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在多數(shù)人的印象中,迎接新媽媽的產后疼痛不外乎刀口痛、宮縮痛,其實不然,新媽媽還要面臨著乳房脹痛、尿痛、頭痛、關節(jié)痛等諸多疼痛的考驗。除了需要擁有強大的內心,更需要應對疼痛的實用妙方。
剖宮產手術過程中會切開皮膚,拉開腹部肌肉時會損傷肌肉,術后媽媽會感覺傷口疼痛,尤其是打噴嚏、咳嗽或大笑時,會使腹壓增強,使腹部傷口疼痛加劇。自然分娩的媽媽雖然沒有腹部刀口,但是可能會有會陰側切傷口,或會陰裂傷,也會有疼痛感。
剖宮產媽媽:剖宮產手術后可以用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泵使用12~24小時,可以明顯緩解媽媽傷口疼痛。此外,媽媽可以選擇比較大的內褲,以減少內褲對傷口的摩擦;打噴嚏、咳嗽或大笑時,用手頂住腹部可以減輕疼痛感;使用腹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腹部傷口疼痛。為避免喂奶時寶寶對傷口的擠壓和摩擦,喂奶姿勢可以采用“側臥式”哺乳姿勢,媽媽坐著哺乳可以采用“環(huán)抱式”。
會陰側切媽媽:有會陰側切或裂傷的媽媽,要保持外陰清潔干燥,勤換衛(wèi)生巾,在家可以用紅外線或燈泡照射外陰。如果外陰有水腫的媽媽,可以用50%硫酸鎂液外陰濕敷。哺乳時可以采用“側臥式”哺乳姿勢,以避免對外陰傷口的壓迫。
分娩后的1~2天子宮會強烈收縮,以減少胎盤附著面出血,使子宮恢復到原來狀態(tài),部分媽媽會感覺下腹部陣發(fā)性劇烈疼痛,即產后宮縮痛,哺乳時會反射性引起子宮收縮,使疼痛加劇。
這種產后宮縮痛是媽媽自我恢復、自我保護的自然現(xiàn)象,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產后新媽媽可以通過放松身心、轉移注意力、適當活動、腹部保暖等方法減輕腹部疼痛感。
新媽媽產后尤其是產后24小時內,由于分娩過程中膀胱、尿道、盆底組織受壓,加之外陰裂傷或側切傷口疼痛、尿潴留等,會引起膀胱炎,剖宮產的新媽媽因需要插尿管而損傷尿道,更容易引起上行感染,這些都會導致新媽媽發(fā)生產后尿痛。
及早自主排尿:新媽媽自然分娩后或剖宮產拔除尿管后要盡早自行排尿,雖然外陰、尿道疼痛,也要最好在產后或拔除尿管后4小時內就排尿,這樣通過尿液沖刷膀胱、尿道,減少以后膀胱炎和尿道炎的發(fā)生,從而減少尿痛的發(fā)生。
熱熏+熱敷:如果分娩后或拔除尿管后排尿困難,可以用以下方法誘導盡早排尿:熱水熏洗外陰;用溫開水沖洗尿道外口周圍;熱敷下腹部,按摩膀胱。
無論是自然分娩或剖宮產分娩的新媽媽,由于鄰近分娩及分娩過程中的緊張、擔憂、腹痛等原因,分娩過程麻醉方式的影響,分娩過程中急性失血及產褥期惡露出血導致的貧血,再加上分娩后新媽媽產后不開窗通風、不見陽光,室內溫度過熱、捂得太多,以及為了照顧寶寶休息不好等,這些因素都會導致新媽媽產生頭痛不適。
休息和睡眠很關鍵:休息和睡眠是緩解頭痛最好的方法,雖然分娩對于新媽媽來說是一件重大事件,但是還是要盡量平復心情、放松身體,盡量爭取時間休息和睡眠。要保障新媽媽休息和睡眠,家人要盡量減少訪客來訪的次數(shù)和人數(shù),幫助新媽媽照顧寶寶。
