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故宮新開放了四大區(qū)域,寶蘊樓區(qū)、慈寧宮區(qū)域、午門及東華門區(qū)域。
寶蘊樓曾建“少年天才班” 寶蘊樓曾是咸安宮的舊地。康熙年間的廢太子胤礽就曾經居住在咸安宮中。
太子被廢黜后,康熙命胤礽移居到慈寧宮和英華殿之間閑置的宮殿咸安宮居住, 十幾年后的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在咸安宮病逝。到了雍正七年(1729年),皇帝利用這塊地方興建了咸安宮官學,并選拔內務府上三旗,即正黃,鑲黃,正白三旗子弟以及景山官學中學業(yè)優(yōu)秀者入學學習。因此可以說這就是清代設立的一座“少年天才班”。
咸安宮官學因此也在乾隆十六年,從原址遷建到了西華門內原尚衣監(jiān)舊址,并在那里新建了官學校舍,官學沿用了原有的“咸安宮”名稱,仍然稱為“咸安宮官學”。1913年,北洋政府決定在咸安宮舊址上建造古物陳列所,以此作為文物庫房,1915年最終建成寶蘊樓。
乾隆生母無法入住的壽康宮 慈寧宮區(qū)域包括慈寧宮、壽康宮和慈寧宮花園。關于慈寧宮的歷史,要追溯到明世宗嘉靖年間。
嘉靖四年(1525年),曾經住過明宣宗生母、皇太后張氏的仁壽宮發(fā)生了一場火災,世宗借著這個由頭,在嘉靖十五年對這片宮殿建筑進行了比較大的改建,建了新的宮殿群:慈寧宮。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寶親王弘歷承繼大統(tǒng),是為乾隆皇帝。乾隆帝的生母熹貴妃鈕祜祿氏,也被乾隆皇帝尊為皇太后。很快她便從自己原來的寢宮——西六宮之一的永壽宮搬遷到了東六宮的景仁宮。這次搬家,只能算做“權宜之計”。因為東、西六宮都是當朝皇帝嬪妃的居所,升格為“婆婆”的鈕祜祿氏,按照禮制應該搬到西面的慈寧宮或東面的寧壽宮兩座太后宮殿居住。然而這時問題擺在了新繼任的乾隆皇帝面前:兩處宮殿竟然都不適合自己的母親居住。
首先來看西面的慈寧宮。清朝入關后,只有孝莊文皇后曾經在此居住。而且孝莊生平篤信佛教,到了晚年甚至騰出原有的寢宮改建成了佛堂,而孝莊自己卻住到了周邊的圍房中去。因此乾隆年間的慈寧宮寢殿,仍然維系著佛殿的格局,而圍房由于孝莊曾經居住過,這位老太后在清宮中的地位無人能夠比肩,因此她曾居住過的宮殿不適宜新的太后居住。
再看東面的寧壽宮。自雍正年間起,寧壽宮便是康熙太妃們的居住場所。如果論輩分,這些太妃們還是崇慶皇太后的“婆婆”。為了自己居住而將“婆婆們”趕走,于情于理都說不通。于是乾隆最終決定在慈寧宮西側為母親新建一座太后宮殿。這便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壽康宮。
午門憑單雙號牌進入 古人以子為正北,午為正南。而午門的位置又是在紫禁城的正南方,所以這座南門也就稱之為“午門”了。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清兩代有關出入午門有著非常嚴格的規(guī)定。午門從正面看只有三個門洞,但是從后面看就變成了五個。那是因為在城臺兩掖處還有兩座門,分別是左掖門和右掖門。說來有趣,這兩座門可是北京最早實行單雙號“限行”的地方。凡是遇到大朝會,所有參加典禮的官員們都要按照自己手里的單雙號牌,分別從左右掖門進入,以防官員擁堵。
東華門門釘數(shù)量比其他門少 提起東華門,這里有很多故事。
先從東華門的門釘說起。紫禁城的另外三座門,每扇門上都是八十一顆門釘,唯有東華門是七十二顆。
在紫禁城最早規(guī)劃的時候,東華門實際上是專門為居住在禁城東南角的皇太子設置的。作為比皇帝低一輩的皇太子,在門釘?shù)臄?shù)量上必然要比其他門的少。(楊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