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瀟瀟
【摘要】:成都民族管弦樂團的作品《蜀鄉(xiāng)土風》[1]在民間音樂素材中融合中外現(xiàn)代音樂元素進行創(chuàng)作,匯聚巴蜀民間音調本色,同時在演奏方面還有耳目一新的感官體驗。音色與音響的“線性”特點是基于中國傳統(tǒng)線性音樂結構的理念,該作品是在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基礎上,同時賦予作品以新的現(xiàn)代音樂藝術品位。本文將結合筆者自己曾經排練參演經歷從音樂文本分析、現(xiàn)代表演元素的融合三方面對樂曲《蜀鄉(xiāng)土風》進行作品分析。
【關鍵詞】:音響 線性
一、音樂文本分析
1、作品的內容和整體布局
《蜀鄉(xiāng)土風》作品共四個樂章,本文以第一、四樂章的分析為主要內容。
第一樂章《山歌》,取材于四川民歌珍品《槐花幾時開》[參見譜例1《槐花幾時開》],歌詞是“高高山上一樹槐,手把欄桿望郎來,娘問女兒望啥子,我望槐花幾時開。”勾勒了一位戀愛中的羞澀的女孩形象,詞句具有濃郁的鄉(xiāng)土特色,旋律線條以中國傳統(tǒng)五聲音階為主,清新自然而富有人情味兒的旋律風格,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五聲和諧音律的聽覺習慣。《蜀鄉(xiāng)土風》保留了原作主旋律音線條[參見譜例2《蜀鄉(xiāng)土風》(截選)],第一小節(jié)保留原音高,第二小節(jié)是大二度的音階模進,最后是相同的落音??梢哉f《蜀鄉(xiāng)土風》在繼承四川民歌優(yōu)秀傳統(tǒng)基礎上,巧妙地對原聲樂譜中的音進行刪減而改編成為一首器樂作品,也使四川民歌走向藝術歌曲的發(fā)展方向。
第四樂章《節(jié)日的舞蹈》,取材于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旋律線條簡單,演奏情緒自由,聲樂歌曲中大量運用了石柱土家族自治縣“羅兒”、“朗朗扯光扯”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襯詞,流露出歌者愉悅自得的心情,表達了人民樂觀爽朗的情感生活?!妒襦l(xiāng)土風》作品在演奏這一樂章中加入了大量民間打擊樂器,如竹琴、車燈板、盤子、金錢板、大鼓,加以切分節(jié)奏的組合調配來模擬聲樂作品中的唱詞,使這首傳統(tǒng)四川民歌具有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2、用音色布局各個樂章
①不同音色類型的展示和相似音色的前后延續(xù)
該作品由四個樂章的“不間斷演奏”的音樂陳述方式展現(xiàn),所以
要用音色來實現(xiàn)樂章間的過渡和整體的統(tǒng)一。第一樂章《山歌》,引子由梆笛吹奏旋律音,揚琴和二胡做低音區(qū)的單長音演奏。梆笛短小,音色較為明亮有力,在吹奏中利于表現(xiàn)濃厚的地方色彩。旋律線條由《槐花幾時開》的旋律主音構成,旋律音從F開始的單長音開始,繼而出現(xiàn)核心的大小三度D和大二度C的音高的上下浮動,在音樂材料演奏中才用“逐步展示法”,以從容悠長的自由節(jié)拍或是韻律性節(jié)拍為主,梆笛悠揚清亮的音色特點傳遞了氣韻貫通綿長的音樂氣息,在中國音樂形態(tài)中,是典型的音色代表。引子中梆笛作高音旋律部分的演奏,揚琴和二胡則是做低音區(qū)的單個主音的持續(xù),揚琴的輪音技法為旋律線條增添高低起伏的變化,二胡的長弓使旋律線條得以持久綿延,低音的伴奏使樂曲有此起彼伏的線性節(jié)奏延續(xù)。這樣,梆笛基于單一線條的悠長旋律有機會在此起彼伏的弦樂聲部音色關系中展現(xiàn),勾勒出自然淳樸的山歌的音樂氛圍。
