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烽煙遍地,山東平度也不例外。即使如此,各方仍努力在槍林彈雨中安排幾張書桌,為這塊土地延續(xù)讀書的種子,以期“為往圣繼絕學”。
在戰(zhàn)火中,不斷復辦的平度縣中學
1937年前后的平度,教育投入能占到財政支出的一半多。民國時期,政府重視學務。在延續(xù)這一傳統(tǒng)的官員之中,就有張金銘和閻珂卿。
張金銘是山東定陶人,出身當?shù)赝澹綎|省立第二甲種農(nóng)業(yè)學校畢業(yè)后南下,加入北伐隊伍,后被保送到北京朝陽大學法律專業(yè)。張金銘畢業(yè)后回到山東,1936年任平度縣立中學校長。
1937年底,日軍進攻山東,坐擁十萬兵馬的山東省政府主席兼第五戰(zhàn)區(qū)副司令長官、第三集團軍司令韓復榘避戰(zhàn)而走,導致山東各地官員“跑路”成風,其中就包括平度縣縣長姬春堂。還未進行完期末考試的平度縣立中學不得不提前“放假”。此后,張金銘趕赴當時山東省政府所在地曹縣,拜見繼任省主席沈鴻烈,并接下了姬春堂丟棄的平度縣長大印。張金銘重返平度,挑旗組軍,抗擊日寇,在膠東發(fā)展了14個縱隊,同時重建縣政府。
平度縣長張金銘興辦學務,重要的事情有兩件:第一是繼續(xù)拿出財政支出的一半用于教育;第二是兩度復辦縣立中學。
張金銘口授了“平度縣立中學復學通告”。不久,原平度縣立中學的學生們就接到了他們久違的校長張金銘簽發(fā)的“平度縣立中學復學通知書”。平度縣立中學停學8個月之后,朗朗的讀書聲又響起在平度的鄉(xiāng)間。
平度縣立中學在古峴朱村剛剛復學兩個月,平度城的日軍便來掃蕩。張金銘命令他的一縱隊第一大隊大隊長李德元尋找一個環(huán)境安靜、便于防衛(wèi)的校址,于是李德元選擇了沙埠村,張金銘再次以校長名義向他的學生們發(fā)出了“平度縣立中學復學通知”。
只可惜,學生們還沒來得及到校,日軍便占領了掖縣、招遠、棲霞、萊陽,整個膠東淪陷大半,平度縣立中學二次復學的計劃沒有實現(xiàn)……
張金銘兩次復辦平度縣立中學,但均因戰(zhàn)局多變而左支右絀,疲于應付。正當張金銘心力交瘁之際,國民黨魯蘇戰(zhàn)區(qū)獨立第二十八支隊司令閻珂卿突然登門拜訪,建議把縣立中學真正再辦起來。閻珂卿是土生土長的平度人,畢業(yè)于山東省立第四師范,曾在長山縣教育局工作過,后來加入國民黨專職黨務,與國民黨CC系骨干盧斌交好。
在閻珂卿的爭取下,學生們又有了上學的機會。張金銘讓出了“平度縣立中學”校長的職務,閻珂卿任命侯賓南為平度縣立中學新任校長,復建平度縣立中學。閻珂卿辦學務,重要的事情有三件:第一是統(tǒng)率軍隊保護學校;第二是復辦縣立中學;第三是實現(xiàn)師范生免費。
長袖善舞的閻珂卿,很會利用他與偽縣長張松山老鄉(xiāng)加同學的關系服務于他的辦學事業(yè)。他派便衣到平度城告訴張松山:你給日本人當縣長我不管,但不準你幫著日本人到平西來掃蕩,什么時候日本鬼子要來平西掃蕩,你必須提前給我個信,我的隊伍要轉(zhuǎn)移,我這里還有中小學的師生需要保護。張松山對于這個要求不好再拒絕,所以平度縣立中學在辛安復學5年。
抗戰(zhàn)期間雖然因日偽軍掃蕩,學校經(jīng)常被迫關門,但閻珂卿一直堅持辦學。1945年抗戰(zhàn)勝利時,平度縣立中學共畢業(yè)高中生兩個班、初中生14個班,師范生12個班,畢業(yè)生近千人。
日占區(qū),教師擱置奴化教育內(nèi)容
張松山和閻珂卿一樣也是平西人,家在膠萊河邊的王家營,與閻珂卿是小學同學,后結(jié)交日本人,才有機會當了偽縣長。張松山辦學,既辦小學,也辦中學。他同時也成立了又一處“平度縣立中學”。
日軍入侵以前,平度的學校設置是這樣的:三所中學全在城里,分別是國民政府舉辦的平度縣立中學、美國教會舉辦的崇真學院(原名知務學堂,又叫知務中學),美國教會舉辦的義集女子中學。小學分三級:一級是公立完全小學17處,二級是縣立初級小學28處,三級是村立初級小學625處。此外縣里還根據(jù)需要設立短期小學50處,共設短期小學班217個。
日軍占領平度城后,縣立中學停辦,變成日軍司令部,西關小學被偽軍司令部占用,其他小學分別被日偽軍占為軍營。崇真學院和義集女校因為是美國教會學校,戰(zhàn)爭之初得以保留。這樣平度城因日軍入侵而沒有了小學。
1942年1月,作為“縣長”的張松山以“平度縣公署”名義,在原崇真學院的大門上掛起了“山東省平度縣立中學”的牌子。這樣平度就有了兩處名字完全相同的“平度縣立中學”。
偽平度東關完小的課程設置基本因襲民國設置的課程,但課本由偽華北教育總署編審出版,滲透不少奴化教育的內(nèi)容:如歷史中的中國近代史部分不提甲午戰(zhàn)爭日本侵華,世界史部分為希特勒、墨索里尼唱贊歌,地理課本公然稱東四省為“滿洲國”。
