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得爾布煤田位于額爾古納市境內,屬于海拉爾盆地群中的次級凹陷盆地,盆地平面發(fā)育范圍近400km2,賦煤層位為白堊系大磨拐河組地層,煤質為呼倫貝爾地區(qū)較為奇缺的長焰煤,現查明煤田煤炭資源儲量6.2億噸,預計整個得爾布煤田煤炭資源儲量達20億噸。文章以近幾年來得爾布煤田的勘查資料為基礎,通過分析研究,對得爾布煤田區(qū)域水文地質特征進行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海拉爾盆地;得爾布煤田;水文地質
得爾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爾布干河河谷沖積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東三面環(huán)山,為地勢較高的低山丘陵區(qū),盆地中部地形較為平緩,為一呈北東向的狹長盆地,以侏羅系上統(tǒng)白音高老組為基底,發(fā)育有白堊系下統(tǒng)大磨拐河組含煤地層。盆地內有根河及得爾布干河自東向西流過,盆地內地面高程518-650m之間,外圍高程在650-812m之間。由于構造形態(tài)、地貌條件的影響,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匯集、賦存與排泄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1 地形地貌
本區(qū)屬大興安嶺西坡的低山丘陵區(qū),地勢南、北、東三面環(huán)山,向西開口,中間為較為開闊的河漫灘。海撥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對高差294m。根據區(qū)內地貌成因類型及形態(tài)特征劃分為三個地貌單元。
1.1 構造剝蝕地形
該地貌分布在本區(qū)外圍地勢較高的中低山區(qū),由于緩慢上升和強烈的剝蝕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標高570-812m,溝谷較為發(fā)育,山間溝谷呈“U”字型,山頂呈饅頭狀,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較陡,下部較緩,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積物所覆蓋,山頂部見基巖出露。
1.2 侵蝕堆積地形
一部分為由于周圍山谷洪流、洪積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積作用形成的山間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間,形成山間凹地及坡積裙,標高520-600m,地形起伏較緩;另一部分為由于長期風積作用形成的山前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爾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勢由與河漫灘分界處向殘積低山山腳緩慢升高。
1.3 堆積地形
由于根河、得爾布干河及哈烏魯河沖積、洪積作用形成的河漫灘,河漫灘地形,寬度1-15km,漫灘中河流彎曲不直,有牛軛湖、水泡子和沼澤濕地分布,生長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灘沿河流兩岸分布,地勢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灘后緣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顯。
2 地表水體
區(qū)域內地表水體主要為根河及得爾布干河,其次為哈烏魯河,均為額爾古納河水系。
根河:發(fā)源于大興安嶺伊吉奇山西南側,東經122°37′、北緯51°16′,海拔1241m,河長427.9km,流域面積15796km2,河道平均比降0.73%,河水面平均寬110m,水深2-5m,流速0.74-2.00m/s,平均1.37m/s。拉布達林水文站觀測資料(2000-2010年):年最小流量0.783m3/s(2008年),年最大流量1140m3/s(2006年),年平均流量27.3-114.0m3/s。根河河谷寬約1.5-5.0km,河流曲率較大,為老年期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經根河市、額爾古納市和陳巴爾虎旗,于四卡北12km處匯入額爾古納河。在區(qū)內根河鐵橋處不同時間進行了兩次測流分別為:沽水期(2011.4.26)平均水深為0.823m,流速為0.560m/s,流量為24.49m3/s。豐水期(2011.8.8)平均水深為2.405m,流速為1.800m/s,流量為440.87m3/s。長期資料顯示河水位年變幅為3.02m。
