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煒 李蔭藩 李巖 梁秀芝
摘要:為了研究篩選適應大同地區(qū)生態(tài)條件的高產苦蕎麥品種,采用田間小區(qū)試驗,在大同地區(qū)分別對‘黑豐1號、‘六蕎2號、‘威寧3號、‘湖南3-1、‘西農9909、‘六蕎1號、‘湖南1-2、‘晉蕎麥2號、‘湖南3-2、‘黑??嗍w、‘白苦蕎、‘黑苦蕎、‘苦蕎、‘黑綠蕎和‘額洛烏起15個苦蕎麥品種的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表明,‘苦蕎、‘晉蕎麥2號和‘黑苦蕎3個品種生育期適中、產量高,較適宜在大同地區(qū)推廣種植。
關鍵詞:蕎麥;生育期;性狀;產量
中圖分類號:S338 文獻標志碼:A 論文編號:2014-0779
引言
苦蕎麥(Fagopyrum esculentum Moench.)是蓼科蕎麥屬的一個栽培種,為一年生草本植物,抗逆性強,極耐寒瘠。蕎麥營養(yǎng)豐富,據分析:其籽粒含蛋白質9.3%-14.9%、脂肪2.1%-2.8%、淀粉72.63%-73.6%、纖維素1.04%-1.62%??嗍w麥還含有微量的鈣、磷、鐵、銅、鋅和微量元素硒、硼、碘、鎳、鈷等及多種維生素:Vb、Vb2、Vc、ve、VPP、VP,其中VP(蘆?。⑷~綠素是其他谷類作物所不含有的。種蕎麥省工省時,在農時安排上,蕎麥從耕翻、播種到管理,通常都在其他作物之后,可調節(jié)農時,全面安排農業(yè)生產,實現(xiàn)低投入高產出的經濟效益盯。隨著中國蕎麥科研和加工產業(yè)的發(fā)展,蕎麥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地位正在由“救災補種”作物轉變?yōu)檗r民脫貧致富的經濟作物。劉迎春等、韓美善等在不同生態(tài)區(qū)做過同類試驗,結果表明:苦蕎麥品種在不同生態(tài)區(qū)表現(xiàn)有所不同。地處貧困帶的大同地區(qū),近年涌現(xiàn)出不少苦蕎麥加工企業(yè),產品大多是苦蕎麥茶、苦蕎麥米、苦蕎麥面制品及以苦蕎麥皮為主要原料的床上用品。但目前缺乏適宜種植的苦蕎麥品種。筆者通過對國家燕麥蕎麥技術體系引進的15個苦蕎種品種,從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等方面進行綜合比較,選擇出在大同生態(tài)條件下適應性好和生產力高的優(yōu)良品種,為大面積推廣苦蕎麥優(yōu)質、高產新品種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本試驗設在山西大同南郊高寒所試驗田,沙壤土,肥力中等,地處北緯40du306',東經113°20',海拔高度為1067.6m。前茬作物為玉米,秋深耕(20-25cm)的土地,播前淺耕滅草,每公頃施羊糞30000kg。
1.2試驗材料
供試品種15個,分別是:‘黑豐1號、‘六蕎2號、‘威寧3號、‘湖南3-1、‘西農9909、‘六蕎1號、‘湖南1—2、‘晉蕎麥2號、‘湖南3-2、‘黑??嗍w、‘白苦蕎、‘黑苦蕎、‘苦蕎、‘黑綠蕎和‘額洛烏起,為試驗記錄方便,將15個苦蕎麥試驗品種按上述順序依次分別編號為1-15。為剔除空粒、破粒、草籽和雜質,15個品種種子均選用大而飽滿整齊一致的新種子,提高種子的發(fā)芽率和發(fā)芽勢。
1.3試驗設計
將試驗田間設計如下:小區(qū)面積為1mx2.5m,行距33cm,3行區(qū),區(qū)間走道設為1m,順序排列。
1.4測定內容
苦蕎麥是帶子葉出土的,播種不宜太深,種深了難以出苗,播種淺了又易風干。因而,控制好播種深度是全苗的關鍵措施。為了保證順利出苗,都統(tǒng)一播種4cm左右。人工整地,作畦,開溝,手撒籽。苦蕎麥播種應在晴天進行,土壤濕度不大的情況下進行。民間有一種說法叫“蕎裹灰、麥裹泥、天粟子種在地表皮”,就是說蕎麥播種時,土地宜干不宜濕。2013年5月31日天氣晴朗,進行播種,并做好品種標記。此后,每天對試驗田進行觀察并對各項性狀記錄與統(tǒng)計。
6月7日出苗,且出苗整齊,出苗后快速地生長發(fā)育。6月22日和7月13日各中耕一次。7月降雨量較少(見表1),因受干旱的影響,試驗田土壤保水能力又較差,各供試品種產量水平整體較低;8月雨水偏多,部分品種出現(xiàn)返青現(xiàn)象;9月17日出現(xiàn)霜凍,對晚熟品種造成較嚴重影響。
生育期間觀察記載:播種期、出苗期、始蕾期、始花期、成熟期、收獲期,并計算每一品種的生育期。
2.結果與分析
2.1生育期
