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金紅
1940年,正值抗戰(zhàn)最艱難的時期,局勢動蕩,許多商家關門歇業(yè)。
這天,作家夏衍找來幾位朋友,說要請大家?guī)蛡€忙。朋友們到后,夏衍說:“我住的這條街上有一家小糧油店,店主平時為人不錯,小店明天就要關門,我想請大家去買些東西,也算是我表達自己的一點心意?!毙〉暌P門,也就意味著里面的商品可能要比平時更便宜,而且糧油米面又是生活必需品,朋友們表示支持。
大家隨夏衍來到店里,這里果然聚集了很多人。在買米面時,朋友們發(fā)現,這里的商品并不便宜。朋友們頓感失落,大家只是象征性地買了一些,就去門口等夏衍。
一會兒,夏衍提著一個大袋子走出來,里面裝滿東西。朋友們不滿地問他:“小店明天就要關門,為什么今天不降價?”夏衍看了看大家,說:“這里的食品質量沒有任何問題,為什么要降價?”一個朋友看到夏衍買了一大堆東西,不解地問他:“既然價格跟平常一樣,你買這么多干嗎?”
夏衍笑了,說:“這家小店就要關門,說明老板的日子很不好過。我們來買他的東西,是在他最困難的時候給他信心,讓他有繼續(xù)生活下去的勇氣。對于這樣的落魄者,如果我們還占他的便宜,在傷口上再撒一把鹽,不是失去一個人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嗎?”
朋友們聽后,才明白夏衍的良苦用心。
(摘自《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