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婕,洛陽女兒。秉燭洛一高,聞道工學院。一朝東渡,櫻花樹下眠,依稀夢牡丹。
洛陽是一座深沉的古城,她有一種力量,讓凡在此生活過的人,都會被烙上終生的印記。這種力量,對于遠離她的人顯得尤為強烈,我也是這樣一個被烙上洛陽印的人。來到日本十幾年,從留學到工作、結婚生子,仿佛一切都按部就班,卻總揮不去那“素衣不忍棄,為有洛陽塵”的情愫。
常常想,這樣一座古城,不該泯然于眾城中去啊。于是,在日本這個自以為延續(xù)了華夏正朔之地,處處尋找著洛陽的痕跡。
日本人的洛陽印象
對于專業(yè)人士來說,日本與洛陽的淵源深厚程度幾乎可以超越長安。洛陽是最早與日本發(fā)生外交關系的中國都市,有學者把洛陽看作日中都市交流的原點?,F(xiàn)有的關于日本列島住民的最古老的文字記錄出現(xiàn)在中國的《漢書》中,而《漢書》本身就是東漢的班超在洛陽完成的。以后范曄的《后漢書》中又明確記錄了光武帝授予倭人使者金印的事,其地點應該就在當時的國都洛陽。這枚認定為日本國寶的金印兩千年后在日本九州被發(fā)現(xiàn),成為證明中日古代交流最重要的實物證據(jù)之一。
“邪馬臺國”一直是日本文史界的熱門研究課題,它是日本列島早期的小國,應該還是幾乎沒有文字存在的很原始的時期?!段褐举寥藗鳌酚涊d了公元239年,邪馬臺國入魏都洛陽朝貢,獲得刻著“親魏倭王”的金印和百枚銅鏡。邪馬臺國如果沒有《魏志》的記載,其存在就完全不會為人所知,所以這則記錄非常珍貴。此外,《隋書倭國傳》中有倭國遣隋使(遣唐使的前身)致隋煬帝署名日出處天子的國書的記錄。隋煬帝非常不滿蠻夷之國竟敢與中國天子平等對稱,對鴻臚卿下令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這一屢屢被引用的讓日本人自豪的軼事,也發(fā)生在當時的東都洛陽。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史書上對日本的稱呼由“倭”到“日本”的轉變,最明確的記載是唐朝《史記正義》上“武后改倭國為日本國”的記載,這正是武則天在神都洛陽執(zhí)政的時代。此后的十幾批遣唐使雖然居留在長安,但和東都洛陽也多有交流。而這些遣唐使回去后,對日本產(chǎn)生了翻天覆地的影響。
所以,可以說古代日本發(fā)展史的每一個重要節(jié)點,幾乎都可以找到與洛陽的關聯(lián)性。從洛陽的古代史料中可以讀到2000年前日本的樣子,這對于缺少文字資料的日本古代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有了以上基礎,即使不是熟知歷史的日本人,也會對洛陽生出親近崇敬之情。雖然洛陽在國內連三線城市也很難稱得上,但在日本,絕對是最能代表中國的城市之一。日本人對洛陽的印象就是兩個字:古典。
這種印象不光是來自歷史,還來自文學。當我自我介紹說來自洛陽時,一般情況下,日本男人的反應是:“《三國志》中的洛陽啊”!而女人大多會說“杜子春的洛陽啊”!