苦蕎麥自出苗到70%籽粒成熟的總天數(shù)為生育期。在一定的光溫條件和栽培制度下,苦蕎麥品種的生育期是一個穩(wěn)定的性狀。同一品種在不同地區(qū)種植,其生育期有變化;不同地區(qū)的苦蕎麥品種在同一地區(qū)種植,其生育期表現(xiàn)都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一般情況下,種植來源于低緯度低海拔地區(qū)的品種,晚開花、花期長、生育期變長;而來源于高緯度高海拔地區(qū)的品種,早開花、花期短、生育期縮短。品種的來源地不同,生育階段的差異是較大的。15個苦蕎麥品種生育期(見表2),編號為4、7、9的3個品種生育期最短,為78天,屬中早熟品種;編號為2、11、15的3個品種生育期最長,為102天,屬中晚熟品種;其余品種在90-100天之間,屬中熟品種。
2.2主要農藝性狀
株高是苦蕎麥的固有特征,為從出土基部到末端的高度,受遺傳性狀控制,也受環(huán)境條件影響。主莖節(jié)數(shù)因品種、生態(tài)條件而不同,苦蕎較甜蕎多。當然地區(qū)間、品種間也存在差異??嗍w麥正常成熟籽粒顏色有黑、褐、棕、灰基本色。籽粒顏色的分布與地域有關??嗍w粒形多樣。粒色、粒形是鑒別品種的一個主要依據。株粒重,不同類型和來源地的品種其生產力不同。一般品種不同株粒重差異較大。千粒重是重要的經濟性狀,也是品種的固有特性,受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相對較小。
15個苦蕎麥品種主要經濟性狀見表3,編號1、2、4植株較矮,株高在100cm以下;編號5、11植株較高,株高在150cm以上;其余品種的株高在100-150cm之間。編號10分枝能力較強,一級分枝在7.0以上。編號1、4、13的分枝能力較弱,一級分枝在3.5個以下;其余品種的一級分枝為3.5-7.0個。編號12的千粒重20 g以上,屬大粒品種;其余品種的千粒重在10.00-20.00g之間,屬中粒品種(表3)。
2.3產量
苦蕎麥具有無限生長特性,邊開花邊結實,同株上籽粒成熟不一致,結實后期早熟籽粒易落,所以掌握適時收獲是高產蕎麥豐收不可忽視的最后一環(huán)。蕎麥收獲宜在露水干后的上午進行,割下的植株應就近碼放,脫粒前盡可能減少倒運次數(shù),晴天脫粒時,籽粒應晾曬3~5個太陽日,充分干燥后貯藏。
15個蕎麥品種產量結果見(表4),編號13的產量最高,居第一位單產4216kg/hm2編號2的產量最低,單產僅為352kg/m2。
3.結論與討論
綜合以上各項試驗觀察及分析結果,從15個參試品種中初步篩選出‘苦蕎、‘晉蕎麥2號和‘黑苦蕎3個適宜大同地區(qū)種植的苦蕎麥品種。分別簡述如下:(1)‘苦蕎單產4216kg/hm2,居供試品種的首位。株高135.2cm,主莖節(jié)數(shù)19.1節(jié)。株型緊湊,一級分枝3.3個。生育期90天。生長整齊,單株粒重5.24g,籽?;液稚?,長型,千粒重16.16g。(2)‘晉蕎麥2號單產3516 kg/hm2,居第二位。株高141.1cm,主莖節(jié)數(shù)22.2節(jié)。株型緊湊,一級分枝5.8個。生育期95天。生長整齊,單株粒重7.10g,籽粒棕色,長型,千粒重16.04g。(3)‘黑苦蕎單產3432kg/hm2,居第三位。株高147.7cm,主莖節(jié)數(shù)24.4節(jié)。株型緊湊,一級分枝4.8個。生育期95天。生長整齊,單株粒重5.94g,籽粒黑褐色,長型,千粒重20.40g。以上3個蕎麥品種可以在大同地區(qū)較大面積示范試驗推廣。
苦蕎麥為無限花序,品種本身的落粒性和栽培區(qū)域無霜期長短是對其產量影響的因素之一。本研究從栽培的角度出發(fā)對苦蕎麥品種的生育期、主要農藝性狀和產量進行了分析比較,初步篩選出適宜大同地區(qū)種植的苦蕎麥品種。解決了該地區(qū)因苦蕎麥品種退化、混雜、產量低而不穩(wěn)、品種單一和適應性差的問題。如果從苦蕎麥不同加工產品對其品質的要求出發(fā),則需要研究在同一生態(tài)區(qū)不同品種營養(yǎng)成份和藥用有效成份(如蘆丁等)含量差異情況。同時需要研究不同栽培條件下對同一苦蕎麥品種營養(yǎng)成份含量和藥用有效成份(如蘆丁等)含量的影響情況。如果篩選苦蕎麥茶加工專用品種,還需要考慮品種的脫殼難易程度等。同時針對品種開展施肥、病蟲害防治等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充分挖掘品種潛力,為大同地區(qū)苦蕎麥優(yōu)質高效生產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