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珂珮
畫家徐進
徐進,1942年12月生于北京。1978年受聘于《工人日報》社,擔任專職畫家創(chuàng)作漫畫和主持漫畫??庉嫻ぷ?,高級編輯,享受國務院頒發(fā)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F(xiàn)任中國新聞漫畫研究會顧問、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漫畫藝術(shù)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理事、北京市老舍研究會會員。他的漫畫以諷刺為主,在《工人日報》上辟有個人漫畫專欄,并經(jīng)常擔任國內(nèi)外漫畫賽事的評委。作品針砭時弊,構(gòu)思睿智、筆鋒犀利、造型講究,深受讀者青睞,其水墨畫多被展覽館和個人收藏;其創(chuàng)作和編輯的作品曾10次獲得“中國新聞獎”。
說起徐進先生,除卻他的漫畫成就,印象最深刻的交往二三事,便與民俗密不可分。
我常有機會去北京,因徐進伯父和方成爺爺與家父皆是好友,亦都是新聞出版圈中人士,便時常有相會。
一次徐伯父作東給方成爺爺做壽,拉我們到北三環(huán)的一家餐館。進門牌匾便道“老北京”。一入席,只見桌上擺滿了北京人喜歡的各色小吃:老北京的焦圈、豆汁,山西的油面兒、窩窩頭……徐進先生便饒有興致地指著一還冒白煙的籠屜問我:“你覺著它們像啥?”我答:“像耳又不像,似乎太小了!”引得席上大笑,徐先生也笑著,夾起其中一片放到我碗里,說到:“所以這是‘貓耳。”我再仔細看去,暗色的面皮隔水蒸過,半透著光亮,隱隱還帶著齊整的紋理,倒真有幾分貓咪內(nèi)耳的意蘊來。據(jù)說貓耳朵也不止這一種,在這間小吃店,這種“莜麥貓耳朵”是最受北京人歡迎的。不止是這個,各色的北京小吃形態(tài)各異。聽得徐先生侃侃而談那每一個小吃的歷史和背后的小故事,飯桌氣氛更是活躍。老爺子們聽著也來了雅興,紛紛說起老北京才知道的那些事兒。方爺爺特愛焦圈豆汁,夾起焦圈聲明:“我可是老北京呢,瞧這焦圈豆汁,可不是老北京的最愛嘛!這家做得地道!外地人可是不知的……”苗地先生也高聲稱贊此間豆汁味兒純正。于是我也好奇地喝了一口,卻一下子尷尬在那兒——吐也不能,咽也不能,好容易屏氣吞了下去,還沒來得及感受到點“美”的味覺,剛剛那一臉怪樣兒已全然被徐先生看在了眼里。他大笑著跟方爺爺說:“瞧瞧,丫頭可喝不慣豆汁呢?!闭f罷便教我焦圈與豆汁相配更佳,若佐以芥菜頭的醬菜絲才算講究,又說到豆汁為何被北京人偏好等等。無論是出自他口中的描繪,抑或是呈現(xiàn)在筆下的部分,都傳神地展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灰綠的色澤,透著淡淡的光;入口酸中帶著微澀,飲罷卻有回甘的物態(tài),以及被挑動的好這一口的食客味蕾被滿足時的表情”。于是,一同吃飯也成了非常有趣的事兒,不僅有各式味道、各種故事,那各色形態(tài)和人物的情態(tài)也隨之被帶入他的畫境,然后成了新的故事。那些畫作仿佛民國時期的陳師曾先生留下的《北京風俗》里那般,在寥寥數(shù)筆間“尋常市井入丹青”“于游戲之中,寓警世之意”。
徐進先生用他對生活的敏銳觸覺捕捉著散落在民間的風俗畫卷,如端午漫筆中展現(xiàn)的“鑼鼓絲竹即開場,白蛇傳奇世無雙”“采得菖蒲釀美酒,賦詩填詞踏青游”以及“持艾簪蒲額頭王,彩線纏粽保安康”“端陽驅(qū)疫笙歌怒,龍舟競渡躍中流”,讓這些被保留或者改變的文化,跟隨他的筆下線條連綴成串。他不僅僅是再現(xiàn)了一些民俗,更重要的是,在講述一個又一個有趣的、生活里變或不變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