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基
摘 要:一個人的性格,除了有先天因素的影響之外,后天因素也起到很大的作用。魯迅的剛正、峻刻、犀利、孤獨、硬氣,慣于注視社會的陰暗面的性格,正是由他的童年經歷和對他有重要影響的人所決定的,這包括童年家道中衰的家庭變故和祖父周福清、母親周瑞對他的影響。
關鍵詞:魯迅 童年 性格 家庭 祖父 母親
魯迅先生以筆為武器,戰(zhàn)斗了一生,被譽為“民族魂”。他剛正、峻刻、犀利、孤獨、硬氣,慣于注視社會的陰暗面,以剛正不阿的個性,尖銳乃至刻薄的文筆,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的黑暗面進行了深刻的解剖,犀利的鞭撻,乃至孤獨絕望的反抗。毛澤東這樣評價他: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
有人說,一個人性格的形成是先天因素決定的,包括遺傳、基因等。比如一個很小的方面,基因決定了人的相貌,倘若你的外貌有缺陷,你從小就會產生比較自卑的心理,慢慢發(fā)展,不善言談,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但我認為,先天因素雖然不可小視,但對于性格的行成只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后天因素對性格影響是長期的,比如他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父母的教育方式等等,它長期作用于先天因素,在人的性格形成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說什么樣的后天環(huán)境就會形成什么樣的性格,而其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又是童年時期的生活環(huán)境,人生經歷。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探究一下魯迅先生有著怎樣的童年經歷,身邊又有哪些對他有重要影響的人,這種經歷,這些人又是怎樣影響其性格的呢?
魯迅13歲前,其家小康,祖父周福清是內閣中書,父親周伯宜是秀才,家中有40多畝水田。魯迅7歲時入私塾,11歲進入紹興府著名私塾三味書屋讀書。魯迅寫于1926年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就主要講了從小時候在他家后邊的一個叫"百草園"的園里玩樂,到他進入三味書屋讀書的故事。但1893年,魯迅12歲的時候,其祖父因科場作弊案下獄,為求其活命,周家東湊西挪,花費了大筆禮金,于是家道衰落,周家逐漸由“小康”轉入“困頓”。為怕株連,魯迅被迫中斷學業(yè),隨母親到住在距紹興縣城15公里的孫端鎮(zhèn)皇甫莊的外婆家“避難”,魯迅寫于1922年的小說《社戲》正是這段經歷的寫照,小說中的主人公“我”亦是本文的線索人物“迅哥”,雖不是魯迅本人卻有著類似的經歷?!渡鐟颉分袑懙溃骸拔覀凈旀?zhèn)的習慣,本來是凡有出嫁的女兒,倘自己還未當家,夏間便大抵回到母親家去消夏。那時我的祖母雖然還康健,但母親也已分擔了些家務,所以夏期便不能多日的歸省了,只得在掃墓完畢之后,抽空去住幾天,這時我便每年跟了我的母親住在外祖母的家里?!?小說的情節(jié)雖是虛構,但亦可見魯迅在寫這篇小說時有意回避了當時的真實情況,其實,避難投奔親戚是件很不光彩的事,被叫做“乞食者”,而魯迅的外祖父魯晴軒是一個晚清的舉人,也是做官的,中舉之后,在京城做戶部主事,女兒避難回到娘家,境遇可想而知,可以說吃盡了眾人的“白眼”。與此同時,魯迅的父親經不起打擊,生重病臥床。在父親生病期間,魯迅時常從憂愁的母親手中接過當物,在世人侮蔑的白眼中,奔走于當鋪和藥鋪之間,這樣的生活持續(xù)了3年,直到1896年父親病故。在1922年,魯迅為自己的小說集《吶喊》寫的自序中就敘述了這段經歷“我有四年多,曾經常常,——幾乎是每天,出入于質鋪和藥店里,年紀可是忘卻了,總之是藥店的柜臺正和我一樣高,質鋪的是比我高一倍,我從一倍高的柜臺外送上衣服或首飾去,在侮蔑里接了錢,再到一樣高的柜臺上給我久病的父親去買藥?!备赣H去世后,親戚們的歧視更紛紛表現(xiàn)出來,以至于發(fā)展到在家族會議上叔祖輩親族“聲色俱厲地強迫他簽字”來表決對他所屬的智興房不利的事項,同時本家的叔祖母還散布他的流言,于是魯迅下決心要遠離宗族社會的勢力和壓迫,準備“離鄉(xiāng)他去”。這樣的家庭氣氛,加上世道的黑暗,世人的勢力以及宗族刻薄地欺凌,使魯迅“少年時就看透了S城人的臉”,在《吶喊 自序》中他這樣寫到“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焙荛L一段時間,魯迅長時期處于壓抑、孤獨、愁苦、憤激、沉痛之中。久而久之,其孤獨、憂郁、慣于注視陰暗面的性格也就定型了。