《三國志》(普通日本人所知的《三國志》其實就是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是不必說的,在老中青任何一個年齡段都受追捧,洛陽作為最重要的舞臺,自然被人熟悉。那杜子春呢?第一次聽這個名字時,可憐當時太沒文化的自己,心中還在茫然地思考此人和杜甫、杜牧的關系呢。后來才知,杜子春在日本是家喻戶曉的文學人物。芥川龍之介的同名小說,作為經(jīng)典被編入教科書。而這篇小說的開頭一句便是:“某個春日黃昏,唐都洛陽的西城門外?!?/p>
芥川深諳中國古典文化,特別善于賦予許多中國古代故事以煥然一新的內涵,《杜子春》就是其中一篇。有趣的是,中國的杜子春的故事舞臺其實是長安,但芥川把它寫到洛陽,并渲染了唐都洛陽富麗奢華,讓人印象深刻。普通的日本人喜歡杜子春,連帶著對洛陽這個地方也覺得親近起來了。
日本漢詩中的洛陽
在日本與洛陽的邂逅常常是在書卷中,特別是日本漢詩中隱藏著的眾多“洛陽”,總是給我驚喜。我們中國人愛張口便稱“唐詩”,其實詩在各個朝代都是有的,所以日本人將用漢字做成的詩統(tǒng)稱為漢詩。完全不懂漢語的人竟能作出不論是結構還是音韻都頗得體的漢詩,仿佛令人難以置信。而事實上,日本人從大約一千三百年前就開始通過漢詩反應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了。當前雖說是日本漢詩衰微的時代,仍有一些修養(yǎng)較高的日本人以此為樂。
如今的互聯(lián)網(wǎng),似乎無所不能,隨便什么都能搜出來,可是前提是那些內容得有人上傳。像日本漢詩這樣的相對圈子窄年齡又偏大的主題,很難在網(wǎng)上輕易找到你想要的東西。必須自己去翻書,而且很多是未結集而散落在某個不知名的小冊子中的。所以除了極有名的漢詩以外,一般的作品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日本漢詩不是我的方向,只是偶爾涉及,可是如同上天對我的褒獎,讓我在日本的漢詩世界里得以屢屢邂逅洛陽。
例如,在一本闡述社會環(huán)境的書中,偶遇這樣一首:
火舶鐵車租稅通
魯西以外一家同
東京自此洛陽似
道里均平天地中
——大沼枕山(1818-1891)《東京詞》
以上是明治時代詩人為反對東京城市建設而作的七言絕句的一部分,吟詠了幕府末年由江戶到東京的激變?!妒酚洝返裙盼墨I明確記載著周朝營造洛陽的目的是“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庇纱丝梢?,先秦時代關于洛陽為天下之中的印象,對日本也頗有影響。
九朝帝闕風霜古
幾處河山光景新
請看當年金谷路
笙歌今日是何人
——石川忠久《禹域游吟之14 洛陽》
這是現(xiàn)代人石川的作品,他多次到中國旅游,洛陽周邊都到過,包括去探尋杜甫墓地等,邊游歷邊作詩,留下了不少的作品。雖然談不上是上等佳作,但不懂日語的中國人讀起來也完全沒有障礙。當年播下的一粒種子,竟然超越了語言的障壁,千年之后仍能開枝散葉回報芬芳,文化的力量就是這么神奇啊!
順便說一下,對于日本漢詩中出現(xiàn)的洛陽需要斟酌來讀,有很多并非真的指中國洛陽。例如,室町時代(1338-1573)的一首以《洛陽橋上看北山晴雪》為題的詩。無論是名字還是內容,都讓人以為是中國洛陽的風景詩。因為洛陽城內恰好有洛陽橋,城北是以眾多王陵而著名的北邙山。但是,仔細究其作者和時代背景才發(fā)現(xiàn),這其實是一首描寫京都雪后風景的詩。下面的兩個例子則是明確用“洛陽”代稱京都的詩。
洛陽知己皆為鬼
南嶼俘囚獨竊生
生死何疑天付與
愿留魂魄護皇城
——西鄉(xiāng)隆盛(1828-1877)《獄中有感》
夢上洛陽謀故人
終衛(wèi)巨奸氣逾振
覺來浸汗恨無限
只聽鄰雞報早晨
——武市半平太《絕命詩》
兩首的作者都是幕府末年時代的風云人物。詩中的洛陽是與風云機變、蕩氣回腸的情緒相連的。前一首是維新三杰之一的西鄉(xiāng)隆盛在被流放于孤島時的名句,反映了其愿為王政復古鞠躬盡瘁之意。如今被勝海舟刻于石碑上做成“留魂碑”立于東京。所以,到東京旅游時突然看到石碑赫然刻著的“洛陽知己”幾個字先不必過于自作多情啊。后一首也是領導尊攘運動的與坂本龍馬相交的志士,被鎮(zhèn)壓后入獄,受命切腹自殺前所作的絕命詩。即使不懂日語的中國人讀來也會為其氣勢所感吧。
喜歡看日本漢詩,期待在不經(jīng)意間與洛陽這兩個字再次相遇。論文學性藝術性什么的,日本漢詩的水平很難與中國的歷代名詩并提,這一點連日本人也是公開承認的。已經(jīng)八十多歲的石川忠久老先生最近還公開說日本文化的基石是漢文,提倡日本年輕人重新認識、敬重漢文??墒撬瑫r亦感嘆道,第一次去中國時還有人當場提筆與他對詩,后來這樣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日本漢詩,也會讓我們中國人思考很多東西。真心希望洛陽這樣一個詩意的城市里永遠不缺乏會寫詩的人。
他鄉(xiāng)的洛陽
到京都旅行時,手中的地圖,古香古色地標著洛東洛南洛西洛北;街上的招牌,從洛陽幼稚園、洛陽醫(yī)院到洛陽莊飯店;連城市宣傳圖片都用的是東山魁夷1963年到1968年完成的名畫系列《京洛四季》。作為一個洛陽人,怎會不生出一種“今夕何夕,余身何處”的穿越感呢?
