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路明
中國的古城,多且難于尋找。有的像開封,深埋在地下;有的像鄴城,幾朝繁華毀于一場戰(zhàn)火……
我走過的城市實在太少,然而今天回憶起來,卻有著太多值得記錄的,行走中的風景。
西安
小時候心中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作品,不是《百年孤獨》,而是一首長詩《長恨歌》。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那么,“上窮”必然是宇宙,“黃泉”則是地獄了,上宇宙,下地獄,自然充滿了魔幻的色彩。
這只是我小時的荒唐理解,長大后才知道,那是個夸張的說法,詩中漢皇與“楊女”的愛情故事,就發(fā)生在西安。
從長春到西安的列車要36個小時,我更喜歡選擇列車。飛機固然方便,直線飛行,幾個小時便可到達世界的任何一個角落。然而,火車的車窗留給人的風景,是飛機無法享受的愜意——走洛陽,進黃土高原;穿過高山峻嶺,到達關中沃野……一路景色之迷人,可想而知。
事實上,黃土高原留給人們的視覺效果,除了漫天黃沙與高低起伏的山坡外,實在沒有其他景致可言,火車自從過了黃河,一路便平淡無奇了。
突然聽到有人喊:“到陜西了!快看?。 ?/p>
我一下從臥鋪上跳下來,坐到窗前。只見火車正在穿行一座狹窄的鐵路橋,兩邊就是山澗,幾千里黃土高原過后,眼前終于有了一點綠意,不禁令人欣喜若狂。
列車的廣播開始播放《南屏晚鐘》這首歌曲,列車員開始介紹下一站西安的歷史。
晚霞、山澗、綠樹交融在一起,頓時有了富饒關中的意味。
火車到西安站時,已是晚上九點多,我們還沒吃飯,先打車到了預訂的酒店,去餐廳在打烊前吃了一頓晚餐,經(jīng)過一路舟車勞頓,到了房間里馬上便睡著了。
第二天,我們的第一站是去看西安古城墻。
十四朝定都,兩千多年的歷史,從周武王到唐太宗,西安一直是權力、財富、榮耀與地位的象征,直到今天還保留著京都的風范。
而我惟一奇怪的問題是:為什么人類的歷史上,墻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秦長城、楚方城到羅馬長城;從紫禁城宮墻,西安古城墻到中世紀莊園主的城堡,墻文化是歷史上不可避免的話題,也許是人們認為有墻保護,就可以維持安定?漢字的“國”字就取其意,意為四周有墻,才是一個國家,這個國家才穩(wěn)定。
站在西安城墻前,人都會覺得渺小,十三丈高,十幾米厚的城墻,實在是沉重而古樸莊嚴。這城墻正是唐代修建的,李世民殺兄繼位,李隆基滅敵登基,留下兩代傳奇的玄武門就在那里,莊嚴而肅穆。
權力的象征還在,唐帝國卻滅亡了。中國的工匠們把城墻雕琢得多么細致?。』疑臈l形磚石經(jīng)歷幾次火淬,用糯米和雞蛋嚴絲合縫地固定,壘砌,甚至還有鐵釘?shù)尼敽?。然而,高大堅固的城墻并未擋住安祿山,并未擊退黃巢,也沒有使朱溫望而卻步。相反,為了爭奪它里面的王權,引起了更多的戰(zhàn)爭,導致了更多的死亡。
如今,它迎來的是端著照相機的游客。
城墻沒有給我太多美好的遐想,也許驪山和華清宮可以吧!
臨潼當天正值大霧,朦朧中,驪山的山形若隱若現(xiàn),一片濃密的翠綠疊在山中,綿延數(shù)里,再望就只有云霧了,我頓感如入仙境,《長恨歌》中“山在虛無縹緲間”是白居易見了驪山后的有感所作嗎?