自由的引子過后,直接進入民歌《槐花幾時開》的主題旋律展現(xiàn),由拉弦樂聲部、彈撥樂聲部交替演奏旋律線條。首先是拉弦樂聲部,有二胡(分一、二聲部)、中胡、大提琴、低音提琴。在音色上來說,拉弦樂器組具有相似的音色特點,就是這樣相似的音色構成了旋律線條的前后延續(xù)?,F(xiàn)分析如下:二胡擔任高音旋律的演奏,是飄渺悠揚的山歌曲風的呈現(xiàn);中胡擔任的是中音旋律的演奏,音高位置較二胡低八度演奏,在第二樂句有一小節(jié)呈低五度分奏,最終再回歸二胡聲部的音高位置;大提琴與低音提琴在演奏中,擔任低音聲部的演奏,音型是單個長音,這是對二胡高音旋律的支撐。較多的強調了單個長音的表述,難免會限于線條的停滯,但《蜀鄉(xiāng)土風》中采用各個聲部主旋律疊入與交交接替換的方法進入,長音持續(xù)中不斷獲得其他聲部組音色進入時的節(jié)奏點支撐,以保證低音的長音持續(xù)而不單調,從而融合多聲部,多音色線條的勾勒,形成一種音響實體。
②音樂線條的呈示、疊入與替換交接
第一樂章《山歌》,取自民歌《槐花幾時開》的音樂素材,行板,4/4拍,演奏以抒情為主,線性陳述。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線性結構特點以抒情和長氣息的旋律線性“獨奏式”傾述。在《蜀鄉(xiāng)土風》第一樂章中,作曲家以疊入與替換的聲部交接呈示主旋律,也要求樂團拉弦組以長弓的方式演奏長音,彈撥樂組以“單音”的演奏方式演奏,聲部旋律替換中沒有任何過渡樂句,但仍保持了樂團整體演奏的線性流動效果。
第四樂章《節(jié)日的舞蹈》,取自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的音樂素材,快板,2/4拍,演奏富有更多動力性節(jié)奏,情緒樂觀向上,也有豐厚的樂隊音響。在此樂章中,作曲家的音樂線條編織區(qū)別于第一樂章的側重于對拉弦樂器與彈撥樂聲部的旋律線條的清晰辨別,而在于聽覺上對主旋律流動過程的整體感受,作曲家在低音伴奏織體的線性音樂表述中采用了平行音程連續(xù)同向進行的“線性流動形態(tài)”,在旋律交替間采用了很多“漸強的音勢”,調動樂曲的整體音樂情緒,為之后的打擊樂合唱的高潮部分作層層動力推進。
所以,兩個樂章的關系有情緒的對比,也有器樂音響的整體發(fā)揮,并推動樂曲的總高潮。
③樂曲的高潮布局與再現(xiàn)
《蜀鄉(xiāng)土風》的高潮出現(xiàn)在《太陽出來喜洋洋》的主旋律重復兩次之后,由吹管聲部間斷性的吹奏“蓮花落”的曲調,高音嗩吶奏高音旋律線,中音嗩吶和低音嗩吶同時低八度吹奏;大鼓、小镲、排鼓、鈴鼓、三角鐵等打擊樂器作節(jié)奏背景,拉弦樂聲部演奏人員手拿排簫,彈撥聲部演奏人員手拿盤子,敲擊手中的器具并齊唱“蓮花落”的歌詞,整個樂團的高潮不再是由器樂的音高線條勾勒,而是轉變?yōu)橐环N靠打擊樂的穩(wěn)定的節(jié)奏型線條展現(xiàn),這種節(jié)奏線條比音高線條更加真實的再現(xiàn)了民間曲調的古樸,男女聲的交替人聲演唱也是對民間男女對山歌的舞臺藝術化表現(xiàn)。曲終是對《太陽出來喜洋洋》的旋律的再現(xiàn),由嗩吶吹奏完成,其余演奏人員齊聲吆喝“嘿”并配合手中的打擊樂器混響,在一片喧鬧中結束。這是對民間原生態(tài)音樂的真實刻畫,作曲家將任何有可能的音響放大,包含了許多金屬音色、木管音色的重疊,即便是在高音嗩吶單一的高音線條中,也有高低不同聲波的運動。
三、作品中現(xiàn)代表演風格
聽覺與視覺的結合,《蜀鄉(xiāng)土風》參演人員的演奏技術展示和肢
體語言使作品的表現(xiàn)更瀟灑自由和帶有即興式的現(xiàn)代審美趣味,在樂曲進入結尾時,演奏方式改變過去由樂團器樂貫穿全曲的演奏模式,用歌唱的形式取代由拉弦組演奏主旋律的部分。演員們盡情打擊著手中的樂器,和著樂曲的節(jié)奏歡呼著,其熱烈的氣氛更加震撼人心,這種創(chuàng)作方式使傳統(tǒng)民族樂曲獲得一種新的、抒情旋律和歌唱性的人聲音色。從舞臺效果上看,這種由演奏人員直接發(fā)自肺腑的歌唱也增添了熱情愉悅的氣氛,也增強了視覺上的畫面感和音響流動的方向感,使巴蜀的民間音樂中增添了現(xiàn)代音樂的表現(xiàn)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