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方宣
依成人的經(jīng)驗,螞蟻唱歌是騙人的鬼話。換句話說,就算是螞蟻能唱歌,誰又能聽得見呢?可我證明起碼有一個人能聽見螞蟻唱歌,而且常常聽得如醉如癡。這個人是誰呢?是我老家鄰居的女兒小毛豆。
毛豆這個名字是我給她起的,她姓黃,合起來就是黃毛豆。她爸老大不樂意,說,虧你還寫文章有文化,就給我女兒起名叫毛豆?還嫌不土呀,干脆叫地瓜得了。毛豆只有四歲,調(diào)皮得像個野孩子,并且身上永遠(yuǎn)臟污不堪。在街坊鄰居之間,大家都不太喜歡她,不喜歡的原因之一,就是她愛撒謊,連她母親也這么認(rèn)為。大家喜歡把毛豆和我女兒做對比,我女兒永遠(yuǎn)文靜、聽話,每天早晨她早早起床自覺地背英語單詞,然后吃飯上學(xué)。出門給她兩元零花錢,到晚上她不知怎么用就又還給我。黃昏降臨的時候,她會自動打開樂譜架夾上樂譜,練上一小時的小提琴。我有時候也覺得她生活太單調(diào)沉悶了,就帶她上公園,希望她放開手腳像毛豆那樣瘋野一下,可她只是斯斯文文地站著,不肯坐在泥巴地上。
幾天前我們回家又看到毛豆,吃飯的時候我也給毛豆盛了一碗飯,毛豆媽看見了,呵斥道:到一邊吃去。她跟毛豆說話從來都用這種口氣。毛豆覺得母親在外人面前不給她面子,嘟著嘴一臉不悅。我捧著飯碗慢慢湊近她,她見了我立馬笑了起來,吃了一大口飯。我也模仿她吃了一大口,她忽然神秘地沖我說:昨晚,我下了一個,一個天藍(lán)色的蛋。我故意一驚,說:哎,蛋在哪兒?她把我?guī)У剿译u窩邊,一指,說:在這兒。我想怪不得大家都說她愛撒謊,她哪兒是在撒謊呢,她是把孩子的幻想、夢境與現(xiàn)實完全攪和在一塊兒了,用作家的觀點就是魔幻現(xiàn)實主義。我追問:蛋呢?她想了一下說:讓螞蟻搬走了。我忙說:我昨晚也下了一個蛋,是紅的。她一怔,她沒想到一個大人會用這種口氣和她說話;怔過之后她大笑起來,一直笑出了鼻涕。她說:你的蛋有多大?我說:有紅燈籠那么大。她激動萬分地跑去報告說,陶舒天爸爸也下了一個蛋,比我的蛋還大。她為找到一個同行而心滿意足,可是卻沒人附和她,她稍稍顯得有點失望,不過總算找到了一個知音,一下午她就纏著我。我午睡醒來,在廚房后面找到了她,我問她在干什么。她說我在聽螞蟻唱歌。土墻上果然有一窩螞蟻,我側(cè)耳靜聽了一會兒,說:我也聽見螞蟻唱歌了,唱得可好聽了,你看那個螞蟻王,它像豬哼,那個小細(xì)腰螞蟻,聲音又尖又脆。還有那個來回跑的螞蟻,嘎聲嘎氣的……毛豆不住地點頭。呃,呃,我天天都要來聽,天氣好時它們才肯唱,她仰起小臉沖我說著,開心地笑了起來。
我羨慕毛豆的快樂與幸福,這份快樂我女兒不會擁有,她長大了多半會成為一個白領(lǐng)吧,機械、冷漠,這與不完整的童年肯定有關(guān)。毛豆長大了會干什么呢?干什么都不太重要,重要的是她擁有一個浪漫主義的童年,一個會下天藍(lán)色蛋、能聽見螞蟻唱歌的童年。
作者小傳
文章以反問和設(shè)問的形式開頭,引起讀者的注意,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接下來,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和童話般的情節(jié)塑造了一個四歲小女孩毛豆的形象。對比,就是毛豆和“我女兒”的對比;童話般的情節(jié),就是對毛豆“下蛋”和聽螞蟻唱歌這兩件事的描述,毛豆天真、可愛的形象因此而躍然紙上。毛豆是那么惹人喜愛:她會下天藍(lán)色的蛋,還能聽見螞蟻動聽的歌聲……她有著多么奇特、大膽的想象力!可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卻讓街坊鄰居乃至她的爸爸媽媽討厭,主要原因就是她愛“撒謊”。螞蟻怎么會唱歌呢?人怎么會下蛋呢?哪里有這樣荒誕不經(jīng)的人和事呢?然而,那是“撒謊”嗎?街坊鄰居對“我的女兒”和毛豆的不同態(tài)度,反映出“大人們”的教育觀念。文章呼吁“大人們”尊重、呵護(hù)孩子的天性,還孩子完整、美好的童年。
小朋友們喜歡這篇文章中的毛豆嗎?愿小朋友們都有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