驪山是自然的,它沒有城墻的圍擋,只有愛情故事,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曠世絕戀,配上如詩如畫的驪山景色,西北的景致絕不亞于江南煙雨。
華清宮已然不見其宏傳,剩下的只是貴妃出浴的華清池。朱白清筆下的荷花如出浴的美人,殊不知這里正是美人出浴之地。我實實在在被震撼到了。
中午下了驪山,到街邊一家飯館吃飯。
西北以豪爽的性格為主,飯食自然也沒有精雕細琢,羊肉泡饃、岐山臊子面全都是粗厚的面條,充滿麥香,加上醋,加上辣椒,經(jīng)充滿了濃郁醇香的羊肉湯煮過,自是一種經(jīng)典而粗獷的美食。
而翻開菜單,看到這上面有一道面,居然叫“biangbiang”面。
以上兩個字(用電腦打不出來)是陜西人最引以為傲的文化符號,因為(bidng)這個字只能在《康熙字典》中查到,它的意思至今我也沒弄明白,只覺得這是個古人為展現(xiàn)漢字的博大精深而造出的怪字罷了。
這一道面用大盤盛上來,白瓷盤,用雞湯加上醬油為底配,面條切得極寬,用刀粗略地剁些菜葉灑在上面,最后加了石榴汁。陜西與云南一樣盛產(chǎn)石榴,西北素來缺少蔬菜,石榴就代替蔬菜進入了西北茶的廚房。吃進去時咸與甜,酸與辣同時集中在口中,仿佛西餐中的牛排配冰淇淋,紅菜湯配罐燜牛肉。
西北的美食就是粗獷與精致的交匯點,這一點在建筑上同樣可以看得到。
西安城內的大慈恩寺,緊鄰大唐芙蓉園,這座巨大的皇家古剎中保留著玄奘的舍利骨;擁有大、小乘佛法的原稿;那座高達七層的大雁塔是用青磚簡單搭成,但在結構上卻十分新奇獨特;那片玉蘭花樹,那片碑林,它們擁有粗大,也有新穎與俏麗;它們擁有沉重,也有明媚與輕快;它們擁有古樸,也有華麗與時尚。
登上大雁塔第七層,站在望窗前可以從朱雀大街一眼望盡西安全景,甚至都可以看見遠處臨潼模糊的輪廓。
西安靜靜地躺在中國西北與中原的交界處,吸納著中原的俏麗時尚,融合著西北的粗獷豪放;它就在那里,仍然透露著當年鎬京、咸陽、長安的王氣。盡管車水馬龍,盡管高樓林立,西安,依舊君臨天下。
這注定是一座傳奇的城市了。
濟南
在家自是閑不住的,雖說往外走走,可是卻選擇了濟南。
有人說夏天去濟南無異于蒸桑拿,山東本身就熱,濟南地處凹地,自是火上澆油。
我不知道人們?yōu)槭裁淳幼≡跐?,也許“擇水而居”,濟南地處濟水之南,風水很好,再說古代也許沒有溫室效應,這里當然是個好地方。
濟南的地理位置很是特殊,它北接河北、山西,南通上海、江蘇,華北方言和江南淮北的吳儂軟語融合在一塊,形成了山東話;南國的竹與曲,北方的菜系與性格交織在一處,造就了濟南剛柔并濟,粗細共存的城市風格。
說實話,濟南的命運實在好得可以,自從它在春秋戰(zhàn)國建城伊始到一千多年后的解放戰(zhàn)爭,濟南竟沒有遭受過一次戰(zhàn)亂。史書上僅有的關于發(fā)生在濟南的戰(zhàn)爭只有一次,就是靖難之役里鐵弦與朱棣的戰(zhàn)爭。而那一次也沒有打起來,雙方軍隊只互相開了幾炮,沒有巷戰(zhàn),沒有格斗,甚至無需太多的兵刃相見,鐵弦便帶兵逃出濟南,后來被割鼻去耳,煮熟喂給他吃,鐵弦大笑“忠臣之肉,食之有何不甘”,滅三族而死。
余下的,就是1948年了,王耀武起義投降,濟南和平解放。神奇的濟水一直保佑著這座城市不受毀壞,濟南可以說是中國古城中保存最好的城市之一。
濟南人最引以為傲的,是濟南城中七十二處泉水。趵突泉自不必說,周圍的漱玉泉、黑龍泉等大大小小的泉池依次排在城中各處,頗有“大珠小珠落玉盤”的風格。
看過了千佛塔,看過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直接走進了趵突泉公園,在這里,我卻與李清照不期而遇。
現(xiàn)在中國的各大城市以及江南小鎮(zhèn)都舍棄了古時的儒雅風范,恨不得把莎士比亞也說成是本地人氏。就因為李清照到過一次濟南,去過一次杭州,山東和浙江吵得不可開交,非說李清照出生在自己這里。于是兩地都修了李清照紀念館。這倒使我漁翁得利,人在濟南,近水樓臺先得月,便直接走了進去。
看見了李清照的漢白玉石雕,看見了她美麗端莊的面孔,以及她最喜愛的湘妃竹。也許是她和娥皇、女英的處境差不多吧,都是丈夫先逝,自己忍痛度過余生。娥皇、女英斑淚灑竹,成就了湘妃竹;李清照從臨安北上游歷,“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
濟南是個清靜的地方,更因為有了李清照,這座城市更顯光彩照人。
這里的夏天雖熱,人卻祥和安寧;這里的車流雖多,交警卻是全國的模范;這里雖地處北方,卻有著江南的恬靜與愜意。
我們何不靜下心來,用心品讀一下濟南?