京都的別稱就是“洛陽”,由此又衍生出“上洛”(進京的意思)等詞。日本的京都為什么會用這個名字呢?帶著一點小小的虛榮心,我特意去問導游小姐。可沒想到,得到的答案卻不是我想要的——她說:“因為洛陽就是古都的意思?!蔽艺f:“有一種說法是,京都的前身平安京最初是仿照中國的長安和洛陽被營造的,分別稱為左右京。左京洛陽的部分沿用至今,所以這個名字也保留下來?!薄笆菃??原來是這樣?!睂в涡〗愕姆磻Y貌中含著冷淡,她根本沒聽進去,也不愿接受這個解釋。這也反應出一個現(xiàn)實,京都是日本人的心靈故鄉(xiāng),對大部分人而言,并沒有將京都與中國的洛陽聯(lián)系起來,尤其是高傲的京都人。
其實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已查了不少資料,有一篇名為《京都唐名考》的日文論文闡述得比較詳細。其中談到以上說法的最為原始的古籍資料是平安時代的《帝王編年記》。但是必須遺憾地說,其他絕大部分后來的資料都只說平安京的建設是仿照長安的,特別是近年來的資料幾乎完全沒提到洛陽的事兒,真是傷心。京都的友好城市是西安,以洛陽的古都地位,即使不是京都也應該是奈良(事實上奈良的友好城市是揚州),這也是讓人惋惜之處。只能自我安慰:城市之間能結成友好姊妹的,都是緣分,比較實力地位什么的就俗了。而且,不管洛陽對于京都的關系有沒有被認同,至少這個名字保留下來了。和“洛中”、“洛外”等詞匯一起,與一種歷史概念相結合,京都的“洛陽”、“洛京”都成了日本首都的代名詞。
被稱為洛陽的京都,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初到此地的人會不太習慣她的質樸。很多地方還是低矮的民宅,顏色也以灰青色為主,到了夜晚就灰暗安靜得如同偏僻鄉(xiāng)下一般。高樓大廈加霓虹燈閃爍的情景都少得可憐。然而,自然之美與原味的歷史感,正是京都的魅力所在。
盡管日本首都事實上已遷至兩百年了,可京野菜,京料理,京果子(點心),京和服……統(tǒng)統(tǒng)專指京都。但凡加了個京字的東西,都透出一種高貴的“范兒”來,即使價格昂貴,眾人也心服口服。事實上京都的很多東西確實有獨到之處。在京都,有著百年歷史的店鋪俯仰皆是,遍及各行各業(yè),技術、工藝、味道都是世代相傳的。價格昂貴的部分正是由傳統(tǒng)衍生出來的附加價值,也可以看作是文化的價值。
有傳統(tǒng)的地方也有傲氣。在日本也有標準語(東京為基礎)和地方方言之分,一個漂亮女人說方言是會被看作鄉(xiāng)下人的,唯有說京都話,不但不減分,反而好像平添了幾分品味。所以京都人一般不會刻意說標準語,這也是京都人的文化自豪感的一個表現(xiàn)。京都與洛陽,其實是有很多共通之處的。洛陽本應有比京都更深厚的文化資源,但是在認識和利用方面,比京東差了何止一個層面!京都人的傲氣是自信的流露,而洛陽人的驕傲中焦慮的成分更多吧。
當洛城中春光正好的時候,世界上有多少地方的洛陽才子是在夢中遙望著牡丹,在夢中追逐著春風的。還好,很慶幸我是在被中國文化浸淫的東瀛,還常有邂逅洛陽的欣喜。
責任編輯 楊麗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