少黃昏煙雨斜檐,她鋪展素絹,攬一份詩意入懷,將日子描繪成花的模樣,幽幽開,悠悠落。黃娥在書香墨痕的日子中填充自己時,楊升庵金榜題名的消息傳來了,她的嘴角不可抑止地翹起,心中歡喜不已。
楊父與黃父在朝共事多年,兩家關(guān)系親密。楊升庵詩詞卓絕,早在初遇時,便成了黃娥心弦上的纖纖私語。只是楊升庵已有家室,所以她只能暗自嘆息惆悵。
此后,黃娥更加勤奮地讀書。冬去春來,她將溫暖藏在唇邊淺淺的笑靨里,將善良根植在恬淡素雅的心里,低吟淺唱,沉淀生香。就這樣,黃娥到了及笄的年紀(jì)。她品貌端莊,才藝超群,求娶她的青年才俊絡(luò)繹不絕,黃娥一一拒絕,只因她心中早已有了一個人。她向父親表明心跡,要尋一個像楊升庵那樣學(xué)識淵博、清雅高尚的郎君。
黃父素來開明,也因疼愛女兒,便未擅自為她定下婚約,以至于后來黃娥年過二十仍未許人,這才憂慮不已。
適時,黃父有感于朝廷腐敗,加上年事已高,便毅然辭官,回歸故里?;氐郊亦l(xiāng)遂寧后,黃娥并沒有出嫁,只是在心中種下素樸的南山菊,供養(yǎng)玲瓏的初心和不曾泯滅的詩意。落花無緒,憑惹萬縷千絲。暮色清風(fēng)里,黃娥憶起了京城舊事,趁著回憶的昏昏燈火,她撥動琴弦,彈唱了新作的《玉堂客》散曲:“東風(fēng)芳草竟芊綿,何處是王孫故園?夢斷魂縈人又遠(yuǎn),對花枝,空憶當(dāng)年。愁眉不展,望斷青樓紅苑。合離恨滿,這情衷怎生消遣!”
黃娥將一腔心事賦予香箋,借著半彎月光潤筆畫思念。這支散曲情真意切,很快便在京城流傳開來。后來,楊升庵讀到此曲,對黃娥的才情贊嘆不已。而黃娥沒想到的是,緣分也正翩翩而來,此后余生天高地迥,一路竟都有他的痕跡。
正德十二年,明武宗荒廢朝政,楊升庵多次上書勸諫,均未被采納。失望至極的楊升庵稱病回到新都,讀書自娛。春將暮,夏漸濃,他的原配夫人卻病故了,記憶的枯藤死死纏繞住他消瘦的筆。喧囂塵心迷離塵世,這時黃娥的筆墨書香再次喚醒了這位才子的濃濃愛意,于是他遣人做媒。
黃、楊兩家交誼篤厚,黃娥對楊升庵心儀已久,自此便是你入我的詩行,我動你的情腸。新婚之際,正值紅榴怒放之期。緋花掩映,朵朵如霞,黃娥忍不住掬水為墨,以筆生香,寫出了情意纏綿的《庭榴》詩。
詩中黃娥以石榴花自喻,仲夏五月才開放,不與桃李爭春,卻最終與心上人喜結(jié)連理,向楊升庵表達(dá)了自己純真的愛情。
婚后,兩人舉案齊眉,一起談?wù)摴沤?,研?xí)詞文。美滿的夫妻生活激發(fā)了黃娥的創(chuàng)作靈感,她寫下了一首首清麗的詞曲,給紛繁的流年留下一筆豐厚的詩章,雋永而悠長。
二
時光荏苒,總是趁人不備時悄然流轉(zhuǎn)。
在楊升庵回京復(fù)職后的第二年,京中遭逢巨變,楊升庵因得罪新帝,被貶戍云南。
黃娥聽到這個不幸消息時,長久以來的冷靜自持瞬間瓦解了。在最初的哀慟沉淀后,她的眼睛里多了幾分堅韌,她匆忙收拾行裝,趕到渡口。在危難面前,黃娥最先想到的是與丈夫同生死共患難。
黃娥隨著楊升庵沿運河入長江,泛洞庭直上江陵,此處便是去滇入川的分道處了。按照規(guī)定,罪犯不能帶家眷至戍所。
楊升庵望著妻子堅毅哀切的神情,心頭苦楚,想到此后長路漫漫,山川險惡,他怎忍心讓她跟著自己嘗盡苦痛?想到此,他堅持要黃娥沿長江回四川。
江濤嗚咽,在蕭瑟寒風(fēng)中,兩人執(zhí)手相看淚眼,斷腸人無語凝咽。恩愛夫妻,天涯生離,人生最大的痛苦莫過于此。
在回四川的途中,黃娥心潮起伏,江水孤寂,兩岸墨綠,似乎到處都有楊升庵的身影。她情思奔放,用血和淚寫成四首散曲,追憶她與楊升庵在江陵惜別的境況和心情。影孤人煩,離愁別恨,每一字都能牽扯出撕心裂肺的痛楚,讓人讀后九曲回腸。