泰安
從濟南出發(fā)不過四十公里,就到了一座小城:泰安。清水秀,每條大街兩邊都種滿了法國梧桐,夏天時,知了聲震耳欲聾。
很多人來泰安,除了看泰山,還要去吃一道美食——羊湯。
泰安的羊湯不同于西北,也不同于承德,西北和承德的羊湯味雖醇,卻用羊雜湯料,這也許是因為回族、蒙古族人吃羊不易,羊雜棄之可惜,便用來煮羊湯了。
而泰安的羊湯,用的卻是鮮羊肉。
湯一樣的濃,一樣的鮮,一樣呈乳白色。而湯中漂浮的卻是一片片的鮮羊肉。蔥花、香菜灑在上面,稍微加一勺剛炸好的辣椒油,再加上一勺胡椒粉,入口鮮美無比,羊肉煮得又爛又香,稍有些辣,在泰安喝羊湯,普通人能喝上三到四碗。
登完了泰山,在泰安的街道上散步,我突然看到了岱廟。
泰安借泰山之靈氣,自古便得到歷代皇帝的青睞。歷史上有記載的曾到過泰山封禪的皇帝就有六位,秦皇漢武自不必說,漢光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神宗都曾來此封禪,漢武帝甚至還因此改過年號為“元封”,皇帝親臨泰山,必要拜謁東岳的圣地,岱廟就是在這個需求下應運而生的。
岱廟雖稱為“廟”,卻更像一處園林,它所有的是那些道場寺院所無法比擬的幽靜,是園林所無法比擬的莊嚴,它俏麗而肅穆,僻靜而威嚴,“維民所止”是歷代統(tǒng)治者追求的目標,岱廟就是祈求天下平安的地方。
站在天貺殿前,伴著裊裊的香爐紫煙,望著遠處山上的青松翠柏,聽著殿上的雀語鶯啼,悠悠心蕩,仿佛回到了千年以前。
而墻外,泰安人也在安逸地生活著,閑適而舒緩,遠望泰山,一片秀美祥和。這正是我心中的泰安。
城小名氣大,泰安地處泰山腳下,靠著五岳之首,這座小城也充滿了傳奇與故事。
齊魯大地本身就人杰地靈,泰安則更是山
沈陽
帶著感情走,可以在各處領略出自己的獨特的思想。
沈陽就是這么一座城市。
有人說東北是文化的沙漠,然而因為有沈陽,這片沙漠里多了一塊綠洲。
沈陽的名字也很好理解,地處沈水之南,古人以水之南為陽,得名沈陽。
在去沈陽之前,我只知道沈陽有兩個地方值得一去:沈陽故宮和大帥府。東北地區(qū)輝煌的歷史,就記錄在這兩處建筑之中?;侍珮O與張作霖,這兩個來自白山黑水之間的“流匪草寇”,在中原的歷史舞臺上卻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這無形間也給東北文化平添了一分匪氣。
到了沈陽,先逛了這兩個地方,看看大政殿,登登小青樓,內心卻沒有什么波動,也許心愿就這樣容易被滿足,反而令人不快。
于是在大帥府旁邊找到幾個當?shù)厝?,問問沈陽都有什么好玩的,結果這幾個人共同問我:帥府逛完了嗎?
我大為驚訝,忙問帥府里還有什么神秘的地方,這幾個人笑了笑,讓我再買票進去看看,看完了就會知道第二次買票的錢并不白花。
話都這樣說了,我必須得再進去看看。
第二次進帥府,我拋開所有顯眼的建筑物和景觀,搜尋著一切細微的東西,終于,脫離蜂群一樣的游人后,我的目光鎖定在一排新式不起眼的平房上。
整個帥府是個東西合壁式的建筑,小青樓、大青樓是西洋風格的洋樓,張作霖在歷史上召開的重要軍政會議在大青樓,張學良和趙一荻趙四小姐的美滿愛情故事則在小青樓上演。而眼前這排普通的中式平房,是干什么的?
