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熙
英劇《神探夏洛克》在中國大受歡迎時,黨報刊文稱“可以嘗試讓大不列顛島上的觀眾知道,我們有個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錯的?!钡胰式艿摹吧裉健毙蜗螅旧砭拖瘸霈F(xiàn)在英文世界,然后才為“我們”所知?!拔覀儭钡墓肝膶W(xué)中,只能出“青天”,出不了“神探”。
現(xiàn)代影視作品中的“神探狄仁杰”形象,主要源于高羅佩創(chuàng)作的文學(xué)形象,與清代公案小說《狄公案》基本無關(guān)系
高羅佩1949年將清代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狄公案》)的前三十回譯作英文,但和他之前的其他作品一樣,限量發(fā)行、銷路不廣,印數(shù)不過1200冊?!段鋭t天四大奇案》64回,上半部說狄仁杰任昌平縣令,破了3起同時發(fā)生卻不相連的殺人事件,后半部說狄仁杰進(jìn)京處理武則天淫亂事件,恢復(fù)李唐皇朝。無論是正史,還是這本小說的中英版本,都沒有把狄仁杰的人物形象傳至婦孺皆知。比起中國公案小說中的正義化身“包公”“施公”,“狄公”過于單薄,難以鼎足成三。說現(xiàn)代盡人皆知的“神探狄仁杰”是高羅佩通過《狄公探案集》(Judge Dee Mysteries)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物,沒有任何夸張。
20世紀(jì)60年代初,英國出版社出版英文“狄公探案集”系列熱銷百萬余冊,西方始興“狄公熱”
即使到了1953年,新加坡南洋印刷社出版了中文版《狄仁杰奇案》(即《狄公探案集》中的《迷宮案》),也并未引起廣泛注意與回響。反而是英文版出版后,引起其他書商興趣,開啟高羅佩之后與英國出版社的合作,在1958至1961年間連續(xù)出版英文The Chinese Bell Murders(《銅鐘案》)、The Chinese Lake Murders(《湖濱案》)、The Chinese Gold Murders(《黃金案》)、The Chinese Nail Murders(《鐵釘案》)四書,“神探狄公”(Judge Dee)這才在西方普通讀者中大受歡迎。英文“狄公探案集”(Judge Dee Mysteries)系列自此開始暢銷百萬余冊。
日后高羅佩曾至少2次決定停筆不再寫作英文狄公小說,但都在出版商的要求下繼續(xù)寫了下去。最先捧起“狄公熱”的是西方一般大眾,而不是中文世界。
“神探狄仁杰”形象深入中國大陸人心、被改編成中國影視劇至少是在1981年后,也是基于高羅佩作品而非清代公案小說
“神探狄仁杰”在中國大陸開始聲名大噪,已是20世紀(jì)80年代,遠(yuǎn)遲于英文世界。20世紀(jì)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國學(xué)者趙毅衡得知“狄公探案集”(Judge Dee Mysteries)這套書籍,勸其友人、中國外交官陳來元加以中譯,由此開始,陳來元等人才著手譯出全套小說。1981年,曲藝雜志《天津演唱》的第6至8期連載了高羅佩創(chuàng)作的狄公案故事之一《四漆屏》。
編者稱他們歡迎評書藝術(shù)家改編高羅佩的狄公案故事以供舞臺表演。由于讀者的良好反應(yīng),其他3個狄公故事短篇《斷指記》《紅絲黑箭》《除夕疑案》陸續(xù)得以連載。從1981年到1986 年,高羅佩的“狄公探案集”系列小說共在中國 14 家期刊上部分選載,1986年后被陸續(xù)出版成冊。中文世界最早的狄仁杰題材影視作品——據(jù)陳來元譯本改編,1986年、1996年分兩次拍攝的電視劇《狄仁杰斷案傳奇》也同步中國大陸上映??梢?,狄仁杰在普通中國大眾心目中以“神探”形象出現(xiàn),至少也要等到1981年以后了。
中國公案小說塑造的“狄公”“包公”“施公”等只是中國式的“青天大老爺”,而不是現(xiàn)代文明中的“神探”
中國公案小說的主題雖然是斷獄審案,但重點并不是如何破案,而是就案件描述來進(jìn)行道德說教、論斷是非。臺灣散文作家王鼎鈞在回憶錄中曾概述中國公案小說的缺失:“施公案、彭公案、海公案是本國古典,當(dāng)然要拜讀。這些奇案雖然知名度很高,一拿來跟福爾摩斯比就索然乏味了!
