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崇禧認為徐州易攻難守,不適合做指揮中心,劉峙也不是一流戰(zhàn)將,直接下了判斷:“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白崇禧沒有接受任命,避走上海,后因蔣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勉強到漢口上任。
長期以來,白崇禧在歷史上身影模糊。大陸歷史書寫者對他少有著墨,人們只知道他是蔣桂大戰(zhàn)的另一方,桂系軍閥;而在民國史上,白崇禧被稱“逼宮”蔣介石退位,去臺之后不得志而終。在白先勇新書中,他把白崇禧的一生和整個民國史相連,澄清了外界關于白崇禧的種種誤會,梳理了他和蔣介石復雜的關系。這個兩岸歷史中都模糊的身影,慢慢地清晰出來。
大決戰(zhàn)白崇禧避逃上海
1948年4月,李宗仁當選“副總統(tǒng)”成功,5月白崇禧由國防部長改任“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上任后堅持“守江必先守淮”,建議將“華中剿總”設在緊靠南京的蚌埠,在徐州、蚌埠之間的江淮山岳地帶,運用攻勢防御,堅持長期作戰(zhàn);同時指出中原必須統(tǒng)一指揮,不能分割使用,提出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江西五省聯(lián)防。任命發(fā)表時,白崇禧“五省聯(lián)防”的設想并未實現(xiàn),蔣介石將華中戰(zhàn)區(qū)一分為二,“華中剿總”設漢口,徐州另設一“剿總”,劉峙任總司令,白崇禧的設想被全盤打亂。他更認為徐州易攻難守,不適合做指揮中心,劉峙也不是一流戰(zhàn)將,直接下了判斷:“中原大軍分割使用,將來必敗無疑!”白崇禧沒有接受任命,避走上海,因蔣介石派多人到上海敦促,勉強到漢口上任。
1948年10月,淮海戰(zhàn)役(國民黨方面稱“徐蚌會戰(zhàn)”)尚未開始,因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失利,何應欽、顧祝同等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希望白崇禧能出面統(tǒng)一指揮漢口徐州兩個“剿總”。白先勇書中稱,10月30日白崇禧由漢口飛回南京,當天看起來還頗有信心,第二天忽然拒絕接受統(tǒng)一指揮權。白崇禧發(fā)現(xiàn)徐州“剿總”早已把國軍主力的幾個兵團部署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鐵路及津浦鐵路線上,各一字排開,成為一個“死十字”,徐州平原無險可據(jù),一旦開戰(zhàn)極易為敵軍攻破,戰(zhàn)事迫在眉睫,要重新遷動幾十萬大軍已無可能。加上徐州“剿總”的部隊將領邱清泉、黃伯韜、李彌等人都是蔣介石的黃埔愛將,白崇禧此前和他們并無淵源,難以指揮。
白先勇對“拒絕指揮”的評價是:“十月卅日晚父親所作的決定,拒絕指揮徐蚌會戰(zhàn),可能是他一生中最艱難,但事后看來也是最明智的一次抉擇……徐蚌會戰(zhàn),乃國共內(nèi)戰(zhàn)最后決勝負的一仗,成敗責任非父親一人所能擔當。事后看來絕非僅僅是軍事,他作這項決定,需要極大的勇氣與智慧。徐蚌會戰(zhàn),國軍潰敗,折損60萬大軍。如果當初一開始蔣介石便采用父親‘守江必先守淮,設‘剿總于蚌埠,由父親統(tǒng)一指揮策劃,恐怕戰(zhàn)爭結果不致如此。父親拒絕指揮徐蚌會戰(zhàn),蔣頗不諒解?!?/p>
“按兵不發(fā)”與“逼宮”
兩岸都有史書稱,國民黨軍隊在淮海戰(zhàn)役中失利,蔣介石嫡系部隊損失幾近殆盡,蔣數(shù)次命令白出兵救援,白“按兵不發(fā)”,“蔣憤擲電話筒、掀桌,痛罵粗話”。白先勇認為,這一段歷史是外界對父親白崇禧最大的誤解:“兩岸各自有各自的史觀,大陸這邊的歷史會是國民黨反動派內(nèi)訌;臺灣那邊,徐蚌會戰(zhàn)失敗,蔣介石要負最大責任,但是國民黨的歷史也不好講,要找個‘替罪羊,說我父親按兵不動。但是父親派了黃維軍團12萬人去,援助徐州、淮海戰(zhàn)役,半路被攔截,黃維被俘虜,這些都是史實。別人都說他徐蚌會戰(zhàn)冷眼旁觀,按兵不動,讓蔣介石失敗,完全不是這回事。我父親怎么會看著國民黨敗呢?覆巢之下豈有完卵,這么簡單的道理他不知道嗎?”