而在魯迅童年的生活中,對其性格的形成影響最大的人是其祖父周福清和母親魯瑞。
魯迅的祖父周福清的性格剛毅而耿介。他于1871年(同治十年)中辛未科進士,被欽點為翰林,1874年外放江西金溪縣任知縣。其性格剛毅耿介、憤世嫉俗、不畏權勢,同時也恃才傲物,出言時常鋒利而尖刻,什么人都不放在眼里,也什么人都敢罵。周福清由朝中翰林外放知縣,可以說政治資本雄厚,這在當時俗稱“老虎班”。所以他到任之后睥睨凡塵,鋒芒畢露。當時的江西巡撫并非科甲出身,他頗為蔑視,而頂頭上司撫州知府更是不入他的法眼,所以出言不遜更成了常事。一次,周福清去見知府,因一事意見不合,當場頂撞起來。知府無奈,只好抬出皇上來壓他,沒想到他連皇上也不放在眼里,無所顧忌的反詰:皇上是什么東西?什么叫皇上?結果,周福清以“大不敬”的罪名被革除了知縣之職,改坐冷板凳。然而,他依然我行我素,毫無改變,到1893年(光緒十九年),終因科舉舞弊案而被革職下獄,判“斬監(jiān)候”,入獄8年,在多方營救之下,直到1901年(光緒27年)才被釋放,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犯人出獄時,要給牢頭送錢以示感謝,而周福清不但不送,當牢頭向他索要時,更是抓起門插追打牢頭,牢頭無奈,最終只有白白的放了他了事。周福清回家后,更是經常破口大罵“昏太后”、“呆皇帝”。在官場經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周福清絲毫都沒有改變,其性格之剛毅耿介可見一斑。魯迅平時的耳聞目睹這一切,對其性格的形成,可以說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而魯迅母親魯瑞的性格也是很剛毅、堅忍的。她是大家閨秀,卻有老百姓的堅韌,她命運多蹇,先是長女夭折,接著公爹入獄,后來丈夫病故,幼子夭折,她雖然痛苦萬分,但仍能泰然處之,沉著應付,剛強的承受了這一切苦難。丈夫周伯宜死后,她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擔。雖家庭破落,生活貧困,但她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仍一心要把三個兒子培養(yǎng)成才。所以,當魯迅提出求學要求時,她頂住來自各方面的非議,變賣首飾,送魯迅去南京的洋務學堂讀書,魯迅在《<吶喊>自序》中寫到“我的母親沒有法,辦了八元的川資,說是由我的自便;然而伊哭了,這正是情理中的事,因為那時讀書應試是正路,所謂學洋務,社會上便以為是一種走投無路的人,只得將靈魂賣給鬼子,要加倍的奚落而且排斥的,而況伊又看不見自己的兒子了”,這以后魯迅又東渡日本去留學,接著魯迅的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也一一走出了家門,最后,三人皆學有所成,為當時名人。 這與母親魯瑞的影響和培養(yǎng)是分不開的。魯瑞雖沒有正式讀過書,但以其刻苦自修獲得了看書的能力,她喜好評論時事,對于段祺瑞、張作霖、馮玉祥、蔣介石諸人都有批評。同時,魯瑞也是個思想開明,容易接受新事物的婦女。清末,提倡天足,周瑞聽從魯迅的勸導,放了小腳。本家一片反對,甚至有人揚言:“某人放了大腳,要去嫁給外國鬼子了。”她聽到這話,不屑置辯:“可不是么,那倒真是很難說的呀。” 總之,魯瑞是一個慈祥、樂觀、開明和堅強的人,是一個偉大的女性。這影響了魯迅兄弟三人。人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母親又是孩子最親近的人,母親對孩子的影響是其他家庭成員所無法企及的,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魯迅和他的母親在性格上有著相似的一面。在魯瑞的培養(yǎng)和影響下,周家出了被稱為中華民族之魂的獨立堅毅、剛正不阿的魯迅,也出了被史學家稱為中國現(xiàn)代史上的“周氏三杰”。
童年是一個人一生當中最為重要的時期。每個人的一生中,童年的經歷,就像生命中烙下的印記一樣揮之不去,而家庭環(huán)境及教育的影響,也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抹殺的。所以說,人的性格就是對童年的回憶。魯迅的孤獨、憂郁、慣于注視陰暗面的性格就是在童年的生活環(huán)境、經歷以及對他有重要影響的人的影響下形成的。而童年的生活場景,百草園、咸亨酒店、外婆家一帶的農村等地,都成為他以后寫作的重要素材來源。
參考文獻:
[1]《魯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2]魯迅散文集《朝花夕拾》。
[3]魯迅小說集《吶喊》。
[4]林辰的《魯迅傳》
[5]曹聚仁:《魯迅評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