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西元
去故宮看《清明上河圖》,排隊七小時,創(chuàng)歷來展覽排隊之最。今年是張擇端誕辰930周年,張擇端的家鄉(xiāng)諸城舉辦紀念展覽和學術(shù)研討,名曰《回望北宋》。好一個回望!
百余年來,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我們“被”學會了“遙望”“眺望”,遙望西方、眺望美國。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我們慢慢開始了“回望”,回望我們自己的祖先留下的遺產(chǎn)。這一回望不要緊,我們發(fā)現(xiàn),就藝術(shù)而論,我們不比“遙望”了很久的那個歐洲差,更不用說近年經(jīng)常“眺望”的那個美國!
這才認識到當年畢加索說給張大千的一番話,并非客套,而是事實!—原來“歐洲沒有藝術(shù)”!
張擇端(1085—1145),字正道,瑯琊東武(山東諸城)人,宋徽宗時畫院待詔。
張擇端畫藝高超,以《清明上河圖》為例,該畫描寫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時節(jié)景象,畫圖從農(nóng)村展開一直畫到市集。畫家舉重若輕,納極其繁雜的景物于畫中,畫卷描繪人物熙熙攘攘,騎馬的、挑擔的、推車的、趕驢的、坐轎的、觀景的、街頭賣藝的、江湖郎中、算命先生、行腳僧人,街道兩邊有茶樓、酒館、作坊、腳店、當鋪。
所描繪社會場景之大,畫面遠近、疏密、聚散處理之妥帖,可謂難能可貴。人物眾多而動態(tài)不同、身份有別,人物刻畫之生動,實在讓人嘆服!畫面涉及社會層面之深,所繪場景之廣闊,舟橋、房屋、江岸、市集,而畫面主次、遠近、高低處理之高超,讓人嘆為觀止!
這題材很像咱們今天的“歷史題材畫”創(chuàng)作。再看看今日我們那“歷史題材畫”深陷“西畫”泥淖的窘相,除了搖頭長嘆,更復何言。
宋代是中國繪畫的全盛時期,趙宋之世,中國繪畫已臻成熟,繪畫題材之豐富、繪畫技法之純熟、藝術(shù)境界之高深,當之無愧是世界繪畫的高峰!請問,九百年到一千年前,世界畫壇是個什么樣子?我們天天念叨的那個歐洲文藝復興,是14世紀中葉后的事,就時間論,足足和宋代差了五六百年!而那個提出“六法論”的南齊的謝赫,更是比歐洲文藝復興的諸子早出生了近一千年!就藝術(shù)而論,那以“氣韻生動”為統(tǒng)領的“六法論”(既是我們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方法論,又是中國畫的評價標準),恐怕和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的追求更不在一個層面上。記得幾年前在歐洲參觀博物館,看到那幅《蒙娜麗莎》畫像時,講解員指著畫面說:“你們看,那手臂的血管好像有血在流動。”我和陪我參觀的人開玩笑說:“不要說那血好像在流動,那血真的流出來又怎么樣?藝術(shù)不比這個!”
但問題是,我們的很多同胞看不到這一點。只要看看我們中國每年美術(shù)高考時,可憐的中國學子背著畫架、提著塑料桶,走進中國各地高校的素描、色彩考場的場景,怎一個“痛心”了得!諸位,難道我們當了亡國奴不成?!
鑒于此,我這次紀念展的作品,畫宋時汴河兩岸煙云彌漫,有莫讓浮云遮望眼之意。有道是,你能看到多遠的過去,才能預見多遠的未來。今日之“回望”,是日后“守望”之基礎。怎樣通過這“回望”,使我們的目光穿越千年,看到宋元,繼而看到漢唐,知道我們?yōu)槭裁唇小皾h人”,為什么國外有“唐人街”,再繼而看到八千年前的黃帝、炎帝,弄清楚我們?yōu)槭裁词茄S子孫,最后再看到一萬年前畫八卦的那個我們的人文始祖—伏羲,他老人家一萬年前畫的那個“八卦”,至今我們也還在“八卦”著,還沒有弄明白“八卦”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通過這樣的回望,找回我們民族應有的自信和自尊,使這“回望”慢慢轉(zhuǎn)換為“守望”!守望我們民族自己的文化遺產(chǎn),守望我們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園!到那時,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中國夢”才有可能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