走進去看,才知道于鳳至曾住在這里。
在歷史上,人們所能記住的,只不過是最奪人眼球、最轟轟烈烈的瞬間,張學良一生能被人記住的,除了他的政治生涯,就是他和趙一荻的愛情生活。然而,人們卻忘記了這段愛情的成就者,全然不知她的付出,她的委屈與痛苦,甚至連她是誰都不知道。作為張學良的原配夫人,于鳳至就默默地住在這里,遙望著小青樓,忍住了對張學良的思念,忍住了一起和少帥住在獄中八年痛苦,忍住了后來張學良要求離婚時的委屈,在張學良九十歲生日那一天,安然逝去,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帥府之中還隱藏著這樣一段凄美的故事,這次票錢的確不白花,甚至自己心中也產(chǎn)生了一絲悲傷。
我不知道當年張學良流居美國,為了與趙一荻結婚而加入基督教,而被告知只允許有一個妻子后,在向于鳳至提出離婚時,于鳳至內心是何種想法,也許自從當年嫁到帥府起,她就做好孑然一身的準備?可忍住悲傷后,她還是在離婚協(xié)議書上簽下自己的名字,似乎并不對這一生感到后悔。
于是,當我懷著對于鳳至的崇敬走在帥府中,甚至是沈陽的大街小巷中時,我都對這座城市也抱有同情的態(tài)度,好像每一寸土地,每一條街道都那樣彌足珍貴。
這時我突然覺得,只要有真情存在,縱然文化干涸,沈陽仍然是一片綠洲。我想歷史亦是如此。
武漢
長江以南的地區(qū),自古以來便是鐘靈毓秀,人才輩出之地,中國歷史與中國文化最深厚的底蘊,最豐富的內涵大多集中于這里,并且由歷代才子巨著體現(xiàn)出來,每一個都能震驚世界。
可是在唐以前,江南還遠未達到如此輝煌的地步。這個地方水系太密,土壤太黏,不適合農(nóng)業(yè)社會的要求。因此古書上名把江南稱為“蠻荒之地”,今天幾個代表南方地區(qū)的字還能體現(xiàn)出當年這個地方的蕭條,如閩、荊、楚、越等等。大多數(shù)江南名城的崛起,要感謝北方頻繁的戰(zhàn)亂。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平均三年一次的大戰(zhàn),使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徹底摧毀唐帝盛世繁華的安史之亂,則最后將南方變成了中國的經(jīng)濟重心。到了宋代,更有了“國家生息,仰止東西”一說。
作為“九省通衢”的武漢,卻是個例外。
武漢自古以來便是極為重要的一座城市,它同時也載承了中國文化南北交流的任務,這里沒有吳儂軟語,卻也柔聲細氣;這里沒有粗獷豪放,卻也剛毅堅強;這里沒有小橋流水,卻也有亭臺樓閣。
我之所以來到武漢,就是要擺脫感情的束縛,去品味一個城市的自由與奔放。
武漢果然是個鐘靈毓秀之地,辛亥革命的楚望臺,望而凝海的東湖,使神女驚殊的武漢長江大橋除了給人留下宏偉的氣勢與滄桑的歷史,也體現(xiàn)出了文化的厚重。一切都很令人滿意。
當我就要離開武漢的前一天,坐在珞珈山上聞著松香時,突然想起還有一個好去處——黃鶴樓。
就像任務沒完成一樣,我馬上坐車去黃鶴樓,因為那里才是武漢真正的文化中心。
人們之所以知道黃鶴樓,是因為唐代一位不太著名的詩人崔顥寫的一首很著名的詩,詩題就叫《黃鶴樓》。這首詩可謂是唐詩中的絕品,很多人不熟悉崔顥,但一定熟悉那句“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站在樓頭,便可將長江對面的漢口映入眼底,當年崔顥看到的當然不是繁華的都會,時過境遷,如今的黃鶴樓遠眺已不能使人吟出“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我們在今天去看武漢,只有熱情與奔放了。
也許一座城市留給人們的不是無盡的文物與財寶,甚至只有殘缺的文獻資料,但是不論它的結局如何,每座城市都能給人帶來不同的體會,如西安的壯闊,濟南的祥和,又如泰安的秀麗,沈陽的醇厚,再如武漢的自由奔放,感謝上蒼在中國的土地上點綴了這些城市,也裝點了中國城市文化的多元面貌。
離開武漢,我順便去了武當山。
武當山不是城市,它是道家的一座仙山,山上的金頂,是朝拜的人心中最高潔的圣殿。
中國有不少名山,我也去過不少,可是稱得上“仙風道骨”的恐怕只有武當一座,金頂是一定要去的,可真正令人贊嘆的,是它的意境與氣氛。
當我站在山谷的邊緣,望向茫茫云海與古柏翠木時,心靈突然受到了一次沖擊與升華,那云海的朦朧,那山谷的幽靜,何嘗不是心靈自我省悟的至高境界?
我突然想起了王維在《終南別業(yè)》中那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城市的繁華縱然使人流連,有真情與愛相陪伴,城市固然美好,可是當人的心靜下來,用心去體悟時,就會發(fā)現(xiàn)城市的真諦就在于發(fā)現(xiàn)自己。
所謂“無我之境”,用一句佛語來解釋,便是:前際無往,今際無去,后際無來。
我想,當我們在這座城市里發(fā)現(xiàn)了自我時,城市的任務才最終完成,而那“自我”則是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情與意。這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給我們留下的回憶。
車馬喧囂過,還來古城間。
鄉(xiāng)關催人惱,何處是故園。
往去隨情意,愿得聽鳴泉。
長憶當年里,豈知心無眠。
(作者系長春市實驗中學高二·20班學生)
(責任編輯 武原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