清新的空氣:開窗通風,但不要直吹媽媽和寶寶,保證室內溫度適宜,給新媽媽營造一個適宜休息的安靜舒適環(huán)境。
溫水淋?。簻厮茉∫部梢詼p輕新媽媽頭痛感,注意淋浴時水溫不可過熱,淋浴時間不可過長,浴室溫度稍高一些。
注意補鐵:如果新媽媽孕期有貧血、分娩過程中出血較多、產后惡露比較多,要查一下血色素,了解是否貧血,如果貧血,要適當補充鐵劑,還要多吃一些紅肉(如牛羊肉、瘦豬肉等)、鴨肝和血豆腐等以補充鐵。新媽媽還可以以手指按壓太陽、風池穴,緩解頭痛。
孕期體內會分泌松弛素,使關節(jié)韌帶松弛適應妊娠和分娩;部分媽媽孕期沒有補充足量鈣劑和維生素D,使骨鈣丟失較多,造成骨質疏松,產后母乳喂養(yǎng),使骨質疏松進一步加重;產后為了照顧寶寶、做家務、給寶寶哺乳,長時間保持一種姿勢或過度勞累;接觸過多冰冷刺骨的涼水;有些新媽媽活動過少,在床上躺著的時間過長等。這些原因都會使新媽媽感覺到膝關節(jié)、肩關節(jié)、肘關節(jié)、腕關節(jié)、頸部或腰部關節(jié)不適。
補鈣和補維生素D:為了避免關節(jié)疼痛、骨質疏松,新媽媽在孕期和產后都要多喝牛奶、補充鈣劑和維生素D,還要多曬太陽,使體內合成維生素D以利于鈣質吸收。母乳喂養(yǎng)的媽媽,要通過乳汁給寶寶提供鈣質,所以更要注意補鈣。
避免過度勞累:新媽媽產后要適當活動,不能過度勞累,也不能躺在床上不活動,哺乳時無論采取坐姿或躺著都要保持一個舒適的姿勢,抱寶寶的時間不宜過長。
做好保暖:避免關節(jié)受涼,建議使用溫水洗手或洗衣服。
新媽媽分娩2~3天后開始下奶,媽媽會覺得乳房又熱又重又硬,乳腺管通暢時,可以看見乳頭有乳汁下滴,喂奶后,媽媽感覺舒服、乳房變軟,隨著媽媽乳汁分泌量與寶寶需求適應,媽媽乳房脹可以緩解。但是,部分媽媽乳房過度充盈,使乳房內組織液和血液增加,乳汁難以流出,乳房腫脹、皮膚緊繃,乳頭變平,可能還會出現(xiàn)乳房皮膚發(fā)紅、體溫升高,觸碰乳房感覺疼痛,此時寶寶很難含接乳房,而且吸不出乳汁。造成這種情況的常見原因包括:沒有讓寶寶早吸吮乳房;分娩后第一天寶寶吸吮乳房次數(shù)過少;寶寶吸吮姿勢不正確;媽媽胸罩過小、睡覺時姿勢不當,使乳房受壓;媽媽乳房過大,乳房下部乳汁不易流出。
提前做好預防:要避免這種情況發(fā)生,分娩后做到“早開奶、早吸吮”,寶寶正確含接媽媽乳房,按需哺乳,夜間也要讓寶寶吸吮,如媽媽乳房比較大,哺乳時用手托起乳房,利于乳房下部乳汁排出,避免乳房受壓。
采取冷敷:已經有乳房脹痛的新媽媽,可以采取冷敷的方法,用冷毛巾、在冰箱冰過的整個圓白菜葉等敷在腫痛的乳房上,冷敷可以減輕乳房疼痛感,同時利于組織液回流,減輕乳房腫脹。
試試壓迫軟化法:冷敷后,可以采取反向壓迫軟化法,即將乳暈部位的乳汁向乳房方向推,使乳暈軟化后,讓寶寶含接、吸吮乳汁,切忌全乳房按摩,尤其切忌長時間全乳房按摩,這會使乳房組織受傷,造成嚴重不良后果。
口服藥物:如果上述方法仍不能緩解乳房腫脹,可以口服布洛芬,消除乳房水腫,同時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