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霆
一是多臨正楷貼,最好兼及魏碑。在臨帖上,我主張“法古不法今”。與其臨沈尹默,不如臨王羲之,因為明顯看出前者受后者影響,我們?yōu)榍蠹冋?,反不如追本溯源更好。小學生初臨帖,最好以歐體為主,如果一開始選擇顏體,沒有豐厚的藝術積淀,很容易讓孩子把字練糟了。據(jù)說,在臺灣的故宮博物院的說明書,也是以歐體居多??梢娺@是一般人比較能夠接受的書法常識。再有,以我的經(jīng)驗,如果學生學有余力,可以適當臨一下魏碑,例如《張猛龍清頌碑》《張黑女墓志》等,因為它的骨力和間架對學生今后的運筆很有幫助。
二是多讀帖,體會筆意。我們不能只是一味地強調臨帖,還要注意讀帖。二王的帖子,顏、柳的帖子,宋四家的帖子,甚至董其昌的帖子,不必也不可能是真跡,但起碼買上幾冊影印本總是可以的,讓學生自小經(jīng)受筆墨文化的熏陶,潛移默化而不自知,絕對是有利有益的。很多書法家的結體和用筆都是靠這樣經(jīng)年累月的揣摩和體會,不是單單靠機械地臨帖就可以的,所以,要讓學生養(yǎng)成讀帖的習慣。
三是留心筆墨紙硯的內在聯(lián)系。筆是狼毫還是羊毫,直接影響到筆鋒的舒展和收縮。墨現(xiàn)在不是很講究了,課堂上大半都是一盒墨汁,也不分濃淡,但其實這也是很有分別的,有的人寫字作畫喜歡用宿墨,即追求某種煙雨絪緼的效果。紙不可能讓學生都買榮寶齋制的宣紙,但要讓他們明白筆墨相得的道理。硯的歷史更悠久,什么“南端北易”,不一而足。要培養(yǎng)學生懂得文房四寶是個有機整體,互為影響,充滿了內在的聯(lián)系。這樣才能把傳統(tǒng)文化一點點地根植在學生心中,使毛筆教學落到實處。