淮海戰(zhàn)役后,國民黨政權搖搖欲墜,白崇禧認為只有請美國出面調(diào)停和共產(chǎn)黨議和,形勢方能有轉機。蔣介石當時有退意,但是遲遲沒有宣布引退,白崇禧連發(fā)《亥敬》、《亥全》兩封電報,請蔣介石下決議。
這就是后來被外界稱為“逼宮”的兩封電報,也有聲音稱正是這兩封電報令蔣介石“被迫下野”。白先勇認為“逼宮”二字,亦不妥當:“當時國民黨政權很危險的,我父親認為唯一能救國民黨政權的就是美國出面調(diào)停,跟共產(chǎn)黨劃江而治。不能再打,國民黨的兵已經(jīng)潰敗了。美國人要出面調(diào)停的話,蔣介石必定下野。他就打電報給蔣介石,那時候這也是大忌諱,父親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其實按照我看的李宗仁回憶錄,蔣介石知道大勢所趨,自己已經(jīng)先提出來下野了?!?/p>
“按兵不發(fā)”和“逼宮”,是外界對于白崇禧的誤解,也是蔣介石一直對白崇禧提防的又一顆種子。
“小諸葛”的智慧
通常只認為說白崇禧是“小諸葛”,是因為他會打仗,但是白先勇的照片集卻揭示了白崇禧更多的側面。
北伐結束,蔣介石欲削藩裁軍,白崇禧曾向蔣介石建言,自古以來“裁兵不難裁將難”,處置不當,即起禍亂;應將軍隊調(diào)往邊疆戍邊,鞏固國防。他自己請愿帶兵往新疆屯邊,效法左宗棠治疆。身為回教徒,白崇禧對治理新疆回教少數(shù)民族有興趣,列出過治疆綱要,作過邊疆和民族問題的闡述。
北伐結束之后,白崇禧治理廣西頗有成效,被稱為“新斯巴達”。胡適曾經(jīng)到訪廣西,對當?shù)卮蠹臃Q贊。白崇禧在廣西練兵也卓有成效,日后廣西軍在抗日戰(zhàn)爭中也是重要力量。
抗戰(zhàn)期間,白崇禧也提出過“持久戰(zhàn)”的想法。1938年,武漢軍事會議上他說:“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以游擊戰(zhàn)輔助正規(guī)戰(zhàn),與日本人打持久戰(zhàn)。”這個方針為最高當局采用,遂成為抗日最高戰(zhàn)略原則。白先勇也聽父親說過這個方針:“他是受了俄法戰(zhàn)爭的影響,俄國人對于拿破侖侵入,俄國人就把拿破侖拖到廣大的內(nèi)地,把他們給拖垮。日本人要速戰(zhàn)速決,我們就是要延長它,把他們拖到內(nèi)地。不在于一時一地的得失,要全面地對日本抗戰(zhàn)?!?/p>
白崇禧到臺灣之后,并無高位還一直被監(jiān)視,逝世后蔣介石率國民黨高層前往祭悼。白先勇用漢高祖對韓信的態(tài)度作比,描述蔣介石對白崇禧的心態(tài):“韓信打天下功高震主,呂后設計把他給殺了。《史記》里說,高祖知道了,是‘且喜且憐之。一方面心腹之患被除掉了,他高興,另一方面他為自己打過天下,這是將才?!?/p>
(《時代周報》2015.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