親華的高羅佩雖然稱“中土往時賢明縣尹破案之神不亞于福爾摩斯”,但也不得不承認(rèn) “陰魂判案”、嗜好酷刑、缺乏懸疑等缺陷,使公案小說塑造不出“神探”
高羅佩十分推崇中國文化,首次涉足狄仁杰題材、英譯《武則天四大奇案》前三十回時,在譯者自序中提到:“宋有《棠陰比事》,明有《龍圖》等案,清有狄、彭、施、李諸公奇案;足知中土往時賢明縣尹,雖未有指紋攝影以及其他新學(xué)之技,其訪案之細(xì)、破案之神,卻不亞于福爾摩斯也”。但在同一篇自序中,高羅佩也承認(rèn)了中國公案小說幾個導(dǎo)致其無法真正塑造出媲美福爾摩斯的“神探”形象的惡劣缺陷:罪犯及其犯罪動機在一開始就交代,缺少懸疑;破案過程總要有超自然力量的介入,比如被害者的冤魂向破案的人講述遇害過程;大量道德說教和冗長的官方文件;為使讀者覺得正義得到申張,必然完整描述血腥的酷刑拷虐過程;細(xì)節(jié)過于繁雜,人物姓名及家族關(guān)系不易理解。事實上,高羅佩稱正因為《武則天四大奇案》前三十回缺少這些劣處,他才會翻譯此書——“這部小說遵循我們習(xí)慣的標(biāo)準(zhǔn):沒在開頭就泄露罪犯身份,神怪成分不多,人物簡潔,情節(jié)精練……它甚至滿足現(xiàn)代西方標(biāo)準(zhǔn):文本不僅是偵探的智慧之旅,同時讀者也能跟隨主角參與一些危機四伏的偵探過程?!?/p>
中國公案小說的“狄公”要靠“神鬼托夢”破案,高羅佩筆下的“神探狄公”只靠勘察證據(jù)和邏輯推理破案
在中國傳統(tǒng)公案小說中,陰司斷案、鬼神托夢等“陰陽共判”情節(jié)常常出現(xiàn),甚至構(gòu)成破案的主要渠道。而現(xiàn)代偵探小說認(rèn)為超自然的因素違背理性,所以通常禁止在推理中使用。清代中國本土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中,狄公找不到被害者的墳?zāi)箷r會有鬼魂為他帶路,入夢時神人前來啟示他整個案情,甚至還留下喻示兇犯名字的一首詩。對于中國公案小說中常見的“狗獺告狀,杯鍋稟辭,閻王指犯,魔鬼斷案”這些情節(jié),高羅佩認(rèn)為“類此妄說,頗乖常識,不足以引今人之趣”。在高羅佩筆下,“狄公”偵破案件的依據(jù)只來自第一手的勘探——“讓證據(jù)說話”,以及基于此發(fā)展的邏輯推理。
依靠“米蘭達(dá)法則”、與下屬辯論案情的“神探狄公”,只存在于西方人筆下而不存在于中國公案小說中
在古中國公案小說中,主角“青天大老爺”神目昭昭、燭照如電,還有鬼神控訴提供線索,哪里用得著講究“不合理取得的證據(jù)不可采信”,“嚴(yán)謹(jǐn)?shù)倪壿嬐评碚撟C”?但高羅佩創(chuàng)作的《四漆屏》中,狄公在偵辦時對滕侃有這樣一番話:“假如你想對這件人命案做出什么說明,擺出什么事實,我都非常歡迎。將來一旦被傳到大堂做證,我將引用你的話作為依據(jù),解釋案情,以利早日堪破,未知你意下如何?”這和英美法政劇中的“米蘭達(dá)法則”臺詞幾無二致。
《狄公探案集》(Judge Dee Mysteries)中還常常有“狄公與眾下屬交流意見、商榷案情”的情節(jié)。陳述、理清論點、確證、反駁樣樣不缺的“狄公探案”,只有在高羅佩等西方人筆下才有。中國公案小說中,絕不可能出現(xiàn)這些破壞“青天大老爺”半神式英武形象的場景。
中國本土狄公案小說中僅三十回里就細(xì)致描寫了鞭背、夾棍、掌嘴、凌遲、“木馬”、烙膝等酷刑,而高羅佩的十幾部“狄公探案”小說中只對嫌犯施行過兩次鞭刑
清代中國本土狄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和其他同時代公案小說一樣,毫不吝于細(xì)細(xì)描述刑訊拷虐場景。在《武則天四大奇案》中,對嫌犯第一次用刑即鞭背四十。第二次用刑使用夾棍。第三次用刑是掌嘴。作者對執(zhí)行凌遲死刑的描寫更細(xì)致,還仔細(xì)描述了折磨女犯的刑具“木馬”。對男犯所用酷刑的描寫更為殘酷,如夾棍之后,“狄公見他如此熬刑……復(fù)又命人取過一小小錘頭,對定棒頭猛力敲打”。接著還有“命左右取一條鐵索,用火燒得飛紅,在丹墀下鋪好,左右將兇犯綽起,走到下面,將磕膝露出,對定那通紅的鏈子,納了跪下……”
而高羅佩自己筆下的“狄公”很少使用刑訊,通常是尋找充足的證據(jù)迫使罪犯招認(rèn)。但刑訊逼供作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種“合理”而常見的司法實踐,身處大唐的“狄公”無法避免。
為保有作品的“中國特色”,高羅佩選擇了在《鐵釘案》中引入刑訊拷問情節(jié),并作了精心處理:刑訊方式止于鞭刑,只有兩次用刑,每次是鞭背二十五,最后的死刑執(zhí)行不描述,其余各案沒有再使用刑訊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