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錦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電教媒體,應選擇恰當的使用時間,控制電教媒體設備的使用量,采用靈活多變的方式,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語文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電教媒體合理使用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50009
電教媒體的推廣使用促進了初中語文教學方式的變革,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單一模式。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未能合理使用電教媒體為語文教學服務,在使用過程中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歸納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一、 電教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和誤區(qū)
(一) 電教媒體對初中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
1.集中學生注意力。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一人講,全班學生聽,如果課程內容過于枯燥,難免會有一些學生走神。電教媒體能夠播放視頻、音頻文件,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推動課堂教學。
2.強化學生的視覺感受。語文學科是一門感受性和體驗性很強的學科,僅僅依靠教師的講解不能完全傳遞課文所要表達的內容。此時,教師就要借助電教媒體手段,給學生展示一些視頻、音頻資料,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體驗,活躍課堂氣氛。
3.提高課堂學習效率。電教媒體推廣使用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在電教媒體手段的幫助下,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深入理解課文;教師可以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完成教學目標。
(二)電教媒體應用的誤區(qū)
1.使用時間不恰當。在課堂教學中,很多教師一上課就開始長篇大論,在臨下課的時候才使用電教媒體設備,未能把握電教媒體使用的正確時間。
2.未能合理控制使用量。部分教師在語文教學中仍然采用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電教媒體的使用量明顯不足;一些教師為了降低個人的勞動強度,在課堂中大量使用電教媒體,知識講解有所欠缺。
3.教師操作水平低。電教媒體的推廣使用對教師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師掌握收集視頻、音頻文件的能力和PPT制作技巧。但是,一些教師的資料收集能力和電教媒體操作技巧明顯不足。
二、 初中語文教學中電教媒體運用策略
(一) 選擇恰當的使用時間
對于視覺性較強的課文,教師應在講解前就給學生展示相應的多媒體資料,目的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給學生帶來視覺體驗;對于難度較大的文章,教師應先進行短暫的講解,然后利用電教設備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例如,在講授《沁園春·雪》一課時,教師應在一上課就給學生展示一些大雪下壯美河山的圖片,讓學生體會到祖國河山的氣勢磅礴。像《范進中舉》這類以封建社會為背景的課文,教師應向學生介紹封建社會科舉制的有關內容,讓學生對課文背景有所了解。在學生了解當時社會情況的前提下,給學生展示一些視頻資料,讓學生感受到封建科舉制度對當時文人的影響。
(二)控制電教媒體設備的使用量
對于思想性、哲理性較強的課文應該縮短電教媒體的使用時間,留給學生更多的獨立思考時間;感官性、體驗性較強的課文應該多使用電教媒體,讓學生不走出課堂,也能體會到作者所表達的意境。
例如,杜甫的《春望》是一首思想性很強的詩作,詮釋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意識。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在當時的那種愁苦郁悶,體會作者字里行間的愛國意識,在學生思考過程中,借助電教媒體,多給學生展示一些相關圖片,以便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學《音樂巨人貝多芬》,教師需要多收集一些貝多芬的音樂資料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在激昂奔放的《命運交響曲》中體會這位音樂巨人偉大的一生。
(三)采用靈活多變的使用方式
電教媒體可以播放視頻、音頻,也可以播放PPT文件。課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師從粉筆板書中解放出來,降低了教師的工作難度,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利用課下時間制作課件,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課件展示教學重點,下課后把課件拷貝給學生,以便學生鞏固學習。課件的制作要堅持多樣化原則,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
例如,在《觀滄?!芬徽n的課件中插入幾幅曹操觀海的圖片,或者插入一段《三國演義》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孔乙己》一課的課件中可以對課文的整體脈絡進行梳理,對比孔乙己的前后變化;《詹天佑》一課的課件中可以插入一張“人”字型線路的動態(tài)圖片,幫助學生理解“人”字型線路的相關情況;《我愛這土地》的課堂教學中,可收集名家朗誦視頻,讓學生從深情的朗誦中感悟艾青對祖國的拳拳深情。
實踐證明,科學合理地使用電教媒體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文學修養(yǎng)。廣大一線教師應該在初中語文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電教媒體的使用水平,不斷完善和發(fā)展語文教學方法。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