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晉嵐
據Science 2015,348:1115報道,麻省理工學院的武萊蒂奇(VladanVuletic)及其同事利用電場囚禁技術以及激光囚禁技術,成功實現單原子尺度的摩擦測定。
對摩擦現象的實驗研究可以追溯到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和阿蒙東(Guillaume Amontons)。對于宏觀情況,摩擦力正比于施加于接觸面法向的作用力,而與接觸面的面積無關。人們同樣知道,摩擦系數與相互接觸的物體性質相關。對于一些特定制備的接觸面,超潤滑(superlubricity)現象被觀測到。處于超潤滑狀態(tài)時,物體間摩擦力極其微小,能量耗散處于極小值。
然而,超潤滑現象背后的物理機理仍然未知。對超潤滑現象微觀機制的探究成為基礎研究的焦點,多種現代實驗設施致力于此,如石英晶體微天平,表面力儀,原子力顯微鏡等。但這些測量手段無法直接測量施加在單個原子上的力,以及因此所耗散的能量。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套精美而優(yōu)雅的測量裝置”,成功實現了單個原子所受摩擦力的測量。研究團隊利用電場囚禁技術把鐿離子束縛在線性保羅勢阱(linearPaul trap)中,形成離子晶體,用以模擬一個“表面”;兩臺激光器發(fā)出的激光形成干涉,干涉條紋對粒子產生周期性的力,用以模擬另一個“表面”。離子“表面”靠近光學“表面”,并于其上方滑過,整個過程中研究人員可以對每一個鐿離子實現測量和控制。當體系處于有公度相(commensurate phase)時,可以觀測到粘滑運動。隨著體系由有公度相轉變?yōu)闊o公度相(incommensuratephase),可以觀測到由粘滑狀態(tài)到超潤滑狀態(tài)的轉變。
研究團隊所設計的實驗設施提供了對原子尺度摩擦的多種模擬,實驗設施允許實驗人員對離子數目、相互作用強度以及離子品格和光學品格之間的公度性強度進行操控。實驗已經展示,與FK模型(Frenkel-Kontorova Model)的理論預測不同,僅在幾個原子的尺度內便可以觀測到與有公度相時相比,體系處于無公度相時,摩擦力極其微小。進一步的實驗有望澄清摩擦發(fā)生的微觀基本過程,甚至涉及量子效應在其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