保持民族氣節(jié)的教師們常常對相關奴化教育的部分加以刪節(jié)。據(jù)當年在偽東關完小教過學的教師回憶,王繼先老師教地理,從來不教“滿洲國”部分。尚先謨老師在教國語時,不講第三冊里那篇贊頌大和民族的課文《日本櫻花》。官魁吾老師教歷史,講到宗澤、岳飛則慷慨悲歌、大加發(fā)揮。
日偽當局當時規(guī)定,音樂課必須教唱日本國歌,而且每逢星期一都必須唱。師生們不敢公然拒絕,只好勉強學唱。但唱完日本國歌,緊接著就是背誦《總理遺囑》:“余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積四十年之經(jīng)驗,深知欲達到此目的,必須喚起民眾,及聯(lián)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F(xiàn)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務須依照余所著《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及《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繼續(xù)努力,以求貫徹。最近主張開國民會議及廢除不平等條約,尤須于最短期間,促其實現(xiàn)。是所至囑!”學生們唱日本國歌時有氣無力,但背誦《總理遺囑》卻氣吞山河。
張松山辦的縣立中學畢業(yè)了4個班一百五十余人,其中該校的教師李瑞周、尚之四、馬紫楓都是地下黨員,一直堅持帶領師生與日偽做斗爭。1949年之后,平度縣立中學的教師和學生中,不少人成為棟梁之才:尚之四成為山東省京劇團知名導演并擔任副團長,馬紫楓、馬光浦分別擔任山東省教育廳普教處處長和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李瑞周任青島四方機廠黨委書記,耿文化任山東省化工局黨委書記。
共產(chǎn)黨員羅竹風辦學務
最后,要重點說一說以羅竹風為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縣長的共產(chǎn)黨八路軍辦學務。
1936年,羅竹風從北大畢業(yè)回到山東,在諸城當一名中學教師。不到一年,“七七事變”發(fā)生,羅竹風辭去教職,回到平度與志同道合者一道拉起隊伍抗日。1940年9月18日,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在東大田成立,羅竹風成為第一任縣長。于此,以大澤山為中心的平北解放區(qū)就興起了辦學高潮。
抗日小學要培養(yǎng)抗日人才,因此抗日政府發(fā)動教師,根據(jù)戰(zhàn)爭需要自己編寫教材,編寫后送縣政府由羅竹風親自審定。羅竹風為抗日小學規(guī)劃的教材是:以抗日為重點,以識字為基礎,兼顧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歷史和文化,對學生進行抗日愛國教育。
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在興辦小學的同時,也辦中學。因為如果不辦中學,小學畢業(yè)生就得去國民政府辦的縣立中學或者日偽勢力辦的偽縣立中學就讀。這對亟需文化青年的共產(chǎn)黨八路軍來說,無疑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1941年,八路軍膠東西海專署在掖縣朱由村成立了西海中學。1942年秋,平度縣抗日民主政府在大澤山根據(jù)地成立了西海中學平度分校。1944年秋,西海中學平度分校擴建為“南海中學”,招生范圍擴展至平南、萊陽、即墨、膠縣。1945年2月,南海中學改稱“西南海聯(lián)中”,繼而又改為西海中學。雖然西海中學經(jīng)常因為日軍掃蕩要輾轉(zhuǎn)各地,條件極為艱苦,但即使轉(zhuǎn)移到山溝里,也一直堅持上課,沒有停學。
現(xiàn)在,平度一中的校史上寫著:“學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02年的知務中學,初名知務學堂,后改為崇真學院……日偽曾于1941年在原校址基礎上開辦過日偽中學……1945年9月,平度解放,抗日民主政府接管了該校,改名為膠東區(qū)平度中學,并遂遷至原平度縣立中學舊址?!?/p>
(《法治周末》201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