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強
聲音、聲響的描寫,是景物描寫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把聲的描寫與景物的形、色的描寫和諧地、藝術(shù)地結(jié)合起來,表現(xiàn)出來,那就更為作品增加光彩。
但是比起形、色的描寫,聲的描寫是更為困難的,因為聲音是無形的,不能直接訴諸人們的視覺。在紙上描寫聲音,是間接而又間接的,所以生動地描寫聲音,必須有更為嫻熟的技巧。中國古詩中多有成功的表現(xiàn)。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寫到琵琶女彈奏時,“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鼻лd以來,成為名句,原因是表達“幽愁暗恨”,樂器暫時無聲,這比有聲還更深沉。寫無聲,主要是為了寫一種靜的氣氛和環(huán)境。為了寫靜,有時候又要寫一點聲音,王維在這方面特別擅長。例如: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鳥鳴澗》)
被月光驚醒的山鳥,在寂靜的空山中不時地鳴幾聲,更襯托出一種寂靜的氣氛。
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這是梁代王藉《過若耶溪》中的句子??墒牵灿蟹雌湟舛玫?,王安石就是一個: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鐘山即事》)
實際上,鳥鳴可以襯出山林的幽靜;“一鳥不鳴”也可以寫出同樣的寂靜,這要看作者的感受。類似的詩句,如: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常建《破山寺后禪院》)
萬壑有聲含晚籟,數(shù)峰無語立斜陽。
(王禹偁《村行》)
有些晚籟的聲音,而又在夕陽中靜立無語的山峰;或者萬籟俱寂時,只有清脆的鐘磬之音,都是寫寂靜的。杜甫在《春夜喜雨》中寫道:
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fēng)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都是一些描寫聲音的著名詩句。
在古代詩歌中,許多作者寫聲音,并不是寫得很細,而是借以抒發(fā)自己的情緒,大都是表現(xiàn)作者某種悲涼的心境的,這樣的例子相當多:
①寒衣處處吹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杜甫《秋興八首之一》)
②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杜甫《登高》)
③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許渾《咸陽城東樓》)
④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
(韋莊《臺城》)
⑤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fēng)不度玉門關(guān)。
(王之渙《涼州詞》)
⑥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
(駱賓王《在獄詠蟬》)
⑦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李白《憶秦娥》)
上述七例,③④⑦都有懷古的情緒;①②是寫詩人當時的悲涼心境。⑥雖然也寫作者的感傷,但因為是在獄中作為階下囚而寫的,所以秋天的蟬聲引起無限的思緒。⑤⑦一寫笛聲、一寫簫聲。但是⑤并沒有直接寫聲,只是寫了“羌笛”的哀怨;⑦雖然寫了簫聲,但也只用了一個“咽”字,傳達出簫聲的幽怨欲絕,并由此想到那些深鎖在秦宮中的宮女的不幸命運。這些詩句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寫聲是為了寫情,聲寫得極省,而情思卻十分深沉。
當然,古代詩歌中寫砧聲、猿聲、蟬聲、鳥聲、笛聲、簫聲等,并不都是為了表現(xiàn)悲涼心境,有些作者還是充滿一種歡樂情緒的。例如,同樣寫猿聲: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是李白最有名的詩句。當時他被流放到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而回,這首詩充滿了一種“解放”的喜悅,兩岸的猿聲,似乎也“啼”出一種歡樂的調(diào)子。又如:
梅子黃時日日晴,小溪泛盡卻山行。
綠陰不減來時路,添得黃鸝四五聲。
(曾幾《三衢道中》)
這詩寫作者先泛舟,后山行,兩岸綠蔭如蓋,又加上山中黃鸝鳴囀,整個行程都充滿了一種歡樂的情緒。
有些詩句,用描寫聲音寄托對離人的懷念或離別之情,這些詩,大都只用一兩句或者只用很少幾個字,便渲染出濃重的氣氛。如: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fēng)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
(李白《子夜吳歌》)
這里的“搗衣聲”,在秋風(fēng)月色中被突出地描寫出來,引起了對玉門關(guān)外征人的綿綿思念。
有時候,詩人們也用自然界某種聲音,寄托一種離情別恨: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是柳永著名詞作《雨霖鈴》開頭的幾句。送別行人的長亭,在陣雨之后的傍晚,這些都是靜的;只有幾聲斷續(xù)的寒蟬,唧唧地鳴叫,這種凄切的聲音,不僅打破了寂靜的氣氛,而且更增加了離情別緒。
古人在詩詞中, 有專寫各種聲音的,而最容易引起詩人感懷的是秋天的聲音即秋聲。南宋詞人蔣捷有一首描寫秋聲的代表作: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凄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中間夾帶風(fēng)聲。疏疏二十五點,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問誰搖玉佩?檐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四起笳聲。閃爍鄰燈,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把一半分與雁聲。
(《聲聲慢·秋聲》)
這是描寫深秋拂曉,作者在深巷里,小窗前,聽到的一片凄涼的秋聲。雨聲、風(fēng)聲、更聲、鈴聲、角聲、笳聲、砧聲、蛩(蟋蟀)聲和雁聲組成的九種不同聲音,合奏一個主題——秋聲。從這秋聲 (下轉(zhuǎn)244頁)
(上接243頁)
中,我們似乎聽到了作者在一個不眠之夜里的深深感嘆。這是描寫秋聲中最有特色的一首詞。
但是,最為感人的還是那些愛國詩章中描寫聲音的詩句:
鐵馬蒙氈,銀花灑淚,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頭戲鼓,不是歌聲。
(劉辰翁《柳梢青·春感》)
劉辰翁于宋亡后隱居不仕。這首描寫淪陷區(qū)生活感受的詞,上片中以耳邊聽到的音樂,都是番腔異調(diào),根本不是什么優(yōu)美的歌聲,表現(xiàn)了作者的亡國之痛。
古代詩歌中的聲音,大體可以歸為四類:1、風(fēng)聲、雨聲、邊聲(風(fēng)號、馬嘶聲);2、猿聲、鳥聲(黃鸝、杜鵑、鷓鴣、鵜鴂等);3、羌笛聲、戲鼓聲、簫聲、鐘磬聲、號角聲;4、搗衣聲、連枷聲。前兩類主要是自然聲,后兩類為人間聲。另外,對聲音的描寫,大都是寄托或襯托某種特定的情緒和思想:一種是作者賦予了自然聲以某種感情的色彩,如“猿嘯哀”“啼鳥還知如許恨”等哀或恨,主要是詩人的感覺或感受;另一種情況是,自然聲或人間聲引起詩人的某種聯(lián)想,或懷古,或思人,或激勵壯志,或感嘆人生等,這種情況,在作品中相當多;還有就是寫實,只作為氣氛的渲染,或景物的組成,并無其他深意,但創(chuàng)造了某種意境,像“小樓一夜聽春雨”“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