得爾布干河:發(fā)源于根河市得爾布爾鎮(zhèn)北上游嶺附近的莫爾道嘎山,由東北流向西南,于河口附近與哈烏魯河匯合后,在黑山頭西北匯入額爾古納河,河長273km,流域面積6800km2。在區(qū)內得爾布干河鐵橋處不同時間進行了兩次測流分別為:沽水期(2011.4.26)平均水深為2.51m,流速為0.380m/s,流量為22.48m3/s。豐水期(2011.8.13)平均水深為3.78m,流速為1.11m/s,流量為109.29m3/s。長期資料顯示河水位年變幅為1.64m。
哈烏魯河:經得爾布煤田的西北部流過,由北向南在得爾布干河的河口附近與之匯合,向西匯入額爾古納河。
3 地層概況
得爾布煤田古生代地層劃屬北疆-興安地層大區(qū)(Ⅰ)、興安地層區(qū)(I2)、額爾古納地層分區(qū)(I12)。中、新生代地層劃屬濱太平洋地層區(qū),大興安嶺-燕山地層分區(qū),博克圖-二連浩特地層小區(qū)。
區(qū)域發(fā)育有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與區(qū)域煤層形成及發(fā)育密切相關的中、新生代的地層系統(tǒng)由老至新依次為侏羅系中統(tǒng)塔木蘭溝組(J2tm)、侏羅系上統(tǒng)滿克頭鄂博組(J3mk)、侏羅系上統(tǒng)瑪尼吐組(J3mn)、侏羅系上統(tǒng)白音高老組(J3b),白堊系下統(tǒng)大磨拐河組(K1d),新近系呼查山組(N1hc)及第四系(Q),如表1。
4 地下水
4.1 含水層
本區(qū)賦存含水層分為第四系砂礫石孔隙潛水含水層和基巖煤系孔隙裂隙承壓含水層。
4.1.1 河谷平原沖洪積孔隙潛水含水層
該含水層分布于區(qū)內河流的河漫灘、河谷沖積平原,該含水層由砂礫石、礫石和中、粗砂組成,孔隙發(fā)育。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該含水層補給來源充足,民井單位涌水量10-30m3/h·m,屬強富水區(qū),地下水流向與河流流向基本一致,地下水以地下徑流的方式向下游或根河及得爾布干河排泄。
4.1.2 山前傾斜平原坡洪積孔隙潛水含水層
該含水層分布于區(qū)內山前傾向平原及山間洼地內,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砂礫石、粗砂,孔隙較發(fā)育。其分布規(guī)律為從盆地東側向根河河谷方向逐漸變厚,其厚度變化一般從10m到40m,該含水層由砂礫石、礫石和中、粗砂組成,孔隙發(fā)育,是區(qū)域內主要含水層之一,富水性好、導水能力強。民井單位涌水量5-10m3/h·m,屬中等富水區(qū)。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為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的側向補給。
4.1.3 基巖裂隙含水層
該含水層分布于本區(qū)的東部及南北兩側的中低山地貌單元,巖石露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層風化現象,裂隙發(fā)育,直接接受大氣降水的滲入,富水性不詳。
4.2 隔水層
第四系地層與煤系地層上部煤層之間的泥巖、粉砂巖類隔水層及煤系地層煤層間的泥巖、粉砂巖類隔水層為本區(qū)主要隔水層,由于分布范圍所限,在局部范圍內是較好的隔水層,在大的范圍內隔水能力較差。
5 地下水的補給、徑流及排泄
得爾布煤田南、北、東三面環(huán)山,中間地勢較平坦開闊,為地下水的匯集、徑流、排泄提供了有利的地貌條件。本區(qū)地表水資源豐富,為根河、得爾布干河及哈烏魯河的交匯處,地表河流對區(qū)內地下水的補給起著重要作用,地表河流通過滲透補給潛水地下水,使得區(qū)內潛水地下水較為豐富。地下水的另一個補給源為大氣降水,大氣降水通過漫滲透直接補給第四系潛水地下水。基巖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滲入補給。除此之外,構造裂隙水還受風化裂隙水補給。得爾布煤田位于區(qū)域水文地質單元的徑流區(qū)段內,地下水通過在盆地內煤系或第四系地層中徑流,排泄于下游地區(qū)或以蒸發(fā)的形式垂直排泄。
參考文獻
[1]河北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四大隊.水文地質手冊[M].地質出版社,1978.
[2]李文國.內蒙古自治區(qū)巖石地層[M].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96.
[3]內蒙古自治區(qū)第一區(qū)域地質調查隊.區(qū)域地質調查報告(1:20萬,建設屯幅)[R].1989.
作者簡介:姚忠?guī)X(1979-),男,漢,內蒙古呼倫貝爾,碩士研究生,工程師,研究方向:水工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