船緩緩而行,將黃娥從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載向了與丈夫分別達(dá)三十年之久的辛酸人生,同時也將她的才情推上了一個巔峰。
告別了丈夫,黃娥獨自回到新都,此后她將歲月風(fēng)雨妥帖安放,將塵世滄桑靜靜深藏,她堅強地振作起來,孝敬公婆,教哺子侄,操持家務(wù)。年復(fù)一年,歲月斬斷了韶年,卻斬不斷這對落難夫妻的愛情。雖關(guān)山萬里,但黃娥與楊升庵情深意篤,不可斷絕。
天作梗,意弄斷腸人,唯有強笑飾傷悲。在這期間,黃娥寫出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
夜間凄苦,黃娥遙想夫君,卻錦書難寄,升庵何年才能歸來?。啃娜绮懫?,思念與墨色一起落筆,催人淚下:“雁飛曾不度衡陽,錦字何由寄永昌?三朝花柳妄薄命,六詔風(fēng)煙君斷腸。曰歸曰歸愁歲暮,其雨其雨怨朝陽。相聞空有刀環(huán)約,何日金雞下夜郎?”
這首《寄外》寥寥幾筆,傳達(dá)的是樓臺燈火處幽窗的苦候,是曉風(fēng)殘月下鎖眉無計的惆悵與眷戀。此詩一出,即被時人傳誦。
在操持家務(wù)的生活中,黃娥的筆墨里滿滿都是對遠(yuǎn)在云南的郎君的眷戀,每每輕手研著那黑色的痕跡,流動著的都是她的綿綿此心,繪成生命里厚重的底蘊。
轉(zhuǎn)眼中秋節(jié)又至,黃娥孑然一身來到桂湖之畔,只見楊升庵沿湖種植的桂樹正綻蕊飄香,觸景生情,幕幕往事又涌上心頭,頓添惆悵。她回到榴閣,以深沉惆悵的思念之情,凄然譜寫了長為藝林傳誦的《黃鶯兒》散曲。
后來,遠(yuǎn)在云南的楊升庵讀到這首情深意遠(yuǎn)、字字絕佳的散曲,倍加贊賞,他不甘落后于夫人,乃仿效趙明誠的做法,另外作了三首《黃鶯兒》。
結(jié)果,每首的意境和字句皆不及也,真是愧煞了這位狀元郎。楊升庵對黃娥的才學(xué)嘆賞至極,稱她為“女孔子”。
細(xì)雨黃昏,橫笛一夜,將柔情歡意都吹徹,黃娥和楊升庵在期待和思念中送走了自己的青春年華。
緣分終究賜予了這對夫妻一支下下簽,由于楊升庵天稟倔強,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嘉靖大赦天下時也特旨不赦他。
天各一方,兩岸煙火,黃娥由盼望而失望,最后只有自我安慰了。她在《又寄升庵》一詩中寫道:“懶把音書寄日邊,別離經(jīng)歲又經(jīng)年。郎君自是無歸計,何處青山不杜鵑?!?/p>
欄桿拍遍漫掩書,這個震驚后世的才女終于意識到,自己的郎君回不來了。楊升庵不在身邊的日子,黃娥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她不愿子侄們看到自己情意纏綿、悲憤哀思的文字,隨寫隨毀,多不存稿,所以黃娥和歷史上的才女一樣,傳世的作品并不多。而幸存的《楊升庵夫人詞曲》五卷、《楊夫人樂府》等作品,風(fēng)格纏綿悲切,受到后世名人學(xué)者的高度評價,她被世人譽為“曲中李易安”。
四百多年前,在那座栽種了許多石榴樹的院落中,一個女子翹首以盼,一年又一年地悵然南望,綠窗下,竹幾上,只有寂寞的云根筆和清冷的薛濤箋陪伴黃娥度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織就了長長的相思。滄桑舊夢,撿拾清寒,現(xiàn)如今四百多年過去了,那個驚才艷艷的女子是否等到了她的郎君?在石榴花怒放之期,他們是否又吟唱起新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